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艷 郝世瑞
(邢臺市人民醫院檢驗科,河北 邢臺 054000)
結直腸癌是老年群體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疾病早期患者多無明顯癥狀,隨疾病進展,腫瘤體積不斷增大,阻礙腸內容物順利通過腸道,引起機械性腸梗阻,致使患者出現腹脹、腹痛、便血等癥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盡管近年來結直腸癌根治術、化學治療等治療手段取得長足進步,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復發狀況,患者臨床預后仍不甚理想。因此,積極探尋與老年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臨床預后相關的指標,對疾病治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為急性時相蛋白,其水平異常升高可影響腫瘤增殖活性,同時在維持腫瘤細胞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2〕。白細胞介素(IL)-10是一種參與炎癥和免疫抑制的細胞因子,其水平異常升高可改變機體免疫功能,與腫瘤發展密切相關〔3〕。但目前,臨床關于上述兩項指標與老年結直腸癌預后相關研究較少。鑒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血清hs-CRP、IL-10在老年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中的表達狀況,并分析其與臨床預后的關系。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邢臺市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98例結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1)結直腸癌符合《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4〕中相關診斷標準;(2)接受根治手術治療;(3)身體基礎狀況良好,可耐受手術治療。排除標準:(1)癌細胞發生遠處轉移;(2)近30 d發生嚴重外科創傷或感染;(3)合并嚴重免疫系統疾病;(4)凝血功能障礙;(5)合并嚴重心肺功能不全;(6)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臨床資料收集 詳細記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直徑、發病部位、組織類型、分化程度、疾病分期〔5〕(Ⅰ期:腫瘤侵犯深度局限于腸壁以內;Ⅱ期:腫瘤侵犯至腸道漿膜或周圍組織;Ⅲ期:腫瘤至腸道漿膜或周圍組織,且伴有局部區域性淋巴結轉移)、血管侵犯、外周神經侵犯、癌性腸梗阻、術后化療情況。
1.3實驗室指標檢測 入院時,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5 min(離心速度3 500 r/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癌胚抗原(CEA)、hs-CRP、IL-10,檢測試劑盒均購自上海晶抗公司,嚴格按照檢測試劑盒說明進行相關操作;采用單克隆抗體特異性免疫固定檢測技術檢測血小板計數;采用顯微鏡計數法檢測白細胞計數。
1.4臨床預后評估 每3~6個月入院復查或電話隨訪1次,隨訪2年,以隨訪結束或患者復發為終點事件,將患者復發視為臨床預后不良,納入預后不良組,反之為臨床預后良好,納入預后良好組。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進行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t檢驗、χ2檢驗、連續校正χ2檢驗、秩和檢驗相關性分析。
2.1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臨床預后情況 隨訪2年,98例老年結直腸癌患者中臨床預后不良16例(16.33%),預后良好82例(83.67%)。
2.2不同預后的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分化程度、疾病分期、術后化療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年齡等其他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n(%)〕
2.3不同預后的老年結直腸癌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 預后不良組血清CEA、hs-CRP、IL-10水平、血小板計數、白細胞計數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預后的老年結直腸癌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
2.4血清hs-CRP、IL-10與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臨床預后的關系 經點二列相關性分析,血清hs-CRP、IL-10水平與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臨床預后呈顯著負相關(r=-0.291、-0.345,均P<0.05)。
現階段,結直腸癌的具體病因尚未明確,可能是由于飲食習慣、遺傳、消化道疾病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6〕。根治性手術是臨床治療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重要方法,通過切除腫瘤組織,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仍有部分患者經手術治療后仍會發生復發,影響患者預后。本研究結果發現,預后不良率較高。
CEA是結直腸癌腫瘤標志物,在結直腸癌、胃癌、肝細胞癌等多種腫瘤疾病的臨床監測及術前評估中應用廣泛。張成大等〔7〕研究指出,CEA在結直腸癌預測結直腸癌病理分期、監測結直腸癌復發與轉移中均具有重要價值。但在早期結直腸癌患者中,CEA檢測靈敏度相對較低〔8〕。因此,單獨檢測CEA用于評估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臨床預后仍可能存在一定缺陷,臨床仍需探索其他與老年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臨床預后相關的指標。hs-CRP是一種臨床常見炎性反應蛋白,可激活IL-6、IL-10等細胞因子,引發級聯式炎性反應,引起器官損害或組織損傷〔9〕。研究指出,hs-CRP在多種惡性腫瘤患者中呈異常升高表達,在腫瘤細胞的生長、增殖及轉移中起到重要作用〔10,11〕。高hs-CRP水平可加重機體炎癥反應,形成炎性環境,為腫瘤生長創造良好條件〔12〕;此外,hs-CRP還可提升腫瘤細胞對血管內皮或淋巴結內皮的黏附能力,增強腫瘤細胞對周圍正常組織的侵襲能力,加劇腫瘤細胞浸潤,促進腫瘤細胞轉移,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影響患者預后〔13,14〕。
IL-10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重要細胞因子,可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和腫瘤生長,與腫瘤生物學行為存在密切聯系,其水平異常升高可破壞腫瘤免疫學微環境,促進腫瘤進展〔15〕。IL-10由癌細胞直接生成,也可由正常細胞對腫瘤的免疫反應產生,具有免疫雙向作用,主要為免疫抑制,IL-10可抑制IL-12基因的轉錄,從而抑制IL-12產生,影響腫瘤患者的免疫狀態,致使腫瘤細胞逃避局部T細胞的免疫監視,降低機體抗腫瘤功能,不利于患者預后〔16,17〕。此外,IL-10還可誘導腫瘤細胞運動,促進腫瘤細胞生長與轉移,增加腫瘤組織對鄰近組織侵犯程度,降低手術完全切除率,增加預后不良發生率〔18〕。本研究結果提示,術后積極采取化療可改善患者臨床預后。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根治性手術屬于局部治療方式,僅可清除局部腫瘤組織,而對尚未檢測到的潛在轉移病灶無治療效果,故而術后復發風險較高,而化學治療采用靜脈或口服等途徑給藥,化療藥物可隨血液循環遍布全身多個器官及組織,有助于滅殺轉移的腫瘤細胞,降低復發風險,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血清hs-CRP、IL-10與老年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臨床預后密切相關,二者水平越高則患者預后越差。在未來,臨床應密切關注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血清hs-CRP、IL-10水平,針對血清hs-CRP、IL-10異常表達的患者,及時采取抗炎、增強免疫功能的治療,盡可能降低上述兩項指標水平,以改善患者臨床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