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


一、問題提出
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并對教材做適當“補白”,即對教材中省略的過程或單一的學材進行調整和補充,這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進行二次加工,使之更契合學生認知現實的過程,也是教師教學中常態化的工作之一.下面舉例說明.
《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二冊·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第1版)(下文簡稱“教材”)第87頁有如下例題:求函數f(x)=13x3-12x2-2x+1的單調區間.
本例旨在以三次多項式函數為例,介紹用導數求函數單調區間的一般步驟.而通過必修課程的學習,學生知道單調性的定義是求解函數單調性問題的基本方法,本題能用單調性的定義思考函數單調區間嗎?教材也在第88頁“邊空”提出問題:“如果不用導數的方法,直接運用單調性的定義,你如何求解本題?運算過程麻煩嗎?你有什么體會?”
顯然,“邊空”提出的問題并不“邊緣”,它貼合學生的最近思維發展區,有利于深化對數學知識的整體架構的認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般也會讓學生嘗試從單調性的定義討論,在得出f(x1)-f(x2)=16(x1-x2)(2x12+2x1x2+2x22-3x1-3x2-12)后,很難發現在哪些區間內正負性保持不變,嘗試到此為止,絕大部分教師會“啟發”學生改用導數“利器”求解,以此突顯導數求函數單調區間的重要性和優越性.在筆者看來,如此粗枝大葉、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努力”,容易讓學生質疑單調性的定義的有效性:單調性的定義在討論三次多項式函數的單調區間時“失效”了嗎?是“使用不當”、“不會使用”還是真正“不能使用”?換言之,討論三次多項式函數的單調性只能用導數嗎?若事實如此,對于高中階段并不學習導數知識的上海地區學生而言,又用什么工具討論三次多項式函數的單調性呢?可見,上述教學過程看似行云流水,順理成章、快捷高效,實則隱患較多,對誤導學生理解數學的損失則是無法挽回的.下面針對以上疑問展開研究,予以澄明.
二、問題探究
是什么導致我們的解題半途而廢、無疾而終呢?由于f(x1)-f(x2)=16(x1-x2)(2x12+2x1x2+2x22-3x1-3x2-12),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判定2x12+2x1x2+2x22-3x1-3x2-12的符號,即在哪些區間內2x12+2x1x2+2x22-3x1-3x2-12<0和2x12+2x1x2+2x22-3x1-3x2-12>0,本質上是雙元等式的證明問題.證明雙元不等式的核心思想是消元,即將雙元不等式轉化為一元不等式去解決.具體消元方法有商式換元、差式減元、韋達消參、主副元減元等.采用何種策略要視具體題設條件而定,不可一概而論.由于2x12+2x1x2+2x22-3x1-3x2-12呈現二元二次多項式形式,我們可考慮主副元減元法,其基本原理是:在雙元函數不等式中,將其中一個變量作為主元,另外一個變量作為副元(參數),從而構造一元函數來證明,達到減元的目的.
例1 利用單調性的定義證明f(x)=13x3-12x2-2x+1在-1,2上單調遞減.
證明:設-1
以上將變量x1作為主元,另外一個變量x2作為副元(即參數),構造了二次函數h(x)=2x2+(2x2-3)x+2x22-3x2-12,從而確定h(x1)<0,即2x12+2x1x2+2x22-3x1-3x2-12<0,進而說明了f(x)在(-1,2)上單調遞減.簡而言之,通過確立主副元構造函數后,發揮二次函數圖象已知、數值可算的優勢,確定代數式的符號.類似的,我們可討論函數的增區間.
基于學生已具備的認知基礎,除了以上的解法,我們還可以考慮配方策略.配方是一種以“出現平方式”為思維指向的恒等變形,因而,配方法既具有一般恒等變形的功能,又具有“平方式”,從而在實數范圍內產生非負數的特殊功能.至于配方法的更多作用,如配方消去一次項、配方分離分母等,都可以分解成這兩個基本功能的組合與派生.下面舉例說明.
例2 利用單調性的定義證明f(x)=x3-3x2+6x+2在R上單調遞增.
證法1:設x1 證法2:設x1 兩種證明都是配方法應用的典范,證法1中把變量x1作為主元,變量x2作為副元,把x12+x1x2+x22-3x1-3x2+6變形為x12+x2-3x1+x22-3x2+6,通過配方得x1+x2-322+34x22-32x2+154,再次配方構造平方式得x1+x2-322+34(x2-1)2+3,由實數平方的非負性得證.證法2將x1+x2視為一個整體,經系數配湊、配方后把2x12+2x1x2+2x22-6x1-6x2+12變形為(x1+x2-3)2+x12+x22+3,問題得證.兩種證明都需要較強的觀察能力和代數變形能力. 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配方途徑有多向性.同一個式子可以有不同的配方結果,可以配成一個平方式,也可以配成多個平方式.在基本配方形式中,a2+ab+b2=(a+b)2-ab=(a-b)2+3ab= a+b22+3b22=a+b22+a-b22+ab=a22+b22+a+b22=3a22+3b223b22-a-b22=…,下面再看它的一個簡單應用. 例3 (1991年高考全國卷理科第24題)根據函數單調性的定義,證明函數f(x)=-x3+1在(-∞,+∞)上是減函數. 證明:設x1 x1+x222+3x222>0,所以f(x1)>f(x2),即函數f(x)在(-∞,+∞)上是減函數. 三、結論 通過以上案例的分析可知,對于三次多項式函數的單調性,導數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單調性的定義探求嗎,具體解答時充分考慮配方法、二次函數、主副元法等的應用,而不需要特別高深的知識與技巧.筆者建議,把本問題以研究型活動的形式與學生一同探討,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定義法判定單調性的思維過程,之后再與導數方法比較,才能更深刻的感受到導數工具的便捷性.同時通過探究活動,正本清源,澄清一些錯誤認識,也為學生提供一次訓練數學運算素養的大好機會.事實上,自從導數的概念和方法進入高中教材后,導數作為一種重要的工具,在判斷函數的單調性,求函數的極值、最值以及證明不等式方面發揮出勢如破竹般的巨大作用(相對傳統方法而言),顯示出獨有的魅力,用導數方法解決問題漸成“時尚”.但是,細究起來,用導數方法解決問題要求函數連續和可導,條件還是很苛刻的.幸好現在處理的函數大多數滿足這一條件.當函數不滿足這些條件時,導數方法豈不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數學的活力在于最大限度地發揮想象力、創造力,不斷引進新觀念和新方法,不斷激發人們的觀察、比較、實驗和歸納的能力,通過持續精益求精,臻于嚴格化,致力于普適性,這種數學學科上的訴求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常規課堂教學中,若能以核心素養的知識創新水平為目標,將會極大程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數學的內在力量教育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