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余小小
從花季少女到公司骨干,薛瑩譜寫了一曲鏗鏘玫瑰的華美樂章。
她腳踏實地地奮斗在飛機制造業一線,帶領團隊完成了一項項艱巨的任務,
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薛瑩
與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飛機相比,一顆顆起到連接和固定作用的小鉚釘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而薛瑩則跟這些不起眼的小鉚釘較勁兒較了30 余年。
“一架飛機有上百萬個鉚釘,鉚釘的質量直接影響到飛機的質量和安全,作為一個航空人,我愿意做這樣的鉚釘,鉚在合適的位置上,恪盡職守、踏實進取,實現自身最大的價值。”從花季少女到公司骨干,薛瑩譜寫了一曲鏗鏘玫瑰的華美樂章。
白皙的皮膚、利落的馬尾辮、笑起來彎彎的眼睛……這位普普通通的女工是中航西安飛機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航西飛”)國際航空部件廠的鉚裝鉗工,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薛瑩班”,承擔著波音737-700 型垂直尾翼可卸前緣組件的裝配任務。
她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道德模范”“最美奮斗者”等榮譽,還當選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全國婦聯第十二屆常委等。
30 余年來,她腳踏實地地奮斗在飛機制造業一線,帶領團隊完成了一項項艱巨的任務,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的崛起。
薛瑩是名副其實的“航二代”,1973 年8 月12 日出生在陜西省西安市一個從事飛機制造業的家庭里。“我的父母是中國第一代航空人,他們在平凡崗位上為實現航空報國的夢想奉獻了一生。”
1958 年,她的父母和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年一起,來到位于陜西西安古城東北角的閻良,從無到有建成了“西飛”(即現在的中航西飛),并與西飛一起,扎根閻良,共同發展。
薛瑩的母親徐桂英是西飛公司一名鉚接裝配工藝技術員,父親薛承業負責飛機發動機的檢驗工作。
“為了中國航空大業,他們吃過很多苦、經歷了很多磨難,卻無怨無悔,奉獻畢生。”薛瑩說,“記得母親在退休6 年后重返企業,參與與美國麥道公司合作的項目,很多資料都是英文的。我回家總是看見她戴著眼鏡非常費勁地在查英文字典,就問她:‘英文資料不是有人翻譯么?您這么大歲數費這勁干嘛?’媽媽頭都沒抬說:‘新資料等著用呢,我試著翻譯,技多不壓身嘛。’”
這就是第一代航空人對自己的要求,這些品質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薛瑩和更多后來的航空人。
小時候,她常聽父母講述新機研制中感人的故事,“他們每天回家談論得最多的就是工作”。父親從小就教導她:“專注做事,不計名利,平凡的崗位一樣能夠實現航空報國的夢想。”受航空文化的熏陶,隨著年齡增長,薛瑩的“航空夢”也漸漸覺醒。“一定要造出世界一流的飛機,不能讓外國人瞧不起。”
于是,薛瑩開始了她逐夢的旅程。
“初中畢業那年(1989 年),我填報了西飛技校的鈑金專業,回家告訴媽媽,媽媽認為學習鉚裝鉗工好,就改了專業。”薛瑩說。1992 年,薛瑩從西飛技校畢業,在與父母當年相似的年齡,走進西飛成為第二代西飛人。
“那時,我們生產的產品還是為美國波音公司生產737-300型垂直尾翼。”薛瑩回憶,“初出校門就有機會接觸到外協產品,對年輕的我來說無疑是嚴峻的考驗,同時,也加速了我的成長。”
薛瑩從事的是波音737-300型垂直尾翼可卸前緣組件的裝配工作。她所在的班組叫前緣班,工作任務是將4塊優質鋁質蒙皮,通過100 多道工序,用1234 個鉚釘和螺釘連接,固定成所需的形狀。對于飛機龐大的身軀而言,鉚釘就是“細胞”,每個細胞的精密與否直接關乎飛機的安危,這是一項對技術要求極為嚴苛的工作。
剛進廠當學徒時,老師傅們看著薛瑩瘦弱的身影,都不禁懷疑這姑娘能否堅持繁重的工作。“工具能搬得動嗎?她能堅持下來嗎?”“這么白凈瘦小的姑娘,不會干不動就哭吧。”
但很快,薛瑩對工作的熱情和執著打消了師傅們的顧慮,這個姑娘不僅很好學,還很拼。
為了盡快多學知識,師傅們加班到幾點,薛瑩就跟著學習到幾點,師傅們干到什么時候,她就看到什么時候,在一旁幫忙遞送工具,不懂的地方及時提問。
“姑娘,快回家吧。學徒不用加班,在廠里待著也沒有加班費。”
“沒事師傅,我想再看看,多學習學習。”薛瑩深知,除了勤學苦練、精打細磨,努力打好鉚接裝配基本功,她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矮小纖弱的她,不僅要在短時間內學會操作鉚槍和風動鋸,還要將70 多公斤重的垂尾前緣搬上搬下。
剛開始學習和師傅配合工作時,薛瑩的手慢,跟不上師傅的節奏,強有力的鉚槍撞擊到手上鉆心地疼。那段時間,她的手經常被劃得傷痕累累,舊傷摞著新傷。
但薛瑩憋著一股勁兒,一定要成為能獨當一面的鉚裝鉗工。為了調劑枯燥的工作,薛瑩自己設計了很多小游戲。比如,下班回到家就練習挑揀綠豆,以提高裝鉚釘的速度和眼力。漸漸地,薛瑩發現,女性的細致和韌勁可以將自身力量欠缺的性別劣勢轉化為優勢,甚至還能比男工做得更好。
“帶著父輩們身上的敬業精神,我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師傅的指導下,在辛勤的付出中,薛瑩成長很迅速,并在同期進廠的年輕人中逐漸脫穎而出。
薛瑩永遠不會忘記,勇敢邁出第一步時的自己:“切割鏡面蒙皮是我第一次獨立操作的任務,看著飛速旋轉的風動鋸,我心里特別緊張。”風動鋸1 分鐘能轉1000 多轉,如果操作不慎,價值上萬元的整張蒙皮就會報廢。
在師傅和同事的注視下,薛瑩做到了,一張很長的蒙皮被薛瑩準確地分為4 段。
2000 年,正是波音737-700型飛機垂尾試制的關鍵時刻,也是這一年,能吃苦、肯動腦的薛瑩成了波音垂尾前緣班班長。在薛瑩的帶領下,這個80%都是女職工的班組,扛起責任擔當,以嚴謹和細致,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1999 年,我轉型干737-700 型垂直尾翼可卸前緣,工作流程比較單調,但技術要求程度很高。開工初期,我們的工藝流程、操作技能和質量理念還不能完全適應國外飛機生產標準,我們整個700 垂尾都經歷了波音亮黃牌警告,也遭遇過停產整頓等等的艱難歷程。”薛瑩不曾忘記那段煎熬的日子。
波音737-700 型垂直尾翼可卸前緣組件長7.2 米,位于垂直尾翼的前迎風面,由4 段馬鞍形鏡面蒙皮對接裝配而成,直接關系著飛行安全。
陜西省西安市閻良飛機城內的飛機維修培訓車間
當時,外商要求很嚴格:垂尾前緣組件300 多個孔與前梁上的孔同心,每個孔只用一個大拇指的推力就能把前緣裝配到垂尾上,整張蒙皮的劃痕不能超10 道。這對薛瑩和她的工友們來說是一個很大挑戰。
當時,“產品鉚接完的鉚釘無一例外地露圈,看起來就像鉚釘長了個‘雙眼皮’”,而且他們制作一張蒙皮的劃痕數大概有100 多道。如何把100 多道劃痕減少到10 道呢?鏡面蒙皮比皮膚還要嬌嫩,指甲劃過都會留下劃痕,劃痕一旦超過一根頭發絲的深度,整張蒙皮就可能報廢。
項目成功與否既關系到中國參與國際合作的拓展,更關系到中國航空人的尊嚴。薛瑩和她的團隊深知責任重大,“帶著諸多問題,我到上海飛機制造廠學習。生產現場不讓拍照片,我就用筆畫,跟在老師傅后面探索思考。把問題都搞明白后,我們通過改進方法,終于取得了成功”。
為了達到外商要求,后來的日子里薛瑩帶著大家一遍遍苦練“邊緣法”鉚接,在一次次總結經驗教訓后逐步提高鉆孔和鉚接質量。為讓飛機前緣蒙皮與工裝貼合得更完美,薛瑩和她的工友們大膽改進了工具和工藝流程,攻克了一項項難題。
就這樣,帶著“我們中國工匠造出的產品要和國外公司的一樣漂亮”的信念,經過40 個日夜的奮戰,30 多架份的試制,終于贏得了波音公司代表的肯定。
2002 年10 月15 日,來自大洋彼岸波音公司的信件,讓薛瑩和她的團隊激動不已,來信說:“您和您的團隊成員超越了期望,在工裝返修影響4 周的情況下,比主進度計劃超前完成了任務,證明了這個團隊的承諾和對波音項目的貢獻。”這封信同時授予這個團隊全體成員“用戶滿意員工”榮譽。這是波音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首次頒發這樣的榮譽。
“那時,前緣班80%以上是女職工,都上有老下有小,但大家還是常常加班到凌晨兩三點。”薛瑩自豪地說,“我們用智慧和雙手拿到了波音公司發給全班的‘用戶滿意員工’證書,我們讓外方代表信服:‘航空女工,能做到!’我們在美國人驚嘆的目光中感受到了‘讓世界享受中國制造’的驕傲。隨后,我們獲得了更多的波音訂單,在國際轉包市場占領了一席之地。”
薛瑩在裝配波音737-700 垂直尾翼前緣組件
在帶著自己的班組解決了難以想象的技術難題,并超預期解決了問題后,薛瑩和她的班組贏來了越來越多的肯定和贊許。2005 年3 月,波音公司駐廠代表史蒂夫一行到薛瑩家做客,還贈送了一架波音737-700 型飛機模型給她,感謝她在工作中的突出貢獻。
也正是在這一年,中航西飛命名西飛國航總廠波音737-700型垂尾前緣班為“薛瑩班”,薛瑩為“薛瑩班”班長。這是中航西飛第一個以工人名字命名的班組,承擔波音737-700 型垂直尾翼可卸前緣組件的裝配任務。
對薛瑩來說,“薛瑩班”的成立不僅意味著肯定和鼓勵,更意味著期許。
“薛瑩班”的主要任務是在飛機蒙皮上完成1234 個鉚釘。其中每一道工序都必須很細心,稍有不慎便會影響到下一道程序。為了使每道程序完美,薛瑩班一次次通過集體智慧進行技能創新,改進操作方法、工藝流程,實行精益制造,堅持簡單的事情認真做,解決了許多不起眼的“大問題”,把“鉚釘精神”發揚到了極致。
短短幾年,“薛瑩班”成員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自制各類小工具20 多種,不僅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而且工作效率提高不少,實現了波音垂尾月產量由最初的7 架份提升到36 架份的巨大突破,產品質量更加完美,讓世界享受到了中國人的航空制造。
從2005 年剛組建時只有15人的小班底到如今40 余人的大團隊,這個先后獲得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全國五一巾幗獎狀、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獎等多項殊榮的“薛瑩班”,是弘揚航空報國精神,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腳踏實地、精益求精的有力踐行者,已然成為航空西飛的時代縮影,更是薛瑩一生的驕傲和自豪。
“心中有光,不怕路長。”正是“航空報國”的信念,引領著航空人創造著一個又一個讓世人驚嘆的奇跡。
如今,薛瑩和李世峰、黃孟虎、胡洋、張晨光等一批在一線成長起來的大國工匠、全國勞模、全國技術能手一起,組建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匠客夢工坊”,依托技能大師創新工作站等平臺,培育更多的“大國工匠”,讓更多的產業工人成為“智慧型工人”,讓高技能人才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中流砥柱”。
“任何技術創新的成果,沒有中高級技工、技師的參與,都只能停留在圖紙和樣品階段,新時代技術工人的使命,就是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作為奮戰在航空裝備生產一線30 余年的員工,薛瑩深感責任重大。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制造強國建設,離不開產業工人的聰明才智和奉獻付出。”薛瑩說,“我們都是新時代的幸運兒,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和建設者。新征程已經開啟,我們產業工人有底氣、有干勁、有信心,賦予‘工匠精神’更高的科技含量,實現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為制造強國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要擼起袖子加油干,用忠誠和奮斗書寫航空報國的壯美華章。”
從學徒一步一步成長為班長,薛瑩明白,學徒最需要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快速成長、離航空報國的理想更近。
“學徒就像我的孩子一樣,他們成長得越快,我們這個團隊也會越來越好。”在班組,薛瑩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多年來積攢的經驗和技巧,盡可能讓學徒們少走彎路。薛瑩還協助公司開展技能培訓,為公司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技能精湛的鉚裝鉗工。
“把自己的活兒干得漂亮與管理好一個團隊,完全是兩碼事。”薛瑩坦言,“我給自己規定了很多的‘必須’,每天必須最晚離開工作現場、必須耐心傾聽、必須以最大能力解決班組問題……”
從19 歲的青澀懵懂,到如今的成熟睿智,一路走來,薛瑩實現了夢想的綻放,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績。對于所有的成績,薛瑩認為皆源于這樣一個信念:踏實進取,當一名合格好工人。“未來我要堅守本心,繼續在生產一線和同事們一起奮斗,為產業工人技能的提升多做事情,為工人的發展多做事情。”
中國新時代 202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