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搞不好,問題在沒有苗,沒有苗你怎么培養小樹。”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中國足協戰略規劃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校園足球專家委員會委員張路曾坦言,中國足球難以取得進步的主要問題不在青訓,而是中小學生層面的普及。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大力推廣青少年足球普及。2015年推出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青少年校園足球被賦予了重要使命。2016年4月,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部門印發的《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50年)》,提出了全國特色足球學校要達到2 萬所,中小學生經常參加足球運動人數超過3000 萬人的目標。
在業內人士看來,青少年足球培訓關鍵在于如何將足球專業培訓和校園學習的通道打通。一名足球圈內人士說,由于教育水平和體育水平發展的不均衡性,對北京、廣州等地以外的地區來說,很難有學校可以同時兼顧體育學習和專業課學習。那里的孩子往往在十二三歲就要面臨人生的抉擇,是繼續留在普通中學接受教育,還是轉去體校,從此走上專業運動員的道路。
熠熠發光的球星總是讓人心生向往。但如果選擇擺在一個十二三歲孩子家長的面前,讓他選擇是否讓孩子走職業化球員培訓道路,恐怕沒有一個家長不會猶豫遲疑。畢竟不是所有球員都能成為C 羅、梅西。
與堅持學業、擠過千軍萬馬的高考“獨木橋”相比,成為職業球員是一條風險巨大、收益卻不確定的道路。相關數據顯示,足球學校畢業的學生成為中乙替補球員的概率只有1%。想登上中甲或中超賽場,更是難上加難。
即使在校園足球發展較好的一線城市,對于足球培訓來說,“小升初”無疑是一個分水嶺。隨著課業壓力加重,很少有家長愿意孩子花太多時間在興趣培養上。
摘編自《中國經濟周刊》202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