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陳沐
自1992年我國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
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逐步開展,
國內一些城市已經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
2022 年12 月,《生 物 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在主席國中國的引領下通過了全球矚目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這份框架中的“行動目標12”專門提到了城市生物多樣性,提出大幅提高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區綠地的面積、質量和連通性,并可持續地利用綠地,確保城市規劃中的生物多樣性包容性,增強本地生物多樣性、生態連通性和完整性,改善人類健康和福祉以及與自然的聯系,促進包容性和可持續的城市化以及提供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
隨著全球進入城市時代,城市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作用變得日益重要。聯合國人居署《2022 世界城市狀況報告》指出,到2050 年全球城鎮人口的占比將從2021 年的56% 上升至68%。而在我國,2022 年城鎮化率已達65.22%,預計到2035 年將達75%左右。因此,城市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日趨重要,開展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城市生物多樣性是指城市范圍內除人以外的各種活的生物體,在有規律地結合的前提下,所體現出來的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分異程度。
“生物多樣是城市本應具有的狀態。”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王向榮認為,城市生物多樣性是保證城市生態平衡的基礎,是生態系統服務的保障,在調節城市氣候、維護水的自然循環和水源清潔、保持土壤肥力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宜居城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化,對探索中國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自1992 年我國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逐步開展,國內一些城市已經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
2023 年5 月,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及北京林業大學的專家,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發現了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鹀。這一瀕危珍禽在城市公園出現,是北京這座超大城市生態環境向好、生物多樣性多元的一個縮影。
此外,震旦鴉雀、青頭潛鴨、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等世界瀕危珍禽頻現京城;黑鸛、褐馬雞、鴛鴦等在北京分布區域不斷擴大;消失近80 年的栗斑腹鹀也重回密云山地。
蟲鳴鳥啼、鳶飛魚躍,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源于北京生態空間的擴大。
從城市到鄉村,從街巷到山林,看得見青山,聽得見鳥語,聞得到花香,越來越多的“新朋友”加入到北京大自然的“朋友圈”。
北京最新生物多樣性調查,累計記錄6408 種物種,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到處都是欣欣向榮的自由繁茂,處處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好成績的背后,歸功于基本穩定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和逐步筑牢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底。
據統計,北京市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7.07%,形成穩定的生態屏障。同時,經過10 年的努力,北京完成了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共造林綠化219 萬畝,使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從14.85%提升到31.4%。平原造林過程中,共營建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295處、小微濕地491 處,設置人工鳥巢5027 個,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120 萬余株。
濕地生態系統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提升。截至2023 年5 月,累計恢復建設濕地1.2 萬余公頃,形成萬畝以上大尺度森林濕地10 余處,生態質量明顯改善。
此外,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基本穩定。一方面,就地保護體系基本完善。當前,北京市共有5類79 處自然保護地,約占市域面積的20%,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分布相對廣泛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使全市90%以上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另一方面,遷地保護全面加強。國家植物園共搜集來自世界各地的1萬余種植物,溫室搜集了近5000種。建立11 處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站,積極開展相關陸生野生動物救護工作,“十三五”期間累計救護野生動物2 萬余只。
近年來,愈加厚實的生態家底,成為首都北京開展自然教育的“富礦”。2019 年起,北京創立了自然觀察節品牌活動,發動公眾關注并參與到身邊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中,至今已舉辦3屆。收集的物種分布數據全部補充錄入北京生物多樣性數據庫。
隨著生態環境建設持續推進,北京這座城市正向著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目標穩步行進。
北京,正一步步融進大自然里,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它也在不斷發展,與自然共生、與綠色共存。
2022 年12 月7 日-19 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在當地時間12 月13 日舉辦的第七屆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會“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角—中國日”上,昆明、湖州、南陽、嘉興、深圳、成都在全球諸多城市中脫穎而出,榮獲“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同時,這6 個城市還與其他國家的14個城市一起入選“自然城市”平臺,這也是首次有中國城市入選該平臺。
這份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績單”,證明了昆明等6 個城市的實力。
為了給畫面增添戲劇效果,James決定用兩支神牛AD600 Pro外拍閃光燈照亮車身。一支燈置于右前方45度,另一支燈在左后方45度照入畫面,給左側帶來醒目的眩光效果。通過從低角度拍攝,James讓越野車顯得很強有力,同時也得以讓車身與陰云密布的天空相襯。
昆明滇池海洪濕地(無人機俯拍)
從昆明具體情況來看,數據顯示,昆明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72.99,生物豐度指數為71.58,植被覆蓋指數為84.77,森林覆蓋率為52.62%,林草覆蓋率為64.96%,濕地面積共6萬余公頃,空氣質量優良率連續10 余年在90% 以上。近年來滇池全湖水質從劣Ⅴ類好轉為Ⅳ類,環滇池濕地植被覆蓋率提升到約81%……
天藍、地綠、水清,讓昆明成為享譽全國的宜居春城,也為豐富的物種打造了良好的生存土壤。
除了“天賦異稟”的自然饋贈,近年來,昆明市建章立制,多措并舉,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加大野生動植物保護力度,梳理核實昆明市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植物分布,組織開展黑頸鶴棲息地恢復、富民枳重引入等工作,通過人工對富民枳的栽培育苗,目前在富民基地已有6390 株成活。
做好滇池湖濱生態濕地保護,持續對滇池水體、湖灣的大型水生植物、浮游植物、環湖濕地等進行調查,先后出臺《滇池沿岸大濕地保護實施方案》《滇池魚類滇池金線鲃棲息地修復》等地方標準,確保了滇池生態的穩定與發展。
近年來,滇池生物多樣性恢復明顯。目前,滇池魚類恢復至26 種,水生植物從2010 年的238 種增至303 種,鳥類從2012年的96 種增至175 種。“滇池全湖水質持續向好。”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長李應書介紹,消失多年的一些水生植物、滇池金線鲃等土著魚類及白眉鴨等鳥類重現滇池,保護治理的生態效益得到極大提升。
春城昆明在季節更替,時光的流轉中,呈現出絢麗色彩和不同的景致。
以昆明藍、春城綠為底,從冬到春,再到初夏,經歷了水杉紅、海鷗白、郁金香斑斕,油菜花金黃,櫻花粉、月季繽紛……這些元素,繪就了特色鮮明的昆明生態文明建設畫卷。
千嬌百媚,大美昆明。
紅豆杉、大熊貓、川金絲猴……2023 年5 月22 日是第23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寶庫”,成都市是全球34 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眾多珍稀的生物物種在這里生活、繁衍。
成都擁有極為優渥的自然環境。126 座3000 米以上的山峰相伴,從海拔5364 米的大邑大雪塘,到海拔359 米的簡陽沱江,構成了成都巨大的垂直高差。150 多條江河縱橫交織,總長達1500 公里,多種生境造就了成都這座超大城市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成都生物種類繁多、門類齊全,特有、珍稀物種異常豐富,被譽為“中國西部花園”。在成都市域內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區域4873.17 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3.99%。其中,受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有55 種,如大熊貓、雪豹、羚牛、林麝、川金絲猴、綠尾虹雉等,都是生物界的“明星”。
成都大運會上,被譽為“鴿子花樹”的珙桐出現在各國指引牌上,如白鴿展翅,承載著青春夢想而翱翔,寄托著和平、友誼與團結。生長于四川地區的珍稀樹種珙桐距今已有6000 萬年歷史,其飽含的強勁生命力,是對運動精神和青春力量的極佳詮釋。
聚焦成都,珙桐生長何處?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1500 米至2000 米的密林之中,就有它的身影。
山林之間,還生活著諸多野生動植物,其中高等植物2000 多種,包括獨葉草、紅豆杉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脊椎動物300 多種,包括大熊貓、川金絲猴、雪豹、羚牛、綠尾虹雉等國家I 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還有小熊貓、紅腹錦雞、獼猴、大鯢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為更好實施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已建成都江堰龍池、彭州回龍溝、崇州鞍子河、大邑大蒜坪4 個標準化管護站。成都片區還持續推動建成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管護總站和28個管護站組建工作,構建和完善“管理分局-管護總站-管護站”三級管理體系。
山脈之外,城市之中,熊貓界頂流“女明星”花花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行至成都,一睹其容;白鷺翻飛在錦江之上,在奔涌的水花間捕捉游魚;成都鳥類名錄2023 版正式發布,其中新增鳥類記錄51 種。
從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神奇動物”、草長鶯飛的興隆湖畔,到“推窗又見雪山”的小確幸、蓬勃發展的綠色低碳產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在這里進一步延展開來。
初秋時節,深圳天氣微涼。在連接深圳大鵬新區和南澳的坪西公路上,橫跨著一條排牙山-七娘山節點生態廊道。夕陽西下,天色回歸夜的沉寂。廊道上,郁郁蔥蔥的草木之間,一場別開生面的“野生精靈聚會”,則在悄然醞釀。
這是深圳為野生動物來往專門修建的一條生態走廊,它搭建起生物多樣性的“鵲橋”,也構成了深圳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縮影。過去10 年,深圳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與經濟社會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積極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路徑。
深圳有很多標簽,比如“創新之城”“千園之城”等。2022 年,這座城市又新增了一個“野性都市”的標簽。
2022 年9 月,講述深圳自然故事的系列紀錄片《野性都市》,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 全國首播。該紀錄片分別聚焦深圳灣、內伶仃島、馬巒山郊野公園,展示了深圳的生物多樣性之美,也讓大家認識了深圳的另一面。在這座城市里,紅樹林水岸萬鳥齊飛,華僑城濕地豹貓潛行,繪就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城市與自然共生共融的美麗畫卷。
在深圳,一面是高樓林立、人口密集、產業集聚的大都市,一面是自然野趣、生靈萬物棲居的繽紛領地。
“7.8 萬公頃綠意融入繁華,1145 平方公里蔚藍連城,310 條河流清澈穿行……”輕點鼠標,一幅天藍地綠、鳥語花香的畫卷徐徐呈現在觀眾眼前。早在2021年10 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期間,深圳網絡虛擬展館就向世界展示了這座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進程和成就,打破許多人對深圳的刻板印象。
深圳在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的這些成效,也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2022 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致辭中提出,在廣東省深圳市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在第七屆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會上,深圳榮獲“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入選“自然城市行動平臺”。
深圳接連斬獲國際殊榮的背后,是始終堅持生態優先,高度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結果。
近年來,深圳堅持以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為抓手,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深圳開展了獨具特色的探索。
如今,在這座嶄新的城市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正初具雛形:既有現代城市的繁華,又有紅樹林的寂靜;既有摩天大廈高聳入云的美景,又有黑臉琵鷺搖擺覓食的真趣……
滿城青翠,鮮花如潮,共同織就五彩繽紛的美麗深圳。
中國新時代 202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