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傳菊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思考以及提升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將學生作為獨立平等的個體來開展教學互動,才能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探討和思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學生對古今中外歷史知識和時事政治的關注,并以古為鑒,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1延伸和拓展教學空間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歷史學科同樣如此。人類長久以來的生產和生活創造了歷史,而歷史也將不斷為我們的社會生產生活帶來各種思考。因此,初中歷史教學需要教師將課堂歷史知識融入現實生活中,將課堂和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嘗試解釋社會中的現象。如教師可以引入當下的熱點事件和話題,讓學生展開各種討論,引導學生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學習來剖析當下社會的各種問題,探索解決這些事件和問題的有效措施。通過這些方式,將初中歷史課堂延伸至社會這個廣闊的空間中,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
2創建特色教育環境
歷史課是一門充滿文化氛圍的課程,要求在豐富的文化氛圍熏陶之下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博大精深。為了營造良好的歷史教學課堂氛圍,教師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方式,讓師生以平等的關系來探討歷史。教師更需要科學地評價學生的觀點,營造和諧的歷史教學氛圍,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評價和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歷史內容相對繁雜,通過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的有效運用,能夠將人物、事件、線索等以直觀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能夠改變課堂中單一的“說——聽——記”的教學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系統化地掌握歷史教學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方式,對歷史形成更為直觀的感知,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價值的影像資料更能夠激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思考。如反法西斯戰爭留下的一些珍貴資料、激起民族自尊心的抗日戰爭時期的影像資料等,直觀地將那段激情澎湃、轟轟烈烈的史實展現在學生眼前。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科學開展教學工作,根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不足,積極探索相應的改進措施,改善教學手段,立足實踐,全面擴展歷史教學空間,加強多媒體教學的運用,著力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歷史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從而提升初中歷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