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夏 冰
在古都西安,有這樣一支深藏不露、內外兼修的科研創新隊伍。
——他們堅定如磐,十五年如一日扎根油田現場,忠誠守衛著祖國大江南北各種極端惡劣環境下油氣采輸的安全;
——他們不甘落后、奮發向上,帶領中國油氣田非金屬材料與復合管材研究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不斷進步、不斷規范;
——他們顧大局識大體,以唯一且不可替代的專業優勢串聯起我國油氣工業非金屬管的整個產業鏈,帶動其快速協同奔赴向前;
——他們自信昂揚走出國門與外國專家同臺競技、制定標準,大大提升我國油氣管道行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作為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組成部分,油氣田非金屬材料與復合管材研究創新團隊(以下簡稱“團隊”)成員的身上流淌著石油精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的文化基因。21世紀初,面對油氣采輸領域嚴峻的管道腐蝕和服役安全問題,正是他們,臨危受命、迎難而上,率先投身非金屬材料與復合管材技術的攻堅研究;歷時多年,矢志創新,還是他們,由落后到追趕,從追趕到部分領跑,實現了我國在相關領域的高水平自立自強。
作為團隊帶頭人,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非金屬與復合材料研究所所長李厚補,近期的工作更加忙碌了。2022年,團隊剛獲得“陜西省創新能力支撐計劃”的資助;2023年6月,他們又成功進行了國內首次高壓力非金屬管道純氫爆破試驗。好消息一個接一個,真的是苦盡甘來。忙碌之余,他不時想起,那些年大家共同經歷的風風雨雨。
2005年,隨著油氣田的高速開發,管道安全問題不斷暴露,在國外已經應用了近半個世紀的解決鋼制石油管道腐蝕問題的顛覆性基礎技術——非金屬材料與復合管材技術開始在我國推廣應用。但由于國內相關技術基礎薄弱,技術標準和技術產品缺乏,導致油田在選用防腐技術時,存在著明顯的盲目性、片面性和不規范性,尋找解決之道迫在眉睫。在此關頭,2008年,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非金屬與復合材料研究中心,這就是日后非金屬與復合材料研究所的前身。
肩負著解決行業痛點問題的重要使命,依托非金屬與復合材料研究所,團隊自成立以來,始終面向實際、全力以赴。15年時間里,他們共同完成了國家“863”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石油集團公司超前儲備項目及各油田重大技術開發項目50余項。團隊成員優勢互補、產學研全面開花,在非金屬材料及管材老化規律和機理研究、選材設計、適用性評價、安全評價、失效分析、服役壽命預測,以及高性能新產品、高性能原材料、試驗用新裝備、現場應用新技術的開發及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產業化成果。
——團隊響應“雙碳戰略”,歷時6年開辟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廢舊金屬管材綠色再制造陶瓷內襯石油管材新技術,比制造新鋼管節能93%,節水98%,減排CO299%。累計轉化生產各類陶瓷復合管材超過1.3萬公里,產值超10.9億元,在長慶、吉林、延長、新疆等油田得到規模化應用,為油田節約資金43.2億元。
——團隊自主建立油氣集輸用非金屬管完整性技術體系,實現了非金屬管使用的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塔里木、長慶、塔河、新疆、吐哈等油田采用相關成果新鋪設了非金屬管道1萬多公里,失效事故率降低70%以上,產生的經濟效益約5.2億元。
——團隊頂層設計并搭建石油天然氣工業用非金屬管材標準體系,將之納入我國石油工業用管材標準體系建設;組織制定了石油工業用非金屬管材領域的“十三五”和“十四五”標準及發展規劃,引領了非金屬石油管材行業全面發展,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過10.5億元。與此同時,他們組建ISO/TC67/SC5WG5“內襯油套管”國際工作組并擔任召集人,首次主導制定發布4項石油管材產品標準,極大提升了我國國際標準化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團隊研制出海洋非金屬管、抗硫非金屬連續管、井下智能非金屬連續管、復合材料增強管線鋼管、輸氫非金屬復合管,以及高溫稠油、高壓天然氣等集輸用高性能非金屬管,在塔里木、塔河、長慶等油田得到規模化應用,指導中國石油集團公司2個制造企業的生產線建設,為企業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超3.5億元。
在李厚補及相關領導的帶領下,團隊全員緊跟前沿、砥礪攻關,作為目前國內唯一專業從事油氣田非金屬及復合材料研究的團隊,基于優勢的行業地位和豐富的產學研經驗和成果,牽頭制定各類標準30余項,為我國相關領域的行業進步與規范,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貢獻。科學研究、質量監督、技術服務“三位一體”合作發展模式,也讓團隊既與上游制造企業密切聯系與合作,又為下游用戶單位提供全面的技術服務,同時與美國、加拿大、法國、荷蘭等國科研機構有著多方面的合作研究,串聯了我國油氣工業非金屬管的整個產業鏈,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協同發展。
如今,在我國東北、西北的廣袤油田,應用了團隊技術成果的采輸管道綿延地下,無畏腐蝕,默默守護著我國油氣采輸安全、保障著我國能源戰略安全。
作為團隊帶頭人,李厚補2009年從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專業博士畢業后就來到這里,憑著一腔熱血一待就是十幾年。2017年,他接棒團隊負責人角色。2021年,他擔任非金屬與復合材料研究所所長之職。2022年,他帶領團隊獲批陜西省創新能力支撐計劃油氣田非金屬材料與復合管材研究創新團隊稱號。對于過往的一切和現在的成就,李厚補既欣慰又感激。
李厚補表示,自團隊組建以來,一路得到了國家層面、陜西省層面、集團公司層面、院黨委層面,以及油氣工業產業鏈各類企業、機構、用戶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各方支持下,團隊內部以傳承弘揚石油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己任,以嚴肅活潑、嚴謹務實、勤勉敬業、團結協作為文化氛圍,不斷增強成員干事創業和銳意進取的激情。目前,經過多年發展,團隊中已有12名正式成員。其中10名博士、2名碩士,正高級職稱2人、副高級職稱10人,是一支高學歷、高層次、多學科、中青年結合的科研攻關和技術服務團隊。緊跟國際前沿、國家需求,圍繞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這“四新”開展工作,是團隊的頂層設計。
當下,諸如耐高溫非金屬管材、輸氫管網上的非金屬復合管等新材料在國外都已經有了成熟產品,但國內依然依賴進口,處于起步研究階段。因此,圍繞相關材料的選材評價、結構設計、生產制造、可靠性評價等,團隊正在展開不懈的攻關,以期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材料新產品,助力我國能源安全戰略的實施。另外,在新技術方面,關于油田非金屬管道的完整性管理的技術體系,我國仍然在研發的起步階段。團隊也正著力建立相關非金屬管道的運行風險評價,開展檢測技術、危險搶修技術、服役性能的評價技術等方面的系列攻關,旨在創建包括從建設到運行再到廢止處理等在內的管道完整性管理體系,保障整個油氣管道的安全服役。
因為見證了整個行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全過程,因此,團隊成員幾乎視之為共同孕育的孩子,他們熱愛它,愛護它,生怕它走了彎路,出了問題,始終保持著飽滿的激情來從事相關研究。未來,他們將繼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四新”領域為導向,風雨兼程,躬耕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