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娟

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對企業的健康發展能夠起到積極且重要的作用。內部審計主要是以風險控制為出發點,通過提升內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水平,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為目的。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較傳統意義的企業審計工作,其工作側重點主要是建立在增值服務基礎之上的內部審計實施。增值服務路徑下的內部審計工作更加有助于國企自身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并且使得內部審計人員價值能夠進一步的得到體現,從而受到國企管理層、上級國資主管部門的認可。
新時期下,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增值服務模式的構建其關鍵在于運用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專業能力來發現國有企業日常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在確保國有企業規避各類經營風險的前提下,提升國有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從中不難發現,內部審計增值服務本身已超越了傳統審計工作的本身,其主要是從服務企業生產經營角度出發實施內部審計工作。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旨在有效降低國有企業內部組織風險、控制國有企業經營成本、提升企業自身價值、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審計人員合理運用審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勤勉工作出具具有實用性、客觀性的審計報告,可以支撐企業管理層為此而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計劃,促進企業的持續、健康、長久發展。
首先,國有企業審計人員在實施內部審計過程中,受到傳統工作理念影響,導致審計工作開展較為狹隘,集中表現在關注企業對于各類法規、制度、政策的執行方面是否到位、企業資產是否完整、財務賬目數據是否真實有效。雖然,內部審計關注以上方面的內容符合審計工作的要求與定位,但是從增值服務角度來看,沒有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提升、經濟效益的提高等方面提供直接的幫助,從而使得內部審計工作增值水平較差。
其次,目前國有企業審計人員在開展日常工作中較為注重經營利潤等各項指標的提升,而忽視了經濟指標背后所延伸的各類問題。如,成本費用支出是否超標、勞動生產率水平能否進一步提升等關系到企業未來發展的問題關注度反而不高。由于企業審計人員對于自身崗位職責、崗位內容缺乏客觀的認知,使得企業內部審計價值最大化無法得到展示。
獨立性原則是國有企業實施內部審計的關鍵,也是確保內部審計增值服務實現的的根本,但是在實際工作當中,由于內部審計人員缺乏獨立性導致其執行審計工作過程中容易受到企業管理層的干涉,導致其無法正常履職,其主要原因在于,內部審計部門無法改變其從屬地位。國有企業大多將內部審計按照一個職能部門設置,一方面,內部審計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屬平行性質,導致其在開展審計工作中業務部門有可能以各種原因推諉或是不配合;另一方面,內部審計部門一般被置于企業管理層之下,開展審計工作中很容易受到管理層的干預,使得審計工作結果客觀性受到影響。
目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仍舊延續傳統的事后審計方式進行,使得內部審計工作時效性不高,無法體現增值服務特性。
首先,內部審計往往對于國有企業已發生的經濟活動、經濟業務實施審計,并對于產生的資產損失、財務舞弊行為予以指出,意在補救所產生的各類損失問題。客觀地講,事后審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起到一定的警示教育作用,為國有企業的發展起到一定幫助。但是,事后審計與事中跟蹤審計、事前審計工作相比較而言,在排查企業潛在風險、防范資產及資金流失方面顯得作用不大。
其次,從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理念而言,其并未具備相應的事前審計意識,容易忽視事前審計的實施流程。另外,現階段部分企業審計人員的審計職業操守、審計專業素養的欠缺,使得國企內部審計管理水平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國有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綜合業務素質高低決定著內部審計工作質量,同時也能夠為企業內部審計增值服務提供良好的基礎。就目前而言,國有企業內部審計人員整體審計技能、專業水平還是能夠滿足日常審計工作開展的,但是這對于新時期的現代化國有企業發展而言還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內部審計人員信息化技術掌握能力不足,無法在審計管理數據庫進行正常操作。國有企業在其日常經營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涉及的各類財務、非財務數據信息較多,一些企業運用大數據信息技術將相關數據存儲至數據庫中,以備后續的經營管理所用。內部審計人員由于其缺乏信息化技術水平,導致企業資產審計、經濟活動審核過程無法對于現有數據加以有效利用,從而使得內部審計工作質量不高,無法實現內部審計增值;另一方面,內部審計人員自身學習能力不強,對于新知識、新技能的了解不夠透徹,導致企業運營中出現的新問題無法做出相應調整,最終使得內部審計工作價值下降。因此,內部審計人員未來須結合自身的工作特點、企業的運營管理特征注重自我學習、自我發展,以提升職業道德水平、信息化素養為前提不斷提升其工作能力與水平。
內部審計增值服務目標下,科學、合理界定內部審計工作地位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國有企業管理層須以價值導向為前提,注重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地位的定向。將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目標利潤為前提作為未來內部審計工作實施的目標。另一方面,內部審計部門須摒棄原有傳統審計工作理念,除了發現企業運營中的各類風險問題之外,更為重要的是為企業管理層提供經營發展所需要的、具有實際價值的信息,從而為內部審計增值服務實現奠定基礎。
內部審計獨立性問題是國有企業審計工作開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對此僅通過提升內部審計機構的領導地位或是將其獨立于職能部門之外已是遠遠不夠的。對此,建議國有企業成立以黨委、紀委、監察、監事會、審計、財務等部門成立“大審計”監督模式,在進一步提升內部審計工作權威性的基礎上,實現內部審計工作獨立性。與此同時,通過全方位的審計監督模式,轉變以往內部審計“就事論事”缺乏綜合性審計職能發揮。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內部審計工作的價值特性,為國企的長久發展而發揮作用。
傳統事后審計工作模式屬于“亡羊補牢”的性質,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但是畢竟國有企業有可能因某事件導致其損失或是風險已發生。鑒于此,若想提升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價值服務水平,將事前審計與事后審計相結合方能夠發揮其作用。一方面,對于重大經濟活動與經濟事項,內部審計部門應該本著提升介入、事前審計、事中控制的原則對其實施全流程、可視化監督;另一方面,內部審計部門對于重、特大投資項目須利用持續性審計技術對其實施監控,最大程度上將企業經營風險降至最低。
內部審計人員應努力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增強對于信息化技術的熟練掌握程度,利用互聯網、計算機、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加強對于國有企業運營過程中各類數據信息的應用,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同時,內部審計人員要提升其業審結合能力,在審計過程中應該主動參與企業的業務活動,深入到業務第一線開展調查與研究,最大程度上了解業務的來龍去脈,使其內部審計工作開展做到有的放矢。
現代企業管理體系下,內部審計處于內部控制管理中較為重要的位置。從國有企業角度來看,內部審計工作不僅可以確保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可靠,還可以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與增值、防范各類財務風險、財務舞弊問題的出現。新時期下,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除了靜態化、事后監督與分析各類經濟活動之外,內部審計還須為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增值服務,以彰顯內部審計工作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