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作為人類觀風云、知天象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在幫助人類感知外界態勢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經過多年努力,“中國雷達技術已經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并在局部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雷達信號處理全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的前身是1974年成立的數字信號處理小組,1980年發展成為電子工程研究所,1991年獲批我國首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學科特色濃厚,旗幟鮮明。實驗室是承擔雷達信號處理領域基礎性研究任務的國家級實驗室,同時也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國家級重點學科的科研、教學基地和依托單位,設有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信號與信息處理”國家級重點學科在2002年和2007年的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評估中兩次均名列全國第一,所在的一級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在全國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中獲評A檔,在最新一輪學科評估中位居前列,并獲得國家雙一流建設重點學科。2014年,以實驗室為主體的“信息感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通過國家“2011計劃”認定,位列行業產業類第一,進一步奠定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突出的科研特色優勢地位。
科研隊伍實力雄厚,結構合理。實驗室經過多年建設和運行,已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的科研梯隊。實驗室現有教職工75人,教授41人(博士生導師49人),副教授19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73人。迄今獲批國家級人才51人次,陜西省“三秦學者”特聘教授等省部級人才65人次。團隊獲省部級以上創新團隊8個,其中國家級創新團隊3個。獲批111引智基地、國家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民用雷達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陜西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陜西省民用雷達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級以上基地5個。
科研服務國家需求,成果顯著。實驗室科研工作的整體定位:基礎研究方面“國際前沿有地位”,應用基礎研究方面“關鍵技術有突破”,應用研究方面“重大裝備有貢獻”。實驗室面向國家建設對雷達技術的重大需求,面向本學科國際研究前沿,開展雷達系統及信號處理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及關鍵技術攻關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雷達探測系統技術、智能信息獲取與處理、雷達成像與目標識別、多維多通道信息獲取與處理等。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實驗室根據國家建設需要,結合學科發展,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活動,承擔并完成了一批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包括國家科技預先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縱向課題;還有與有關廠、所合作的橫向合作項目,許多科技成果已在雷達中得到應用。科技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有98項,包括國家獎13項,省部級一等獎及以上26項等。
實驗室擁有各種信號產生、測試分析和數據采集用的先進儀器設備,以及電子系統自動化設計手段,并開發、定制了系列實驗雷達,具有自主開展試驗的能力,實驗條件和工作環境好。
人才培養特色鮮明,質高品優。依托前沿研究方向,在重大科研項目支持下,實驗室人才培養成效卓著:共培養了4名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5名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獲得者。同時獲中國電子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3人、提名獎1人,中國電子教育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3人、提名獎3人,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4人,陜西省電子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5人。實驗室建立了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平臺,為科研人員和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和環境。大批畢業學生已經成為行業領軍人物和技術骨干,其中包括院士、機載預警雷達總設計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雷達領域首批國家級人才稱號獲得者、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最年輕的首席專家等。
實驗室始終面向世界雷達技術發展前沿,以前瞻性基礎理論研究為核心,以解決雷達應用中的重大關鍵技術為重點,為我國雷達技術的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突出貢獻。
2023年,國際公認的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領域頂級會議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大會召開。實驗室研究成果從9155篇有效投稿中脫穎而出,被錄用。
此項工作成果結合實驗室團隊以往在概率模型建模上的相關經驗知識,提出了一種基于吉布斯采樣的非自回歸零樣本圖像字幕生成方法。吉布斯采樣是一種蒙特卡洛概率近似方法,可以通過已知條件概率分布獲得未知聯合概率分布的估計。提出的模型將基于圖像內容的文本生成任務建模為迭代形式的基于上下文的完形填空任務,將句子中每個位置的單詞視為隨機變量,通過對句子中每個位置上的單詞基于上下文進行條件采樣更新,在多次迭代后整個句子最終收斂于各位置單詞聯合分布。此方案相較于傳統自回歸條件文本生成方案,生成結果具有更強的多樣性和隨機性。此外,借助先進的大規模預訓練模型中包含的先驗知識及額外的知識庫,此成果可以實現無需訓練樣本和訓練過程,即在零樣本的條件下,靈活應用于下游條件文本生成任務。
同時,這項工作還將此框架進一步擴展到各個可控文本生成任務上來,將基于圖像內容的可控文本生成,分解為獨立的文本生成、圖像文本匹配、約束文本匹配3個模塊,并在多個可控任務,如情感控制、詞性控制、長度控制等任務上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此次成果的發表是國際學術領域對實驗室科研工作的認可,一方面擴大了實驗室的學術影響力,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實驗室與領域內頂尖學者的交流,以及對相關領域最新研究進展的了解。未來,新征程、新期望,實驗室將繼續鼓勵師生積極探究前沿科技,提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