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日照市特種設備檢驗科學研究院 日照 276826)
特種設備是指對人身和財產安全有較大危險性的鍋爐、壓力容器(含氣瓶)、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的其他特種設備。特種設備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裝備,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電力、機械、輕工、交通、建筑、礦山、冶金、醫藥、燃氣等多個經濟和民生領域,代表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特種設備具有高溫、高壓、高速、高空運行等特點,是企業生產和群眾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具有潛在危險的設備。特種設備安全是生產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1]。隨著經濟的發展,特種設備的數量迅速增長,它的安全狀況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特種設備的本質安全就是設備本身固有的安全性能,它是由特種設備的生產環節決定的。而特種設備的生產單位的生產過程是否持續符合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直接關系特種設備本質安全。本文通過特種設備生產單位管理的檢查情況,根據統計結果分析目前特種設備的生產單位管理現狀并給出建議,探討如何提高生產單位的主體責任,保障特種設備的本質安全。
筆者單位對51 家特種設備生產單位進行了檢查,這些單位涉及壓力容器制造、管道安裝、管道元件制造、鍋爐安裝、電梯維保、起重機械安裝。抽查人員從資源條件、質量保證體系建立和運行、產品或工作質量等方面按照有關要求進行現場檢查,共發現問題262項次(其中壓力容器(含氣瓶)制造單位7 家28 項問題、管道安裝單位17 家66 項問題、管道元件制造單位5 家19 項問題、鍋爐安裝單位1 家4 項問題、電梯維保單位19 家137 項問題、起重機械安裝單位2 家8項問題)。其中資源條件類問題76 項,質量保證體系問題148 項,產品質量問題38 項,見表1。

表1 特種設備生產單位現場檢查問題統計表
通過統計分析,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規模大的生產單位體系建立運行基本健全,規模小的生產單位一般都是資源條件和體系運行難以保持取證時的狀態,生產的特種設備本質安全難以保證,存在先天隱患。特別是沒有監檢人員駐廠的情況下,更是難以保證。
1)資源條件類問題主要集中在:
(1)人員不能持續滿足TSG 07—2019《特種設備生產和充裝單位許可規則》的要求,質量控制系統責任人員變化未重新任命,包括質保工程師、各控制系統責任人、焊接等持證人員、技術人員都有缺少,或者是相關人員離職后沒有按規定要求及時任命補充。這就導致質量保證體系不能有效的運行,生產質量難以保證。其他作業人員人數不滿足許可規則的最少人數規定等。
(2)儀器設備不能持續滿足要求,包括缺少儀器設備,常見的是缺少電焊機、除濕機、閥門試驗裝置、溫度控制裝置等。
(3)焊材庫不符合要求,包括沒有焊材庫或者沒有劃分三區管理,焊材庫成了倉庫,沒有烘干、保溫設施,沒有濕度計等。
(4)其他如辦公場所地址發生變化未變更、檔案室挪作他用等。
資源條件各不符合問題項數分布如圖1 所示。

圖1 資源條件不符合問題分布
2)質量保證體系建立和運行類問題主要集中在:
(1)質量保證體系未按照TSG 07—2019 重新修訂,控制要素不能全部覆蓋業務需要。管道安裝單位質量保證體系未結合壓力管道安裝許可項目的技術特性,設置穿跨越施工、隱蔽工程、通球掃線、安裝現場防腐(補口)、防腐蝕保護等質量控制要素[2]。
(2)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或者其內容已經不符合最新的規程,無法用來指導實際生產活動。常見的有:電梯維保作業指導書中維保單位未“按照安裝使用維護說明書的規定,并且根據所保養電梯使用的特點,制定合理的維保計劃與方案”[3],不符合TSG T5002—2017《電梯維護保養規則》的要求等。
(3)未能及時追蹤特種設備有關政策的變化,缺少生產活動所必需的安全技術規范、標準及修改單,有關文件或使用的是非正式版本,或不是最新版本。體系文件未能發放到相關人員手中,體系人員不熟悉體系要求,也接觸不到體系文件和法規、規程、標準等資料,外來文件沒有受控,沒有嚴格執行發放回收制度。
(4)儀器設備沒有按照相關規定定期檢定、校準。
(5)體系運行見證資料中的簽字人與質量控制系統責任人任命書不一致,或無人簽字。
(6)未按規定開展內審和管理評審。
(7)未按規定制定年度培訓計劃,未對特種設備作業人員進行培訓,培訓課時和內容不符合相關要求。
(8)無合格受委托方名錄,未定期對受委托方進行評價,未存留評價資料。
(9)其他存在問題有質量目標未分解并考核、未對工程一次合格率進行統計分析、合同評審不完善、無儀器設備維保記錄和檢定校準計劃、材料標識不符合要求等。
質量保證體系建立和運行類問題項數分布如圖2所示。

圖2 質量保證體系建立和運行類問題分布
3)產品或工作質量類問題主要集中在:
(1)竣工資料不全,有的作業(工藝)執行情況檢查記錄缺失;未及時完善施工項目檔案。主要原因在于安裝維修單位對TSG 07—2019 及質量保證體系的學習與執行不到位,各相關質量控制系統責任人員責任落實不到位,致使體系運行中的相關方案、記錄等質量控制表卡流于形式,被動應付。如管道安裝單位竣工資料中缺少焊接工藝卡、軸測圖、閥門安裝記錄等[4],電梯安裝單位沒有施工記錄等。
(2)各生產環節相關人員未簽字確認,質量保證體系未真正運行,各相關質控體系人員未真正履職到位,或者是人員發生變化后未及時任命補充。如施工方案未經審核審批人員簽字,無損探傷報告未經責任人簽字確認,電梯自檢報告未經自檢人員簽字、無制造單位蓋章及檢驗人員簽字,管理評審無法人簽字等。
(3)沒有施工方案,有的施工方案和實際工程嚴重不符,無法用來指導實際生產過程。
產品或工作質量存在問題項數分布如圖3 所示。

圖3 產品或工作質量存在問題分布
通過分析生產單位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雖然按照TSG 07—2019 獲得了許可,具備了生產的能力和資質,但是該能力并沒有持續保持下去,質量保證體系運行不理想,其在安裝和維保單位更明顯。這樣在安全質量的控制上實際效果就大打折扣。特種設備的生產包括設計、制造、安裝、改造、修理,是監管的第一個環節,生產單位的能力決定特種設備的本質是否安全。為解決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建議進一步加大對生產單位培訓宣傳力度,提高生產單位的安全主體責任意識,重點培訓特種設備基礎知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TSG 07—2019 等,通過培訓讓企業對特種設備管理有一個初步認識,知道自己的主體責任是什么,管理好特種設備自己要做哪些工作。讓生產單位明白特種設備安全的重要性,怎樣做才是履行了安全主體責任。
2)建議生產企業要重視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運行工作,質量保證體系是安全的根本保證,只有體系有效的運行才能使生產每一個環節的工作符合相關安全技術規范、標準的要求,才能生產出合乎要求的特種設備,保證特種設備的本質安全。資源條件持續符合核準要求是體系建立的基礎,也是達到核準要求的基礎。必須保證人員、設備滿足核準要求。要重視內審工作,通過每年的全要素全部門內審,可以有效地發現本單位體系運行不到位的地方,必須及時地予以改進,讓質量保證體系真正地為產品安全質量保駕護航。
3)建議加大投入,培養專業人才,生產單位要克服重實干輕理論、只會干不會記的現象。生產高質量的產品離不開高水平的人才,產品資料缺失主要原因是相關人員能力欠缺,不知道需要記錄哪些資料,是因為對安全技術規范、標準不熟悉,各體系責任人員要加強業務學習,熟悉自己的職責,熟悉相關規范標準,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嚴格執行作業指導書,把生產過程關鍵環節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
4)建議加大對各類生產單位的監督檢查力度,一般情況下的日常檢查中對生產單位檢查力度和頻次較少,因為生產單位涉及的情況比較復雜,檢查的專業性也更強,時間短了檢查效果不理想,要注重檢查效果,時間服從質量。
5)建議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督促企業把檢查發現的問題整改到位,同時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的情形堅決處罰,形成震懾作用。
特種設備生產單位的安全管理重點在于資源條件能否持續滿足要求、質量保證體系能否持續保持實施并不斷地加以改進以適應生產活動。特種設備的安全涉及生產(包括設計、制造、安裝、改造、修理)、經營、使用、檢驗、檢測和監督管理[5]這幾個環節,生產環節的質量管控特別重要,抓好了管理才能生產出本質安全的產品,后續環節工作的開展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安全的源頭抓好了,特種設備的管理就會事半功倍,安全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