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飛 易永俊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非遺法》有明確的目標: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保護力度不夠而重視申請、被現代化漸漸同化等問題是現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主要難題。大理巍山彝族打歌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的問題,在這樣的形勢下傳承、發展和保護好彝族打歌顯得如此迫切和重要。
文化認同是強大的精神力量,能夠指引行動、給予明確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導向。文化認同是一種群體性認知的感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是文化中的個體被群體文化影響,是人類具有傾向性的文化共識和認可,這種“共識和認可是人類對自然認知的升華,并形成支配人類行為的思維準則和價值取向。”文化認同包含了族群對自身身份以及族群周邊事物的一種情感的確認和個體對其他文化的肯定以及對國家集體身份的一種認同感、集體感、榮譽感。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集合點,是整個民族文化結合的凝聚力。彝族打歌具有典型的一大特性就是群眾性,彝族打歌的文化認同有對自身、對家庭、對社會和對其它文化的認同。
原生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各民族在一定范圍、一定區域內所形成并開展的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民族特征的體育文化資源。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既是各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維護中華文化獨特性和復興中華文化的重要環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搶救在發展和促進我國傳統文化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會影響傳統文化總體發展趨勢。大理巍山彝族打歌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它應該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1)娛樂功能。
經過實地考察和查閱相關文獻得知,目前大部分參加打歌的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共同目的就是為了達到一種娛樂放松的效果。打歌是一種群體性的運動,打歌節奏感很強,優美的伴奏和大家的歡聲笑語往往能夠緩解人的精神壓力,使人身心得到放松,每當篝火燃起、伴奏響起、圓圈圍起、呼嗨之聲不絕于耳時,這樣的氣氛會使人不由得忘卻生活中的煩惱,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和沖動加入打歌的隊伍,忘乎所以的參與其中,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心靈的愉悅,壓力得以釋放;一些打歌的藝人在掌握打歌的技法且達到優秀之后,會得到一些參與表演和比賽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得到名次或得到大家的認可,也會產生身心的愉悅,而這樣的表演同樣給觀賞者帶來了視覺上的盛宴和不可言說的快樂。
(2)健身功能。
從事打歌活動,對身體有諸多益處。從協調性和靈敏性方面來看,打歌這種活動需要聽著伴奏,身體各個部位協調配合才能完成,從生理學角度來說,打歌可以改善人大腦皮質的機能狀態,加強神經的協調作用,提高了身體各個器官、各個部位之間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從耐力方面來看,打歌活動偏向有氧運動,并且打歌活動進行的時間很長。打歌時需要參與者一邊打歌還要一邊吹蘆笙等樂器或進行對唱。這些對人的體力和耐力都是有一定要求的,長時間從事這個活動可以提高人的心肺功能。當地有名的藝人也說,彝族人民一直利用打歌來提高身體素質;從力量方面來看,如打歌中的十六步平擺、三翻三轉、勾腳等,長時間做這些強有力的步調,可以增強腿部的力量,還有耍大刀同樣也可以增強手臂的肌肉力量;從速度方面來看,打歌隨著伴奏的開始而開始,技法風格多樣化,打歌是一種集體活動,講究就整體性,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參與打歌可以提高人的反應速度。
(3)教育功能。
目前大理巍山當地政府大力支持與鼓勵彝族打歌進課堂。由于打歌的特性以及它作為大理巍山彝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當學生和老師在課后圍成一個大圈隨伴奏忘乎所以打歌時,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在這個時候都是輕松快樂的。它作為彝族人民的魂,不該被年輕一代遺忘,在開展打歌活動的同時,老師除了技法的傳授,還應該讓學生真正了解有關彝族打歌的一切。打歌可以創設和諧的課堂文化,發揮特色優勢,豐富校園生活。健康的彝族打歌,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鍛煉學生的身體,達到快樂體育的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老師與老師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加強團結。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緩解老師在教學中的疲勞、學生在學習中的壓力;有利于推動學校素質教育實踐的深入,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的全面發展。
(4)文化傳承功能。
打歌在大理巍山彝族地區已深烙于婚喪嫁娶、節慶、廟會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內涵,可以說,打歌是大理巍山彝族人民的根與靈魂所在。大理巍山彝族打歌于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對南詔文化考察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打歌又稱“跳山歌”,是在早期的人類生產生活中所產生的,人們大多自編歌曲,伴隨笛子、蘆笙等樂器的演奏,圍成或大或小的圈盡情地打歌,它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加強民族大團結。傳承和發展打歌有利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表1 大理巍山彝族打歌部分傳承人情況表
大理巍山彝族打歌傳承人眾多,每一位傳承人都在各自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上表是有關字汝民、茶春梅、郭建榮、畢學軍、字升、卜懷青、楊世香、字曉艷等幾位大理巍山彝族打歌重要傳承人的一些情況。巍山彝族打歌的傳承人基本上都是本地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是傳承人更是打歌的藝人。他們熱愛他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熱愛一直在這片土地上傳承的打歌。大部分傳承人都是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學會了打歌,后經過一些老師傅的指點在15-16 歲就進入歌場,后經過不斷的學習與交流來完善和提升了自己的技藝。
大部分傳承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不影響他們對這門技藝的熱愛以及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表中我們不難看出大理巍山彝族打歌的傳承人呈現出老齡化,如果再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大理巍山彝族打歌在傳承中將面臨斷層式傳承的危機;傳承人參加打歌的形式較為單一,大部分都是村里為了娛樂或者婚喪嫁娶而自行組織打歌活動。
文化傳承的主體是傳承人,而師徒傳承是文化傳承中一種重要的方式,口頭傳授、親身示范是師徒傳承的主要方式。在當地有名望的打歌藝人會吸引著愛好打歌的人跟隨其學習一些打歌的技藝,他們也會毫不吝嗇地傾囊相授,對打歌的傳承和傳播都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因其沒有系統的時間進行教學和學習,這樣的傳承方式在大部分時候“徒弟”也只能學到打歌技藝的皮毛。
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元,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的搖籃。在歷史上,大理巍山彝族大多數時候都是封閉的農業社會,這就使得各個家族之間、家庭之間和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相對密切,由于大理巍山地區獨特的地理及人文環境,使得家庭傳承及村落傳承在大理巍山彝族打歌的傳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理巍山現目前的大部分傳承人都是在老一輩那里學來的打歌技藝,這無疑是家庭及村落傳承的重要表現。
學校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渠道之一,毫無疑問它也擔起了傳承彝族打歌的重任。學校傳承比家庭傳承更具優勢,其表現是可以更加系統的傳承傳統文化。學校可以聘用專業的老師,對教的方法、方案進行科學的定義,這會使得打歌得到更有效的保護與傳承。同時一些民間藝人也會進入課堂進行講解教學,更有學校將打歌納入體育課,成為大課間和平時師生娛樂的重要環節。
大理巍山彝族打歌是一個群體性的項目,它具有社會性,在眾多節慶日、廟會、婚喪嫁娶活動都會進行打歌,來自不同地方的男女老少都可參與其中,哪怕沒有任何基礎的小孩,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模仿自學,都會無師自通,大人也是如此,自然它的社會傳承性也就較強。
作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和田野調查得知,大理巍山彝族打歌在傳承中遇到的困境主要來自傳承人、場地、資金和現代文化沖擊等方面。
和大多數的非遺文化一樣,大理巍山彝族打歌在傳承過程中,存在著現有藝人、傳承人呈現老齡化趨勢,接班人出現斷層的現象。在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年輕一代的彝族青年,不甘于一生留于大山和為謀求生計,外出前往大城市求學打工的比例逐年上漲,長此以往,打歌隊伍沒有年輕人的加入會導致傳承出現斷層。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不僅僅是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資金問題,如果打歌能成為一種行業,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有利可圖,并且這個“利”足以養家糊口,將會不乏有新鮮的血液注入;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大理巍山彝族打歌的傳承太過于局限,沒有很好地做到共享與開放。
大理巍山各個地區打歌場在建成投入使用以后,一些建造的打歌場被用來作為人們茶余飯后的廣場舞場地,有的則作為農忙時節晾曬農作物的場地,人們散步溜娃的必去之處,很少用來組織打歌活動,這是打歌沒有相關立法保護的其中一個弊端。
大理巍山彝族打歌在傳承和發展中都存在著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對管理人員和傳承藝人支付工資不足是其中一個重要問題,當這個問題不能完全由政府資金投入來解決時,我們就應該合理地對其進行開發和利用,結合大理自身旅游資源優勢去解決這個問題。能否讓大理巍山彝族打歌得到很好的傳承與保護,資金問題是關鍵問題。
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人們的意識形態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在本土現代文化和外來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出現了很多青年不齒、遺忘或者忽視了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現象。大理巍山彝族打歌受現代歌舞、娛樂活動的沖擊也較為明顯,老一輩依然熱愛著在他們那個年代為數不多可以用來娛樂和寄托自己情感的打歌活動,年輕一輩則會有一種以此為落后象征的心態。
大理巍山彝族打歌是伴隨著當地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而產生的,對于研究南詔文化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它是彝族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打歌具有健身、娛樂、教育和文化傳承等功能。但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著消失和不可再生等問題。彝族打歌目前面臨的問題有:缺乏相關立法保護和資金問題是大理巍山彝族打歌在傳承中的首要問題;現代文化娛樂活動和全球化趨勢給打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使其成為弱勢文化,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打歌傳承人、藝人都呈現出老齡化趨勢,長此以往,打歌的傳承將出現斷層現象;大理巍山彝族打歌的傳承過于局限,沒有實現融合與共享。
(1)設立保護巍山彝族打歌的相關法律法規。
有關政府部門應該設立系統的、有針對性的保護打歌文化的相關法律法規,法律依據是保護大理巍山彝族打歌的基礎,它可以使得在開展傳承與保護打歌文化中做到有法可依。學校是大理巍山彝族打歌傳承的重要途徑,也是必要途徑,當地政府應該大力支持打歌進校園,在中小學強制性要求學校開展打歌教學和相關活動,打歌的傳承必須從小一輩抓起,這是打歌在傳承過程中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2)加強打歌人才隊伍的建設和打歌藝術的宣傳。
當地人民群眾是打歌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所有應該加強輿論宣傳與活動組織,讓人們真正明白打歌文化傳承、發展與保護的重要性與意義,讓為什么保護和如何保護在人們的日常思維里根深蒂固;加強對管理人員和打歌隊伍的專業培訓,使他們具備專業素養,以保證能夠正確切實地保護好大理巍山彝族打歌,積極促進打歌文化滲透到每一個角落。
(3)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同時合理地開發與利用打歌。
長期以來非物質文化保護的實際問題是資金問題,由于缺乏經濟支持,許多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承,巍山彝族打歌同樣面臨著同樣的困境,藝人和傳承人出現老齡化趨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傳承人、藝人能獲得的經濟收入薄弱,年輕人如果選擇作為傳承人、藝人很難養家糊口,所以只能另尋他路,當地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保護資金,加大對大理巍山彝族打歌保護資金和傳承人、藝人的工資投入,增設獎勵政策,在保護、發展與傳承好大理巍山彝族打歌的前提下,對它應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將它合理轉化為一部分經濟資源,發揮它的經濟價值,使其促進保護工作的開展,給巍山彝族打歌的保護帶來可持續發展。
(4)實現打歌文化的共享與融合。
要想實現打歌文化的共享與融合,離不開當地政府的規劃和支持,當地政府可以設立彝族打歌狂歡節,狂歡節的地點可以設置于大理各著名景點附近的廣場,吸引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加入其中。此外,可以組建打歌隊,讓隊員穿著特色民族服飾在大理各個熱門旅游地開展打歌活動,吸引游客加入,增加旅游體驗感的同時,讓大家學會彝族打歌這門技藝,把大理巍山彝族打歌帶出去,提高它的知名度,實現大理巍山打歌的共享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