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遙












三十多年來,她一直堅持對杭繡傳統針法進行挖掘和整理,研究恢復了杭繡失傳針法“一根金”盤金繡,著有杭州刺繡史上第一本教材《素絹彩繡》,多次應邀出訪德國、法國、捷克、俄羅斯等國,作為文化使者,傳授和展示精美的杭州刺繡藝術。作品《心明》《清吟繞遠香》《蝶語》《映山靜水》《蓮花藏界》《南宋西湖龍舟圖》《華彩樂章》《睡蓮紅鯉》等榮獲全國各大賽金獎;《日本高山祭》系列作品及《鳳蝶》《南宋西湖龍舟圖》《吉祥中國龍》等作品被分別收藏于日本高山祭博物館、北京奧運村、中國財政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溫州博物館等。
潛修靜繡三十年
一杯清茶,一曲琴音,一首婉詩雋詞,在微隱于杭城巷陌的映山靜水時光里,以絲線為筆墨,用出世之心為入世之藝,寧靜、淡定、專一,始終堅守用自己的一針一線向世人表達自己,她就是金家虹。
初見金家虹,素色布衣,白玉耳環,布染圍巾,不施粉黛,便已得知她是素雅之人,渾身上下透露著傳統的中國氣質。
談起與刺繡的緣分,金家虹想起了小時候與媽媽一起學針線的時光,兒時小小的興趣在金家虹的心中生根發芽。1984年,年僅16歲的金家虹考入了杭州工藝美校,留著短發,像個男孩子,一開始她以為是去學畫畫,結果學校教的是刺繡。刺繡重新塑造了金家虹的性格,她變靜了,從此針和線再也沒放下。每天的生活,就是彈琴、聞香、喝茶以及刺繡。金家虹很喜歡烏龜,從世界各地收集了關于烏龜的各種玩偶。“烏龜多好啊,慢悠悠地生活。”
“慢悠悠地生活”,這句話也可以用來概括金家虹的這三十年。三十多年的光陰彈指一瞬,如今說起決定從藝的那一瞬,她的眉眼里仍透露著滿滿的堅定。時至今日,金家虹還清晰地記得三十年前的開學典禮,學校邀請來杭繡大師陳水琴,她穿著絲質的衣服,盤著頭發,風度非凡。回到寢室,金家虹在日記本上偷偷用英文寫道:“IwillbethesecondChenShuiqin.”(我將成為第二個陳水琴)。那本日記她一直保存著。
1987年,金家虹開始跟著陳水琴老師實習,從此再也沒有離開,成為陳大師的得意弟子。
不過,她終究沒有成為第二個陳水琴,而是成了唯一的金家虹。
經常有人問她,每天對著針線,會不會很傷眼睛?金家虹笑著說:“哪有,遠沒有看手機費眼。”
金家虹從杭州工藝美校的杭繡專業畢業時,全班共有16個人,現在全職做刺繡的只剩下她一個人。金家虹說:“學杭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學一年只能做點簡單的東西,學四五年才能開始做些作品。”而這個過程,在現今追求效率的年代,已然不適合“潛修靜繡”了。
金家虹說,匠心對于她,就是一顆很安靜的心。匠人之所以可以做得好,是因為全身心都在手藝上面,扎扎實實地做,心不能大,心一大就坐不住了,心要靜。“我的工作室最早在吳山腳下,離西湖特別近,于是就給工作室取名為‘映山靜水’。現在想想,這個‘靜’,也是匠人的宿命吧。”
從工到藝的跨越
畢業后,金家虹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水琴為師,進一步學習傳統杭繡的各種技藝和知識。在學藝的過程中,她感受著老一輩人對于刺繡的情感與堅守,也親眼見到刺繡正漸漸失去自身所屬的靈魂和語言。每當看到市場上越來越多的作品,盲目遵循著大眾的主流審美,金家虹的心中不免覺得惋惜,從那時起,她決定要為杭繡做點什么。
2009年,金家虹開始創作“青花系列”作品,以傳統青花為題材,跳出傳統滿工繡的設計方式,以女性體態的背影為載體,運用大量的畫面留白,來展現別樣的杭繡之美,演繹著“新一代杭州繡娘”對傳統藝術的理解與創作表達。
2010年,天津大學100周年校慶,在展覽中,馮驥才老師一眼看中了金家虹的作品。“他對我說,他在我的作品里看到我心里堅持的東西,并且鼓勵我繼續創作下去。”馮老揮筆,為金家虹寫下“銀針牽彩線,妙指繡心圖”,他的肯定,給了金家虹繼續堅持創作的信心。
此后,金家虹陸續創作了《陌上清影》《蝶語》《戀戀青花》《羽裳》等作品,這一幅幅作品見證了金家虹的成長。三十多年來,她一直致力于杭州刺繡傳統針法的收集、研究以及精品設計創作工作,在延續杭繡閨閣刺繡風格的同時,能充分吸收其他藝術品種的精髓,設計作品時注重將傳統針法和現代創意相結合,并已逐漸形成了雋永清新的風格。
參評“國大師”,金家虹送選了三件作品,三件都達到了刺繡在某一維度上的極致:《絲路錦繡》華麗豐盈,裝飾性強,針法繁多;《蓮花藏界》有意識地淡化了色彩元素,以“一根金”的技法,僅憑金線的疏密、粗細和游走,來表達空間、質感和紋樣,109cm×201cm的大幅尺寸非常震撼;三頁屏風雙面繡《楓·牡丹·紫藤》是金家虹早年的作品,她笑言“那是我眼睛最亮手最巧的時候”,兩面都繡得非常細膩,是扎實刺繡功底的體現,也是“我雙面繡作品里的頂峰了”。
恢復杭繡失傳針法
杭州曾經有一位老師傅,擅長以“一根金”技藝繡戲服上的盤龍,但后繼無人,這個技藝就斷了。金家虹躍躍欲試,但沒有師傅教,全靠自己摸索。
簡單來說,整幅作品占絕大部分比例的金線,都來自同一卷,繡時金線不斷,這就是杭繡“盤金繡”中的“一根金”手法。一幅作品中的不同部分,如何只利用一根線來做到起承轉合,這就是手藝的體現。
從小畫幅開始,金家虹慢慢總結積累經驗,在打磨技藝的過程中,失敗往往如影隨形。繡了幾幅小樣后,金家虹開始創作大幅的《蓮花藏界》。
這幅作品金家虹畫了一年,繡了三年。動針開繡后,也不是全按畫稿來,時不時會遇上變數。
“我的魂就跟著一根金走,真的是絞盡腦汁,不能斷,不能破壞圖案,又要有粗細疏密的變化。”因為是盤金繡,所以除了繞線板滿了之后換了四次線,其他線都是連著的,這也是“一根金”盤金繡的技藝特點,就是不斷金,傳統的刺繡雙金盤多一點,而金家虹用的還是盤金繡里的原路去原路回的單金盤,繡的時候就更是花心思。
“刺繡重新塑造了我的性格,我變靜了,從此針和線再也沒放下。”經過近二十年的大量實踐摸索,金家虹在作品中實現了整件作品一根金不斷,恢復了一度失傳的杭繡盤金繡“一根金”技藝。
“老是要拆,就覺得做好了還不舒服,然后就會拆。他們有時候開玩笑說,那根金應該是腦筋的一根筋,就是很軸,才會去不斷地琢磨。我想一根筋本來就是工匠精神吧!”金家虹在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如今,從業三十多年的金家虹,現在用“一根金”技法創作,是信手拈來的感覺。
創作《絲路錦繡》系列五件套,金家虹為追求作品的肌理和立體效果,將傳統杭繡與現代針法相互融合:關隘城門上的搓線釘針,繡出了厚厚的磚石質感;胡人層層疊疊披著的衣物,用的是戧針;交叉亂針能鋪陳出豐盈的滿地花紋,也能交織出氈房里毛皮的朦朧感;再細看,作品中還有盤金、盤銀、打籽、納紗、三角亂針……20多種針法,有的繡在薄薄的絹紗上,有的以拼接的方式參與到主題的展示中。
《鳳·蝶》是金家虹非常鐘愛的作品,這個主題她繡了三個版本:1.0版本被中國文聯收藏了,2.0版本留在了馮驥才先生的鄉土博物館,3.0版本如今就掛在她的工作室墻上。《鳳·蝶》的主體是一左一右兩只銀光閃閃的鳳凰,紋樣原型取自一本書里瓷瓶上的鳳凰。“三個版本的針法幾乎是一樣的,只是鳳凰的造型線條更美更流暢。”金家虹說,她所有的作品里,只有這一幅是一改再改,一版再版,她喜歡它一步步蛻變得更美的樣子。
《陌上清影》《蝶語》《戀戀青花》《羽裳》……一幅幅作品見證了金家虹的成長。三十多年來,她一直致力于杭州刺繡傳統針法的收集、研究和精品設計創作工作,在延續杭繡閨閣刺繡風格的同時,能充分吸收其他藝術品種的精髓,設計作品時注重將傳統針法和現代創意相結合,風格雋永清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盤線、釘繡手法。
每年,金家虹都會抽出時間去知名高校繼續深造。在她的作品里,游動著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元素,加之她獨特的情感滲入,使得她的每一件作品,都蘊含獨特的韻味。金家虹的刺繡作品,實現了從工到藝的跨越,這個過程她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并持續地使刺繡蘊含更多的藝術內涵。
每針每線,且繡且悟,金家虹繡出的,皆是對美的向往、傳承與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