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禎
2023年初,國務院正式批復《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為探索區域綠色低碳一體化協同發展提供了制度依據。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緊扣“生態優先”和“一體化”兩個關鍵,探索跨行政區域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同時也為綠色金融的跨區域一體化實踐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和平臺。金融機構應從項目跟進、產品創新、科技支撐、跨區域金融服務等方面積極探索,在助力示范區生態優勢轉化的同時,加快把示范區打造成綠色金融創新高地。
長三角經濟發展活躍,“三省一市”GDP占全國GDP的比重在2022年已突破23%,2023年一季度達到24.5%,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由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上海市青浦區組成,這些區縣生態資源豐富、空間密集、經濟活躍。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示范區建設不僅能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實施,而且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也將起到示范推動作用。
一是示范區綠色生態基底厚實。從生態基底看,示范區橫跨滬蘇浙三個省界,整體空間不大,只有約2413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積約350平方公里),但地處太湖流域碟形洼地,地勢平坦,農林空間密布,湖蕩水網縱橫,水面率為20.3%,是坐擁“三湖一河”(太浦河、汾湖、元蕩和淀山湖)的江南水鄉客廳。示范區在大的格局和空間里錨固了生態基底。
二是良好的經濟基礎保證了生態優勢轉化的商業可持續。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科技創新能力強,具有被賦予率先實現生態優勢轉化的經濟基礎。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已在科創板掛牌上市的硬科技企業有236家,占全國的比重為47.1%;在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長三角地區入選18個。同時,“三省一市”經濟往來密切,聯席會議制度、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試點、長三角協同優勢產業基金、G60科創走廊人工智能產業基金等措施,在促進長三角協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示范區來看,近三年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年均增速分別為7.4%和10.9%,都處于比較高的水平,在長三角創新發展綠色生態一體化示范區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發展優勢。同時,示范區古鎮文化資源豐富,先行啟動區規劃范圍內的金澤、朱家角、黎里、西塘、姚莊5個鎮中,有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古鎮。總體來看,示范區的經濟基礎能有效保證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商業可持續。
三是一體化機制創新是激發示范區發展的驅動力。在一體化的推進過程中,利益問題是區域協調發展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示范區通過制度機制一體化、區域利益一體化等舉措,逐步解決了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難題。一方面,構筑實體化的組織機制。示范區構建了“理事會+執委會+發展公司”的組織架構,這樣既保持了現有行政隸屬關系,又能通過該架構有效打破行政壁壘,解決利益沖突問題。另一方面,構筑利益共同機制。示范區構建了環境污染賠償和環境補償機制、財政共同投入機制,同時設立了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投資開發基金,通過政府資金的先期投入,引導、撬動社會資本共同為區域生態綠色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總體來看,示范區制度創新的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凸顯,2020—2022年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112項,其中有38項已經向全國復制推廣。
“生態綠色”是示范區的發展底色,憑借優越的生態資源稟賦和國家戰略支持,疊加體制機制創新、政策支持、環境要素市場建設等后發優勢,示范區的綠色金融發展有較大空間。
示范項目建設成為綠色金融服務示范區建設的重要抓手。示范區聚焦一體化和生態綠色,按照集中示范和分類示范兩大類謀劃建設項目。其中,集中示范項目為“1+3”,即“1”個水鄉客廳,“3”片各具特色的產業示范區域(青浦西岑科創中心、吳江高鐵科創新城、嘉善祥符蕩創新中心);分類示范通過共設“項目庫”的形式施行,包括生態環保類示范項目、產業創新類示范項目、人居品質類示范項目和基礎設施類示范項目。2020—2022年,示范區持續推進了108個重點項目建設,總投資達5633億元。2023年示范區將重點推動70個重點項目,這些項目為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
生態產品將成為綠色金融創新的優質標的。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對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開推動共同富裕的新通道具有重要意義。示范區已制定《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從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機制、重要領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等方面,明確提出了具體實施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示范區將在生態產品領域加快構建“政府—市場”聯動機制,生態產品的確權、核算、登記、流通等為“生態信用+金融”模式創新提供了基礎支撐。
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建設將為綠色金融提供基礎交易市場。碳排放具有外部性,資源環境要素市場能夠按照“誰排放誰承擔成本”的原則,逐步把負外部性內部化,使碳定價逐步接近其社會成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2023年1月1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公共資源交易目錄(2022年版)》正式實施(見表1)。未來示范區將探索建立生態用地和生態項目儲備庫,同步制定林地濕地補償、水域整治修復等與耕地、建設用地增補掛鉤的協調辦法;逐步完善排污權、用水權、用能權等交易機制,促進資源要素跨省流通,這些都將為金融機構依托資源環境要素市場開展抵質押類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提供市場基礎。
碳普惠聯建試點進一步拓寬綠色金融服務邊界。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迅速,但覆蓋的范圍多為大客戶、大項目,而對小微企業、個人等領域的綠色金融服務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是小微企業和個人的節能低碳行為很難被識別。目前,部分地區開展了碳普惠實踐,通過為企業和個人的節能低碳行為賦予價值,實現低碳行為的價值轉化。從實踐來看,盡管已有十多個省市實施碳普惠項目,但只有深圳、廣州等少數地區出臺了碳普惠地方性法規,這使既有的碳普惠平臺或項目應用往往因缺乏完善的規則設定,而使綠色金融服務自愿減排市場面臨較高的風險。“碳普惠聯建試點”是示范區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金融機構可以依托示范區的試點建設推動綠色金融服務走深走實。示范區將推動碳普惠規則共建、標準互認、信息共享、項目互認,為長三角的金融機構探索推出企業和個人碳賬戶、進一步拓寬綠色金融覆蓋面提供基礎支撐。
目前,示范區在綠色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綠色金融資源跨區域流動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綠色轉型投融資需求較為旺盛,綠色金融市場健康、快速發展。金融機構應緊緊把握新一輪綠色金融發展機遇,依托生態建設和一體化發展,從項目跟進、產品創新、科技支撐、跨區域金融服務等方面積極探索,以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助力示范區生態優勢轉化。
主動跟進重大項目,為示范區打造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注入“新動力”。建議金融機構把握示范區各類示范項目建設新機遇,密切跟蹤重大項目進展,梳理重大項目清單,挖掘潛在業務機會。一方面,加大與示范區內生態環境部門的合作力度,聯合推出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生態環境保護等綠色融資項目,為綠色項目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適應客戶結構更趨多元、金融需求更趨個性化的大趨勢,構建涵蓋信貸、結算、投行、理財等業務的全產品線,為客戶提供“融資+融信+融智”綜合服務。
強化產品創新,為示范區“量身定制”完備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示范區建設在產品標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為綠色金融業務創新夯實了基礎,建議金融機構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不斷豐富示范區專屬綠色金融產品清單,為全國提供樣本支撐。一是持續深化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圍繞示范區內綠色產業行業,推進適合綠色消費、生態農業、分布式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等領域的綠色信貸類產品創新。二是提前布局基于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的綠色金融產品。目前,浙江麗水市基于GEP核算結果,探索了一系列創新性應用,主要包括政府采購生態產品、企業購買生態產品和發放基于生態產品價值的信用貸款等三個方面。在示范區內,GEP的核算體系將加快建立,金融機構可借鑒麗水經驗,依托GEP體系下生態資源的“生態身價”創新抵質押金融產品,深化拓展綠色金融支持生態價值轉化的實現路徑。三是探索對傳統高碳行業進行綠色低碳轉型的金融支持。聚焦重點行業,從轉型金融活動目錄、轉型金融服務方案、轉型信息披露要求、轉型風險識別和管理等方面,加快構建轉型金融服務體系,通過綜合化金融服務,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持。四是創新針對環境權益市場的綠色金融服務。緊跟環境權益市場建設進程,聚焦環境權益標的,從結算、托管、信貸、基金等方面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如創新能效貸款、排污權質押貸款、能源未來收益權質押貸款等信貸類綠色金融產品,以及附加環境權益收益的債券、環境權益資產證券化和基金等。
加強科技支撐,協同構建示范區“政銀企”綠色聚合生態圈。金融科技在服務地方綠色發展,推動投資決策綠色化、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化、投融資方式多元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示范區已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碳普惠機制、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充分利用金融科技進行賦能,建議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強金融科技的深度應用。一是基于自身的客戶資源,連接政府和企業,助力政府搭建同時具備綠色項目認證、綠色金融產品服務、財政支持激勵政策和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等功能的綠色金融信息服務平臺,不斷提升示范區金融基礎設施的信息化水平。二是基于“金融+科技+數據”優勢,積極配合示范區開展碳核算、碳普惠相關工作,助力示范區內企業和個人綠色低碳行為的科學量化。三是加強金融科技在產品創新中的應用,建立綠色風險量化模型,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針對不同風險偏好的客戶,自主研發和匹配風險、期限不同的個性化綠色投資產品。
深化跨區域金融服務,促進金融資源有效流動。一體化、深度同城化是區域協同發展的動力之源。示范區通過一體化的規劃編制、一體化的生態共治機制、一體化的生態聯保機制等措施,加快構建全域統籌、要素流動的“新模式”,進一步促進資源要素的高效合理利用。建議金融機構在示范區內樹立“一盤棋”思維,從內部信息管理、風險防控、政策機制等不同層面進行統一部署,為示范區開展一體化、同城化綠色金融業務奠定基礎。在組織機構方面,利用示范區金融服務同城化契機,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協同機制,加快完善綠色金融業務組織架構。可參考中國建設銀行花都分行模式,通過在示范區內設立綠色金融創新中心,與政府、企業、第三方服務機構等開展豐富多樣的合作創新,以點帶面推動示范區全域綠色金融發展。在機制建設方面,在異地授信、跨省異地房地產押品互認等差異化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政策使用范圍,探索建立示范區內綠色金融的跨區域聯合授信和抵押擔保管理機制,實現綠色金融資源在示范區內“無障礙”轉移和“無差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