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農集團( 廣東區)總裁楊文廷專訪"/>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編輯┃《廣東飼料》雜志編輯部 李朝云 攝影:胡月

大北農集團(廣東區)總裁楊文廷
人物簡介:楊文廷(1977-),廣東和平人,武漢輕工大學(原武漢工業學院)動物營養專業畢業,在職工商管理碩士,現任大北農集團2 億頭豬工程廣東區總裁。2002 年曾就職于廣東省農業科學院,2002 年正式加入大北農集團廣東區,從銷售員起步,堅持為客戶提供高品質飼料、高品質服務。楊文廷總裁先后榮獲“大北農事業創業二十周年‘英雄獎’”“大北農集團廣東區創業二十周年‘創業功勛’”稱號。修煉當下,止思凈心,于事專注,于人心明。面對當前養豬行業形勢,楊文廷總裁一如既往發揮領頭羊作用,時刻要求大北農集團廣東區創業戰將保持“向上、向善、向正、利他”的初心,用心做好料,以服務創造價值,全身心投入養豬行業,為我國鄉村振興事業貢獻力量。
我國飼料工業起步于20 世紀80 年代,在40 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飼料行業經歷了快速擴張、平穩發展和轉型升級這幾個階段。目前飼料行業呈現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專業化服務成為核心競爭力、產業化整合是主要趨勢等特征。作為畜牧業曾經的主角——飼料行業,如何適應行業發展,轉變角色,逆勢突圍,是行業熱切關注的話題。大北農集團成立于1993 年,飼料起家,在中國飼料行業具有老大哥地位。大北農穩步發展至今,迎風浪,守初心。抓住行業需求,不斷優化自身發展模式。大北農集團(廣東區)楊文廷總裁2002 年進入行業,是大北農以及行業的建設者和見證者。他對于團隊建設具有豐富經驗,對行業趨勢具有敏銳的洞察力。
近日,《廣東飼料》雜志社記者采訪了楊文廷總裁(以下簡稱“楊”),請楊總就行業發展趨勢預判、團隊建設、養豬生態圈打造等方面進行了探討。現將部分采訪內容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廣東飼料》:請您介紹一下您的從業經歷?
楊:我于2002 年在武漢工業學院(現更名為“武漢輕工業大學”)畢業,畢業之后入職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省農科院”),眾所周知省農科院招聘門檻比較高,我以本科學歷能夠被聘用,當之無愧成為學校的“就業明星”。在農科院任職期間,感受到工作模式和自己預期存在差異,工作氛圍與自我性格也無法契合。所以一年后跳槽到大北農,從業務員做起,跑業務可謂是走遍千山萬水,踏遍千家萬戶。先是在佛山干了兩年,然后調到陽江做區域經理,2019 年升為廣東區副總裁,2021 年擔任廣東區總裁,2022 年廣東區增加了海南省。
有一次參加校友會,我曾經的大學老師問我,我在學校表現很一般,為什么畢業后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公司這個級別。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一路走來,一路奮斗,一路狂奔。如果說有什么秘訣,那就是堅持。而恰恰是這份堅持在大北農的文化土壤里更容易生根發芽。
《廣東飼料》:您在飼料行業從業多年,是行業前輩和專家,請您談談飼料行業比較突出的變化或新特點。
楊:我從業以來感受到兩個比較明顯的變化。第一個就是飼料行業從養殖業的引領者轉變為了服務者。1979 年正大康地的成立將飼料工業化的概念引入國內,飼料生產工業化,飼料營養高轉化率,這些都徹底顛覆了大家對畜牧飼料行業的認知。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畢業的大學生大量涌入飼料業,飼料被賦予了人才和科技這兩大核心支柱。而反觀當時的養殖業,生產模式主要是家庭作坊,從業者技術和觀念落后。這一階段,飼料業作為引領者拉動養殖業高速發展。隨著養殖業的發展,特別是非洲豬瘟的到來,它非但沒有摧毀這個行業,而是讓養殖業補上了生物安全這一課,養殖業越來越綠色、生態、高效。養殖業開始朝著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一群年富力強、有知識、敢于冒險、愿意奉獻社會的高素質人才進入養殖業。養殖業整體素質的提高倒逼飼料行業轉型,飼料行業轉變為服務者。
第二個比較明顯的變化是飼料行業從暴利變薄利。2012 年左右,飼料行業是暴利,一噸料有三四百元的毛利。一名業務員的工資大概是3000 元每月,一個月只需要賣10 噸料就不虧本。而現在一噸料毛利幾十塊,一名業務員一個月賣1000 噸才能賺點錢。因為養殖業的發展,飼料和養殖之間的信息差被拉平,飼料業通過信息差賺取暴利的時代不復存在,飼料業成為養殖業的飼料加工車間,賺取的是加工費或者服務費。這導致技術革新能力、研發能力和資金運轉存在短板的企業陸續淘汰出局,而一直苦練內功的企業卻能逆勢快速擴張,飼料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
《廣東飼料》:在目前復雜的行業局勢中,飼料企業如何突圍?
楊:這個問題表面上看是方法論的問題,本質上是文化和價值觀的問題。目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國內經濟不及預期、環保壓力加大,行業發展過程中面臨太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外部環境的超預期因素我們無法掌控,但企業經營模式、戰略方針、研發水平等是我們可以下功夫的方面。這也是大北農“講主觀不講客觀”的理念,面對如此發展環境,我們能做的就是強大內心,凈化心靈。雜念少了,事情就會變得簡單了。
現在經常提到內卷這個詞,內卷就是大家都盯著同一個蛋糕,蜂擁而上,眼看利潤見底還在打價格戰,嚴重破壞行業生態。我們能否轉變思維,影響一些人去創造另外一個蛋糕。而大北農要做的就是打造一個健康的發展生態,串聯多方資源,按步推進。
《廣東飼料》:非瘟頻頻回頭,大北農在豬場服務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楊:第一,組建專家智囊團,大北農邀請了管武太教授、樊福好博士、郭世寧教授和蔡汝健博士,他們在生物安全體系方面為養殖戶制定標準操作指導。第二,搭建豬場技術服務團隊。通過學習專家的理念和標準,下沉到養殖端宣貫。讓生物安全的理念深入養殖端。第三,幫助豬場組織建設團隊,通過大北農文化滲透,為豬場打造強責任心團隊。因為,養殖的關鍵還是考驗責任心,強大的責任心可能比技能方法更能創造價值。通過這三方面,讓養豬變得簡單,讓合作伙伴賺更多的錢,這就是我們核心競爭力的落腳點。
《廣東飼料》:養豬業到底怎么走,是最近行業高度關注的問題,您談談未來養豬業發展趨勢。
楊:關于養豬業未來發展,很多人和我探討。首先,養豬業的好時代還沒到來。第二,是否能在養豬業生存下去的時間節點就是,2028 年是否還在養豬。如果,當前你在從事養豬業,首當其沖是控制規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摒棄賭博投機心理,把養豬作為長期事業去堅持。
在養豬業集中度方面,未來集團化企業占的份額會比較大,預計在45%~55%。但是近年來65%~70%的占比過高,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1000-5000 頭的規模場生產經營會比較艱難,因為人才配伍、費用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根本不扛打。散戶基本沒有生存空間,特別在經濟發達地區。那么騰挪出的這些市場份額誰來補充?我認為是家庭農場。因為家庭農場具備幾大優勢,首先是家庭農場大多自有土地并自主經營,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可以拉低養殖成本。其次,養殖場經營利潤直接掛鉤養殖戶收入,養殖戶的責任心是主人翁級別。再者,家庭農場不太會受環保制約。200~500 頭規模基本可以實現種養循環。但大多家庭農場養豬戶在政策、資源、資金、技術和種源等方面沒有優勢,需要有技術、有資金的企業牽頭與其形成聯合體。而參考丹麥小單元大組織的方式,其種養結合、依地配養的路徑,以及類似合作社的利益共享機制,給予我們養豬模式探索的重要啟示。適度規模、種養結合、專業分工、食品帶動、合作聯合是未來發展方向。所以,大北農堅信聯合方能共贏。
《廣東飼料》:大北農一直立足高遠,強農報國是大北農的使命,產業聯合體將如何實現使命?
楊:大北農提出“通過產業聯合體模式用10 年鏈接5 萬個農場主,聯合發展2 億頭豬工程”,讓5 萬家庭農場主靠養豬致富。產業聯合體的直接受益者就是這5 萬家庭農場主,他們也是鄉村振興工程中的主體。說到鄉村振興,離不開兩個核心資源,一是土地,土地既要利用也要綠色;二是農村勞動力,讓他們能掌握振興鄉村的一技之長。如果農村年輕勞動力還一心只想往城里找機會,那么鄉村振興就是空談。靠資本快速包裝出來的沒產業支撐的所謂示范村,那都是虛假繁榮。
當前的農牧業發展存在養殖業過于現代化而種植業過于落后的問題,所以,實現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種養結合。既然要種養結合,那么養豬還是跑不掉的話題。產業聯合體模式有利于實現小農生產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目前我國養殖業種養分離趨勢明顯,養分損失嚴重,種養結合是改善環境、恢復土壤養分平衡的重大需求,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是畜牧養殖業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徑,是推動行業轉型發展的有力舉措。產業聯合體有利于共同富裕,有利于鄉村振興,也是政策明確鼓勵的產業模式。
《廣東飼料》: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一方面是就業難,一方面是企業人才難求,請您談談大北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
楊:人是大北農發展的關鍵要素。專家隊伍是支柱,企業家群體是核心,干部隊伍是中堅力量,優秀員工隊伍是基礎。
在新員工吸納方面,我們的團隊需要具備三個要素,即年輕、好學、能吃苦。年輕是指心態要年輕,要有歸零心態,能快速接受和認可大北農的企業文化,而不是身懷絕技但卻是創業氛圍的破壞者;好學有時候比專業、學歷都要重要,學習能力強,再加上我們的專家團隊指導,服務行業不成問題;職場本就辛苦,農牧行業的職場可能比別的行業更辛苦,不僅要面對競爭壓力還要適應工作環境的特殊性,所以沒有吃苦精神也無法奉獻行業。
在人員優化方面,大北農根據行業發展和人員特征幫助員工轉型。比如由于飼料利潤降低,銷售人員大幅縮減,大北農廣東區就有幾百名銷售人員轉崗到養豬服務板塊、廣東巨農或者水產板塊。前一段時間,我們派了一批大北農的老干部去公司的養殖平臺———大佑吉學習。他們大多數是分公司的銷售經理,年齡三四十歲左右。他們的企業文化過硬、忠誠度高、資源利用能力強。通過內部的培訓轉崗,讓他們擁有更強的服務創造能力,讓員工得到更大的保障。
在團隊打造方面,技術由專家教授把關指導,技術人員去實踐、落實、宣貫,形成一股合力。我作為大北農廣東區的領導者,我認為要打造戰斗力強的團隊,要做到兩點——“情”給予關注,“錢”要給到位,那么工作就好辦了。我們的團隊成員來自五湖四海,各方文化碰撞在一起,激活思維,團隊散發出開創性、創造性、創新性。用人不能是讓血緣關系成為決策因素,血緣中的優勢多明顯,短板就有多致命。
未來,我們計劃到2025 年服務20 萬頭母豬,400 萬頭肥豬,服務團隊要做到2023 年120人,2024 年200 人,2025 年300 人,把飼料板塊由銷售轉變成服務,影響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