許建萍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究性思維的培養,這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樹立了一面旗幟。然而,筆者認為,在一定意義上,批判性思維乃培養創新思維之前提,是突破思維定式之關鍵。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沒有批判就沒有創新,沒有批判就沒有發展。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具有邏輯推理、深思熟慮、疑問態度、自主思維等特點。簡單地說批判性思維就是用探詢的方法和態度看待世界,以創造、動態的觀點看待事物。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在處理問題時,能夠客觀地考慮正反兩個方面的意見,虛心地進行自我檢查,堅持正確的觀點,放棄錯誤的想法。這是一種既善于從實際出發,又善于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
古人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由此可見,其實古人早就提倡這種培養問題意識和質疑精神的批判性思維。
就學科特征而言,政治課堂教學模式應是一種“思維型教學文化”,在這種“思維型教學文化”中,不是要求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鼓勵學生進行有益的懷疑,促使他們提出問題,探查假設,尋求合理性。因此,在政治教學中,培養師生的批判性思維顯得尤為重要。
下面,筆者結合政治學科,就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談談自己的陋見,以供參考。
一、轉變教師的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善教者,不但要善于答疑,還要善于激疑,更要善于啟發學生質疑。”在以往的政治教學中,教師往往習慣于以“講授、講解”的形式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這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熱情和興趣。為轉變教師這種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筆者積極倡導“問題——情境——問題”式教學模式。前一過程“問題——情景”指教師帶著問題設置一定的情境,便于學生“身臨其境”探究問題,從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筆者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后一個過程“情境——問題”的重要性。在這一過程里,要求我們的學生結合課堂中所創設的情境積極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要求教師釋疑的,也可以是對書本、專家、教師等提出質疑的。這一過程開展的成效,直接影響著學生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也直接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是否真正得到尊重。
二、創新形式,多渠道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一)通過對新、舊教材的比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如選擇性必修一《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中關于“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舊教材中只強調了“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而國家力量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在整個教材中難尋筆墨之跡。而新教材中明確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是影響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雖然這不是教學重點,但當筆者提到了這一變化之處,竟引起課堂中學生對教材增加“國家力量是國際關系的重要影響因素”這一論述是否合理的廣泛討論。最后,一個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我國政府一貫的立場,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本身就印證了國家力量對國際關系的巨大影響,教材增加這一論述是完全正確的。此論一出,令筆者驚訝之余,感到了欣慰。這至少表明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一次有效的顯現,而這也是我在課堂中的最大收獲。
(二)通過對相關知識的比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講授《哲學與文化》中 “規律的客觀性”時,筆者特意強調“規律是客觀的,即不能被人為地改變、改造、創造和消滅”。之后,在講授“聯系的客觀性”內容時,筆者又再次強調“聯系是客觀的,但人可以根據事物固有聯系,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對此,學生提出了“聯系是否能被創造”的疑慮,筆者給予了肯定的回答。于是,學生馬上提出了自己的質疑:同具客觀性,為什么聯系能被創造而規律卻不能被創造?到底何為客觀性?這一問題引起了學生的廣泛討論。可見,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對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具有非同一般的效果。
(三)通過對重難點知識的重新解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高考復習到《哲學與文化》中“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時,一個學生忽然提出質疑:請問老師,什么是真正的哲學?唯心主義思想屬于真正的哲學嗎?真正的哲學是否就是正確的哲學?否則怎么可能成為“精華”?對于這一系列問題,我們的教材沒有直接的答案,練習中也很少有涉及,學生能提出這樣的疑慮,說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在不斷提高。
教育的本質回歸,意味著尊重與發展個性生命,在激勵求異的原則下,學生堅持己見,標新立異,有充分的心理空間和自我意識,允許學生對知識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解讀。因此,個性才得以張揚,人格才得以健全。
(四)通過試卷講評、錯題剖析,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在試卷講評課中是最易操作,也是成效最顯著的。往往可以通過幾份試卷的講評,就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學生答題的典例,嘗試由學生自評或互評,以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做到批判地借鑒吸收;也可以通過展示試題的參考答案,鼓勵學生對答案的合理性進行評析。
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舉行課堂辯論賽、評析類試題的訓練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這里,筆者不再一一舉例說明。
三、改革教學評價,激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費克米蘭曾說:“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最終取決于老師是否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刺激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環境。”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也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教學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學生在發表自己見解時,由于出現偏差、錯誤甚至怪異,而引起同學的嘲笑和老師的訓斥。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主動質疑問難產生一定的心理障礙。一旦害怕犯錯誤成為一種思維定式,就會制約批判性思維的活躍和發展。因此,在政治教學中要給予學生“激勵性”學習評價,哪怕是某些觀點“離經叛道”,顯得有些荒唐也不能一味潑冷水。我們應該消除不恰當的課堂評價給學生帶來的不良情緒,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引導同學間真誠交流、學會相互理解和包容。
四、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學會在寬容的基礎上懷疑和批判
“教學過程,光有寬容,沒有懷疑不行;光有懷疑,沒有寬容也不行。”批判性思維決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而是一種“揚棄”的思維。它是建立在寬容基礎上,本身就包含著肯定和吸收的內涵。批判的目的不是為了否定,而是為了獲得更大程度的創新和更深層次的發展。所以,“批判性思維,體現的即是這樣一種精神——對他人智慧及見識的探索和寬容” 。我們在積極倡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同時,應該讓學生學會理解和寬容,以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破則立,從則平。”雖然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依然處于探索的階段,但只要處于教學一線的我們,敢于去嘗試,樂于去嘗試,相信它帶給我們的將不僅僅是美麗的花朵,更是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