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焓 冉思月 劉琳 斯琴 劉秋言
藝術,是人類精神世界中對美的追求的最高體現。藝術家可通過各種形式的藝術表達內心的情感、思想,以及傳播自己的理念。合適的藝術形式能夠通過影響大眾服務于社會公共生活。當今中國,在經歷數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之后,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人民對于美好的生活環境的需求日益增長。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公眾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后,也更渴望在精神世界中得到享受,即對藝術的需求逐漸增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將環保意識與藝術結合,奉獻于大眾,服務于社會,就成為當前藝術家將藝術融入生活的重要選擇。
而要想讓環境保護意識植根于大眾,當以易于被普通民眾接受的方式進行宣傳,使有關于環保的知識和理念更容易深入人心。裝置藝術便是這樣一個能通過藝術作品,讓人們在受到藝術熏陶的同時易于接受環保理念的有效宣傳途徑。
一、裝置藝術與環保理念的結合
當代藝術的形態較過去更加多元化。本著傳達信息、抒發情感的理念,藝術家將自己的各種思想注入藝術創作之中。藝術具有審美教育功能,接受者可以通過欣賞藝術作品領略其中所展現的真善美,從而潛移默化地接近和認同甚至激賞這種真善美所匯成的價值與力量,進而得到人生觀、世界觀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和躍遷。因此,在觀看藝術作品后,人們會接收到藝術家所傳達的思想理念,并受其影響,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所以可以這樣說,利用好藝術手段,如藝術裝置,對于傳達、宣傳重要思想、理念,有著難以估量的作用。環境保護意識也不例外。能夠以具象化的藝術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的藝術流派——裝置藝術,天生就具有了宣傳、引導并適宜與重要理念有機結合的優勢,在大眾環保意識逐漸覺醒的今天,自然而然就走上了環保宣傳的歷史舞臺。
裝置藝術是一種在特定時間、場合,用特定的藝術作品與觀眾互動的藝術流派。其起源為1913年,達達主義的代表藝術家馬塞爾·杜尚(MarcelDuchamp)將一個帶前叉的舊自行車車輪安裝在一個圓凳子上作為一件藝術裝置作品,裝置藝術自此開始發展流傳。20 世紀60 年代始,世界進入信息化時代,裝置藝術更是進入了高速發展期。藝術家借助特定的環境,對人類生活中相應的物質載體和文化載體進行修飾、加工、美化、改造、利用,進而創作出能充分展現個人魅力或深刻而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因此,裝置藝術是由環境、情感和事物構成的綜合型藝術。前文所提及的藝術裝置實質上是裝置藝術流派中眾多藝術作品形式中的一種,它直接體現了裝置藝術的藝術風格和理念。
在當今社會環保危機日益顯現,環保意識宣傳受到重視的大背景下,裝置藝術中一個旨在宣揚環保理念的派別開始出現,即裝置藝術中的綠色派別——環保裝置藝術。環保裝置藝術是一種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藝術創作中的形式。環保裝置藝術利用回收材料、可再生材料或自然元素,創造以環保為主題或含有環保要素的藝術品,來呼吁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以引起大家對環境問題的思考和行動,并試圖向受眾傳達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其主要形式包括雕塑、繪畫、攝影等。例如,藝術家可以將廢棄物品或可回收材料轉化為藝術品,利用廢棄塑料制作巨型海洋生物裝置藝術品,以此提醒人們對海洋塑料污染的關注,傳達人類與環境共生的概念與價值觀。環保裝置藝術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將裝置藝術與環保理念相結合,喚起公眾的環保意識,促使人們反思當前的消費習慣、對資源浪費和警惕對環境的破壞,并鼓勵公眾選擇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由于環保裝置藝術并非獨立的分支,且裝置藝術中帶有環保主題的作品也越來越多,所以現在大眾一般還是將環保裝置藝術作為帶有環保色彩的裝置藝術看待,不將其視為一個獨立的藝術流派。
二、裝置藝術家利用藝術喚起環保意識的方式
藝術家傳達環境保護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可通過在公共空間中設置藝術裝置,為城市和社區增添美感和文化氛圍,來傳遞環保信息;或者將藝術裝置運用于建筑和景觀設計中,以此創造獨特和美麗的空間,使建筑物與周圍環境完美融合,打造宜人的自然環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人們對環境之美的感知度,進而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同藝術家在創作裝置藝術作品時所需的材料不同,塑造手法不同,使得裝置藝術的形式風格多種多樣。把這些裝置藝術進行對比整理,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
(1)藝術家通過使用夸張的圖像和明亮的色彩來描繪環境破敗的場景,打造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藝術作品,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同時提高其對環境問題的注意。例如,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所創作的《戰爭的災難》,這幅畫描繪了拿破侖戰爭期間馬德里發生的一起屠殺事件。它呈現了殘酷的戰爭現實,檢討了人類殘暴、野蠻的一面,展現了戰爭后百姓流離失所、一片廢墟的場景,提醒觀眾關注戰爭對人類和環境的破壞。
(2)藝術家通過使用廢棄物和回收材料來創作藝術品,強調資源再利用和循環經濟的重要性。例如,非營利性組織所創造的《133 臺舊洗衣機滾筒》,其創作理念來源于生活,他們發現生活中有許多廢棄洗衣機滾筒被以垃圾的形式處理,這非常浪費資源,并且不利于環境保護。于是他們收集所有材料,嘗試再生這些廢料,最后用133 臺舊洗衣機的滾筒創造出一件燈光裝置藝術作品:133 個滾筒被懸掛在小巷之中,每一個夜晚都發出奇妙的燈光,璀璨多姿,如同星芒,它還有一個夢幻的名字——“仲夏夜之夢”。
(3)藝術家通過藝術項目和互動裝置,通過舉辦環保主題的藝術展覽,組織公眾參與藝術活動,鼓勵其積極投身于環境保護行動。例如,深圳外國語學校將學生作品在“海洋之殤”藝術展中展出,該展覽主題是海洋環境及生態保護,由繪畫、攝影及雕塑作品組成。學生們憑借作品發聲,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向公眾傳達了改善海洋塑料污染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創作過程中,學生們綜合運用材料,加入燈光、影像等創作手段,打作出三件裝置藝術作品,分別名為“幽靈捕魚”“海龜的困惑”和“微塑料”。其中“幽靈漁網”讓人印象深刻:展廳中間懸掛著透明回收的廢棄漁網,漁網下方,黑暗幽深的海底中布滿了白化的珊瑚和動物的骸骨,海底是用蜂窩紙板、雞網及回收的塑料和泡沫等材料搭建的。“幽靈漁網”仿佛在告訴人們,如果讓這些廢棄漁網漂浮在大海的任意角落,會使被困在漁網中的海洋生物因為無法自由移動而死亡,破壞海底生態系統。這無疑是在警示人們:要想保護海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就需要全球各方的共同努力。
藝術家通過以上三種形式的裝置藝術,引發人們對環境問題的共鳴,并激發個人或社會層面的環保行動。此外,還可以通過教育和宣傳活動傳達環保理念,組織與環保裝置相關的講座等活動,促進知識的傳播和共享。最終引起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注重意識,激發他們參與環保行動的積極性。裝置藝術不僅展示了藝術作品的創造性和藝術性,還強調藝術與環境、社會之間的密切聯系,也為藝術家提供了探討和傳達環境議題的平臺,使環境保護受到更多人的重視。
三、裝置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
裝置藝術承載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更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象。作為一種形式多樣、材料多元、意義多層的藝術形式,裝置藝術由人創造而又反作用于人,其本質是服務于人和社會的。它以具象化的形式傳達藝術家的情感,不僅能在環境中起到美化的作用,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思想,為人們帶來一定的價值。
(一)提供審美價值
裝置藝術源自藝術家對于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人們的生活文化,因此它是屬于大眾的藝術,是提高大眾審美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人們在欣賞一件裝置藝術作品時,會將自己帶入作品所塑造的情境中,思考作品的意義,感受藝術家的創作情懷和藝術家對美的理解與感悟,同時還能夠陶冶受眾的審美情操。
(二)教育與啟發
帶有綠色要素的裝置藝術不僅能啟發人們的環保意識,促進環保行動的開展,還可以帶動人們投身于藝術的創作之中,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創作者如果要欣賞和理解裝置藝術,首先要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思路,然后積極參與裝置藝術的創作過程以親身體驗材料選擇、設計、構建等環節,最后通過被鍛煉出來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完成作品以加深對藝術和其背后理念的理解。
如今不少高校學生都積極投入環保藝術的創作當中。例如,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就開展了以“廢棄物再生設計”為主題的藝術展,學生們將枯葉粘貼制成翅膀,用風扇葉層層拼接出龍的脊梁,用易拉罐和吸管塑造出海浪……整場展覽共32 件藝術作品,每一件都別出心裁,無不體現出學生們對于環境問題的思索。參與藝術創作,可以直接引發學生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在提高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時增強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進而增強學生們的環保意識和保護環境的實踐能力。裝置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其對受眾環保意識的教育和啟發作用顯露無遺。
(三)美化環境
除了擁有教育意義,裝置藝術最本質的作用是美化環境,增添美感。這一作用在城市、校園環境建設中顯得尤為突出。比如,雕塑類型的裝置藝術作品在高樓林立、道路縱橫的城市中,能夠對建筑物高度集中帶來的擁擠、迫塞、呆板之感起到緩解作用。有時也可將這些藝術作品放置在空曠的場地上起到豐富空間層次的作用。天津市內的“環保花園”,就是一個由廢棄桶和廢舊木材構成的花園景觀。利用廢棄物創造出的全新花園景觀,展示了創作者和社會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共同關注和努力,并通過這一作品傳達了呼吁人們對廢棄物進行重新審視以達到循環再利用的目的。一些高校已率先通過回收和再利用廢棄材料,創造裝置藝術作品來美化校園。如北京林業大學“云在亭”裝置藝術景觀,便是利用有韌性的竹材反復編制,呈現出高低起伏,如云海翻涌的竹亭。其兼顧了防雨和采光的使用需求。同時,以竹瓦和有機玻璃板進行曲面定位的設計,頗為靈巧,整個作品呈現出自由的思想,與校園環境完美融合。這一作品不僅可以為高校校園增加藝術氣息和提升美感,為景色宜人的校園增添特色文化景觀,而且是對資源循環利用的積極實踐,也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踐行,同時還潛移默化地培養師生環保和資源回收利用的意識,可謂是一舉多得。
四、總結
一件優秀的裝置藝術作品是能讓人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停留片刻或思索良久的。當今社會發展迅速,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環境問題越發重要。通過帶有綠色要素的環保裝置藝術,發揮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環境保護的隊伍之中。這樣就可以在美化生活、生產環境的同時傳遞環保理念,建成環境友好型社會。未來,裝置藝術家更應繼續把握好環境藝術設計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積極探索更環保、更吸引人的創作和展示方式。而將環境保護的責任感融入生活和工作中,大力倡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人們創造宜居的生活環境,不僅是藝術家,也應當是當代青年的共同責任?!吧鷳B興則文明興”,我們當努力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持續書寫綠水青山的美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