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偉偉
(華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0)
1995 年國務院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全民健身”被首次正式提出,自此國內各種體育健身活動如火如荼的展開,民眾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不斷高漲,這一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王程提出全民健身是為了全面提高國民體質和健康水平,應大力倡導全民每天參加一次以上的體育健身活動,從而學會兩種以上的健身方法,并且每年進行一次體質測定。翟帥認為全民健身是國家對全體民眾進行體育意識教育和體育鍛煉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旨在提高個體的體質和體育精神。
綜上所述,全民健身可以解釋為大力倡導全體民眾運用科學、有效的體育鍛煉方法,積極參與體育健身活動,從而增強國民體質,增進國民健康。
1994 年4 月20 日,中國成為接入國際互聯網的第77 個國家。隨著互聯網掀起信息時代革命,衍生了“互聯網+”的新興商業模式,如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在線旅游等行業都是“互聯網+”的杰作。
2015 年7 月,國務院印發的《指導意見》指出:“互聯網+”是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是推動技術進步,提升實體經濟生產力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簡單意義上理解“互聯網+”,其實就是“互聯網+其他行業”,而這種行業所指代的就是社會發展中一直存在的傳統行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并非是簡單意義上的加上,也就是說并非是互聯網加上傳統行業,而是滲透和融合。
綜合來看,“互聯網+”就是將傳統項目或產業與互聯網高度融合,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業態。
隨著人們對“互聯網+”的逐步認識,其在體育領域的作用也日益凸顯?!盎ヂ摼W+體育”在運動健身中有著重要作用。燕國棟提出建立一個全面的健身網絡指導系統,為所有居民進行有效的網絡健身指導。周婷、李宇欣的研究表明:互聯網線上干預在短期內對提升運動行為的效果明顯。
在我們的生活中,現在更為常見的是各類體育類APP,其內容涵蓋體育資訊、運動健身、體育場館預約等,給予我們很大的便利。
通過以上所述可以明晰,“互聯網+體育”就是互聯網與體育產業各領域之間深度融合后所產生的新業態,其仍歸屬于體育產業,它不但能帶給我們更佳的健身指導與信息服務,進一步促進全民健身的發展,也為體育產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1)國民對參與體育健身具有良好的認知。
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2021 年12 月31 日發布的《2020 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顯示:91.0%的兒童青少年、87.2%的成年人和53.6%的老年人認為參與體育健身對促進健康有積極作用,且對健身作用的認知不僅限于身體層面,還包括對心理、情緒和社交層面促進作用的認識。
(2)參與體育健身的人數保持增長。
2020 年7 歲以上居民每周參加1 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為67.5%,較2014 年增長18.5%;2020 年7 歲以上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為37.2%,與2014 年調查相比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增加了3.3%。這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是指每周參加3 次及以上體育鍛煉,每次體育鍛煉持續時間達到30min 以上,且鍛煉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
總體來看,在國家對全民健身的大力倡導下,參與體育鍛煉的居民人數保持較好的增長態勢。
(3)民眾參與體育健身項目趨向多元化發展。
幼兒參加的體育活動項目主要是跑和跳(24.4%)、騎兒童自行車(9.6%)、體育游戲(9.1%)等。7-18 歲青少年兒童偏好跑步(15.6%)、跳繩(11.2%)、羽毛球(10.3%)、乒乓球(6.6%)等。成年人參與的體育項目占比最高的為健步與跑步,占比分別為22.7%、19.8%。其它依次為羽毛球(8.9%)、騎自行車(7.3%)和籃球(5.4%)等。老年人參加的體育項目有健步走(41.6%)、跑步(14.7%)和廣場舞(8.0%)。
由此可見,當前我國居民參與的體育運動項目雖然多集中在健步、跑步,但逐漸也在趨向于多元化發展。
(4)體育人均消費提高,消費結構優化升級。
2020 年成年人與老年人人均體育消費分別為1758.2 元和1092.2 元,與2014 年調查相比,分別增長789.8 元和588.2 元。消費類型方面,2020 年成年人與老年人實物型消費在體育消費中占比為53.7%,與2014 年調查相比,下降25.3%;參與型消費和觀賞型消費占比分別為20.6%和7.7%。與2014 年調查相比,分別提高了13.7%和2.5%。
基于以上數據可知,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體育消費逐步向體育參與型轉變,這不僅可以更好地促進全民健身的向陽發展,也為體育產業的蓬勃注入活力。
(1)運動場地供給不足,資源配置不均衡。
表1 數據顯示,全國體育場地面積在逐年增長,其中2021年籃球場地105.36 萬個,羽毛球場地22.59 萬個,足球場地12.65 萬個。而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在2020 年,大陸人口就已達到了14.1 億人。若以14.1 億人口與2021 年各運動項目場地作比較,可得每6242 人擁有一個羽毛球場,每11146 人擁有一個足球場,每1139 人擁有一個籃球場。而且還存在城鄉與城鎮顯著差異,包括東西地區發展上的不平衡。

表1 2019-2021 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情況表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體育產業起步較晚,所以在總體上滿足全國民眾的體育需要,還需要一定的發展時間。而怎樣運用好現有的資源,合理的規劃配置,給予健身群眾一定的體育場地保障,這仍是我們要考慮的。
(2)參與體育鍛煉的群眾缺乏科學的指導。
《2020 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中提到我國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已達到37.2%,換言之,我國現有至少5.2 億人經常性的參與體育鍛煉活動。如此龐大的體育健身人口,且不論其是否有條件根據自己的喜好參與體育運動,甚至很多人都從未受過科學的體育健身指導,而在其體育鍛煉過程中若不能遵循一定的科學鍛煉原則,運用合理有效的鍛煉方法。不僅難以滿足鍛煉目標,甚至容易造成運動損傷。
(3)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偏低。
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數據表明,2020 年每周參加1 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群體比例隨年齡增大呈遞減趨勢。年齡處于60-69 歲、70-79 歲及80 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周參加1 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偏低。老年人由于年齡偏大生理機能減退,心血管系統也易出現病變,所以更需要參與體育鍛煉。
O2O模式是一種線上到線下的模式, 即Online To Offline。互聯網是線上與線下交互的橋梁,我們一般通過在線上的訂購、支付之后,再由線下的實體店為我們提供一定的產品或服務,這就很好地利用了互聯網與線下的結合。而將其與體育類的產品或服務相結合,將更便于我們參與體育鍛煉。例如,將O2O 模式推廣至一些體育場館的選擇與預訂,人們就可以實現足不出戶提前預訂。這不僅能夠使我們合理規劃運動時間,而且可以有效的利用體育場館資源,避免場館空置或場地不足。
隨著互聯網與體育產業各領域間的深度融合,市場上催生出了各類運動健身APP,其功能涵蓋健身課程、定制飲食、直播健身指導等。在我們健身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設定指導類型,比如瘦身、塑形、力量性訓練等。這類軟件會根據我們的運動,科學的指導我們訓練,控制運動強度,糾正運動姿態,避免運動效果不佳或運動損傷。而且它會根據我們的年齡、體能等情況個性化的生成個人訓練計劃,可高效的完成健身目標。
“互聯網+”技術在體育運動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目前很多運動智能可穿戴設備,例如運動手環可以在我們運動的過程中即時監測我們的心率、運動時間、運動步數等情況并做到即時反饋,同時運動手環可以與手機APP 連接,進一步分析出我們運動過程中所消耗的熱量,當時的運動狀態等,并給與我們科學的運動建議。這可以幫助我們在運動中隨時調整狀態,防止運動過量。
家庭體育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體,為滿足家庭成員的自身需求而進行的體育活動。在居家環境中,我們也需要一定的體育健身活動,這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增進健康、排解壓力,也可以增強免疫力,抵御病毒的侵襲。
(1)居家健身。
我們現在一般的健身活動都以健身房為主,通過專業健身教練的指導達到塑形增肌等效果。而在居家環境中,我們同樣可以訂購一些健身器材,通過互聯網技術將這些器材與我們的手機或計算機進行連接。在健身鍛煉的過程中,可以實時的反饋我們的運動狀態、心率等情況,幫助我們更好地控制運動強度。通過一定時間的健身數據記錄,可根據家庭成員中的個人情況形成訓練計劃,科學的指導健身。而且居家環境中的健身鍛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家庭成員的運動參與積極性,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交流。
(2)運動監測。
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我國60 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2.64 億,占總人口的18.87%。而根據《2020 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結果顯示,我國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參與體育鍛煉的比例偏低。
王世強、郭凱林等的研究表明,互聯網的使用對老年人的鍛煉頻率和鍛煉強度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當前,在互聯網與體育產業深度融合的條件下,可通過一些運動APP 向他們傳播一些體育資訊與科學健身的知識,引導他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在老年人參與體育健身的過程中,不僅要有科學的健身方案,更要時刻關注他們運動中的安全問題。可以通過穿戴一些運動智能設備,實時監控其心率、血壓等情況,防止意外的發生。也可將這些數據加以保存或者直接傳送給醫療專家,以便對老年人健康狀況與運動強度做出建議。
學校體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石,全民健身是學校體育的歸宿。學校體育中,學生以參與學校組織的體育活動為主,通過學習、掌握各種體育技能,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以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1)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大多都以學生運動練習為主,教師要時刻掌握學生練習的運動強度,而通過測量脈搏的方法比較耗時,而且會有一定的誤差。讓學生在課堂上穿戴智能化的運動設備,不僅可以很清晰地反映學生的運動強度,而且可以更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外,也可建設體育資源共享平臺,將零散的教學資源整合起來,突破地域上的距離,讓更多的教師交流分享、互相學習經驗,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2)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中,長期沿用的教學方法大多以老師講解示范為主,這種教學方法過于單一。隨著“互聯網+”與體育間的融合,一些多媒體的運用使得教學方法多元化。體育教學中,借助一些多媒體設備,學生能夠通過圖像直觀地看到各種動作狀態,也可以通過影像、聲音更深刻地形成技術動作的初始記憶。這也會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些比較復雜的動作,可以慢速播放,結合老師的講解,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學習。
社會體育是指職工、農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參加的,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以增進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的體育活動。社會體育有比較大的參與群體,組織形式豐富,可調配的資源也較多,其為我國實施全民健身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1)“群體通”便民服務。
2013 年11 月12 日,廣州市全民健身網“群體通”開通上線,廣州市25 個體育場館成為第一批參與場館。通過“群體通”,市民可以直接在網上訂場繳費。經過一代又一代“群體通人”的默默耕耘,結出了豐碩的成果。目前,平臺應用范圍已經覆蓋廣州、佛山、肇慶、清遠、中山、東莞6 個城市,打造線上“灣區體育運動圈”,上線場館數量超800 家,涵蓋羽毛球、乒乓球、網球、足球、籃球、游泳、健身、冰雪等主流運動項目;每年惠民300 多萬人次,累計超過2000 多萬人次受益。
平臺還通過一些發優惠券的形式,鼓勵全體市民積極參與一些健身、徒步等活動,所得優惠券又可用于“群體通”的線上場館訂購,極大調動了市民群眾的運動健身積極性。
(2)多媒體健身指導。
在一些人口密集或者經濟欠發達地區,體育場地的供給尚不能滿足當地居民的需要??梢砸陨鐓^或村鎮為單位,利用廣場、閑置場地,建設一定規模的多媒體播放平臺。居民可以通過觀看健身視頻進行模仿練習。而且一些老年人因年齡偏大,本身已經不太適合籃球、足球這類運動,可以通過學習太極拳、健身操來參與體育鍛煉。在實際的健身活動中,需要有專業的健身指導人員幫助大家科學、規范的參與活動。也可以聯系健身專家,通過多媒體播放平臺來進行遠程指導。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逐步推進,我國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口也大幅度增長。但當前我國的體育場館設施仍然供不應求,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建設。同時,對于一些比較老化的場館場地也應進行修整,為鍛煉群眾創造一個良好的健身環境。
隨著互聯網與體育各領域間的高度融合,市場上的各類健身APP 也應運而生。大多健身APP 的確能通過科學的健身指導給鍛煉群眾帶來方便,但也有部分APP 非但沒有規范的健身指導,還惡意盜取用戶信息挪作他用,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治理。
廣州市的“群體通”平臺通過信息服務,整合資源,給健身群眾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各地區應積極響應學習,大力建設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升級,切實根據健身群眾的需要做出調整。
各種運動智能穿戴設備,各類運動APP 的創新升級,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政府應大力支持相關產業的研發創新,用更好的體育產品服務大眾,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為全民健身計劃注入活力。
身處“互聯網+”的時代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無限可能,互聯網與體育產業間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解決當前全民健身現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為健身群眾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廣闊的前景,使得全民健身事業持續推進。在此過程中,我們亦要明辨審思,在“互聯網+體育”高速發展的機遇中不斷去創新,學會規避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風險,包括個人信息安全、各種健身APP 的優化設計等,這更需要政府與相關部門做出一些政策上的保障,為“互聯網+體育”的美好明天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