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淑晶 趙玉宏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通過環境傳播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成為我國新聞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恰當的情感表達可以激發受眾的移情心理,進而提高其生態意識。優質的環境新聞作品往往使用更加復雜和多元的情感表達策略。這些策略的運用可提升環境新聞的傳播效果,對我國國民的生態意識培養和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環境傳播既是一個信息傳播過程,也是一個話語過程,傳播效果不僅在于環境信息的準確傳遞,更受制于新聞寫作的情感表達。通過情感資源的分析,可以挖掘環境新聞的話語策略。筆者基于語言評價理論,對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的環境主題新聞進行分析,突顯環境新聞的多元話語特征。
1.理論框架。語言評價理論是2000年由澳大利亞語言學家J.R.Martin針對人類語言系統中的態度意義提出的語言學理論。Martin將語言中的態度意義分為態度、態度的強度(即級差)和態度的來源(即介入)三個系統。作為核心范疇的態度系統又分為情緒情感(下稱情感)、道德評判和審美鑒賞三個子系統(即態度類型)。Martin提出,道德評判和審美鑒賞是個人情感應用于制度、習俗和機構化后的產物。因而,整個態度系統以情感為核心。情感的表達涉及類型和極性兩個維度。情感的類型是指情感包括幸福、安全和滿意三個語義類別。情感的極性指情感具有積極和消極兩種語義特征。除隱性表達方式外,情感資源典型地通過一些情感詞語表達(見表1)。此外,情感者,即體驗或表達情感的主體,也是情感表達的重要因素。

表1 情感資源的分類及典型情感詞
2.研究方法。本研究的語料來自“中國新聞獎”(2012-2021年)特等獎和一等獎獲獎作品中前15篇主題相關的環境報道。新聞體裁包括消息、報道和評論,每種體裁各5篇。中國新聞獎在中國新聞界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其評獎的基本原則之一是社會效果好。因此,本研究所選新聞均為具有較高社會影響力的優質新聞作品。
研究者首先將語料中情感詞的類別、極性(積極/消極)和情感者逐一標注。然后根據標注信息獲得各體裁環境新聞中各類情感資源的統計數據。最后基于情感資源的量化分布規律與典型表達方式,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挖掘其中的話語策略。
對標注的語料進行檢索,共獲得情感資源597項。各類型情感資源分布數據見表2。

表2 情感資源的分布
基于評價理論和所收集、標注的語料,筆者從情感者和情感資源兩個方面分析我國優質環境新聞情感表達的話語特征。
1.情感者的特征。情感者是情緒、感情、欲望等的體驗者,通過情感資源指向的主體,可確定語篇中出現的情感者。
優質環境新聞中情感者呈現多樣性。如圖1數據顯示,獲獎環境新聞語篇中的情感者至少可分為五種——個人、機構、你/我、自然和其他。個人情感者是環境敘事中具體的人,一般具有確定的身份,如三北人、七勇士、兒子、母親等,在相關活動中就會表現出個人意志和情感。機構情感者是擁有機構身份的情感主體,往往體現為具有行政權力、實施經濟行為(或其他公共行為)的機構,如政府、環保部、民間救災組織、企業等。你/我情感者是作者和讀者。自然情感者是自在的、天然存在物,包括有具體形態的事物(如動物、植物、水、黃沙、荒漠、黃土等)、無具體形態的自然景觀和現象(如氣候、干旱等)。其他情況是身份不明確的少數其他主體。

圖1 情感者與情感極性的分布
自然成為情感主體。在多數新聞語篇中,情感者通常是有意識和情感的人類主體,或由人類構成的可以表達意志的機構。由圖1中情感者的分布特征可見,優質環境新聞的情感者也以個人情感者、你/我情感者和機構情感者為主。但是與多數新聞語篇不同的是,優質環境新聞還出現了自然情感者,其數目接近機構情感者。這表明環境新聞語篇對非常規情感(如自然情感者等)表達方式的包容性較高。
2.顯性情感資源的分布及隱性表達特征。情感的表達包含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表達通常表征為情感詞,可通過數據觀察量化特征,而隱性表達則無固定形式,不易量化,需進行必要的質性分析。從情感強度上看,顯性表達直接與讀者交流情感體驗,通常比間接的隱性情感強度大。優質環境新聞的情感表達呈現四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不同情感者所表達的情感類型和極性呈現顯著差異。從標注的語料來看,環境新聞中個人情感者所表達的顯性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頻次大致相當(52%和48%)。而機構情感者所表達的積極的傾向更加明顯(67%),遠多于消極情感(33%)。這表明,在環境問題中,環境新聞通過情感資源建構的是喜憂參半的個人情感者形象和積極樂觀的機構情感者形象??赡芤驗橄麡O的個人情感易于引發受眾的移情心理,使之增加參與環境保護的情感動機,而積極的機構情感有助于保持人們對以政府為首的環境管理者的信心。
第二,跨態度類型的情感詞使用頻繁。在漢語中,一些情感詞雖然側重描述人的情感體驗,但其與道德意義聯系非常緊密,即跨情感與道德評判兩個類型。如感到“驕傲”“冷漠”“不敢”的人在道德上易受消極評判,而“積極”“不怕”“熱心”的情感者會受到積極的道德評判。又如“委屈”會引起同情,而使人受“委屈”則會受到道德譴責。在所標記的597個情感詞中,近10%(56個)為跨類型情感詞。通過使用帶有道德評判色彩的情感詞,往往使讀者根據情感本身對情感者進行道德評判,或依據情感者的情感表達對他人他物作出評價。例如,2015年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作品《那山 那樹 那人》中,“直到9點,才見到那棵被欺凌的古樹。謝天謝地,還有生存的希望。他拿出別在腰間的砍刀,輕輕地幫它修整傷口,心里鮮血直流。樹怕剝皮,人怕傷心啊!那天回到家,他在床上躺了三天?!弊o林人鄭乃員因古樹被砍而傷心,不僅使人對他產生同情,還使人對砍伐者產生負面印象,對其行為感到憤怒和不齒,進而進行道德上的譴責。
第三,自然的隱性情感表達與顯性情感表達并進。在所標注的語料中,直接通過情感詞把自然建構為情感者的有37次。通常只有人類能夠體驗的情感被用來描述動物和植物,如2014年特等獎獲獎作品《“三北”造林記》中,“一棵重生的樹,一棵遠古的樹,一棵孤獨的樹——我們的故事,就從這三棵樹講起”和“頭羊挺著不肯死去,一直到她回來,不舍地在主人腿上蹭了兩下,才閉上眼睛”等表征方式,將“孤獨”和“不舍”等情感直接賦予樹和羊。同時,環境新聞中常見一些隱性表達方式,將情感體驗間接地投射到動物和植物上。2013年特等獎作品《“三西”扶貧記》中,“最旱的年頭,草長得太短,驢只好把嘴扎到地皮上去啃,結果下嘴唇都被堅硬的地面磨掉了,嘴腫得像水桶粗”,其中沒有顯性情感詞,但是通過“驢只好把嘴扎到地皮上去啃”“下嘴唇都被堅硬的地面磨掉了”“嘴腫得像水桶粗”等細節描寫,使人對驢的感受產生聯想和同情,從而間接地達到情感表達的效果和環境傳播的目的。
第四,自然情感表達的體裁偏好顯著。在消息、通訊和評論三種體裁中,消息中的情感資源最少,通訊和評論相對較多。其中,自然情感者主要集中在通訊報道中。如《“三西”扶貧記》和《“三北”造林記》均為深度報道,其中多處描寫動物、植物與人類之間的情感聯結。《“三北”造林記》中的一段描寫“那天,英雄們喝光了方圓20里內的苞谷酒。3斤酒下肚,石光銀翻身騎上棗紅騾子,到地里撒草籽。剛撒了幾把,便醉倒在騾背上。那騾子走30多里路回家,腦袋頂開房門,臥下,把石光銀輕輕放到地上。騾子活了25歲,2004年歿了,石光銀把老伙計埋在已然滿目青蔥的“狼窩沙”,祭上兩瓶燒酒,大哭一場……”中,騾子以“悉心的呵護”表達了對人類的情感,同時,人類的情感表達“大哭”與之相呼應,兩者之間的“惺惺相惜”不僅能激發讀者的移情心理,又使之對自然產生積極的道德評價。
環境新聞的情感表達不僅僅是呈現情感,更是通過情感資源引發讀者的道德思考和行動,為環境保護教育發揮作用。對優質環境新聞作品中情感表達特征的分析揭示了四個方面的情感表達策略。
1.融合呈現情感、評判和鑒賞三種態度類型。情感、評判和鑒賞作為語言資源在文化結構中發揮作用的方式往往有所不同。但是,優質環境新聞經常使三者相互配合達到環境道德教育的目的。環境新聞寫作過程中,情感表達并非全然為了將相關主體的情感體驗呈現給受眾,而是意在引起受眾的移情心理從而激發道德情感,使個人情感與社會道德準則有機結合起來。鑒賞表達則是通過描述自然的外部特征,使受眾產生審美愉悅,進而隱性或間接地作用其道德情感。
環境道德是將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范擴展到環境。但是,人與環境之間的道德并不是對等的。環境并不承擔保護人類的責任,也沒有維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義務。因此,從理論上講,環境并不應該成為人類道德評判的對象。然而,如果要使人類的環境道德內化為穩定的行為指南,就有必要交錯使用情感、評判和鑒賞三種態度類型,發揮情感表達在環境新聞中的效用。
2.強化建構人與自然主體間的情感聯結。新聞語篇中的情感者主要是人,但是優質環境語篇經常將自然設置為情感者,以自然的情感激發人的情感,更有效地提升受眾的生態意識。
建構自然情感者的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建構自然的受害者身份。當自然成為受害者,它們的痛苦和憂傷同樣在人類心理產生反響,使讀者產生保護和救助自然的行為傾向。二是描寫自然對人的情感。通過描寫動物對人類的依戀或呵護,或對植物進行人格化刻畫,展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此外,還可以通過描寫人類對自然的情感來激發讀者的移情心理,使讀者對語篇中人類情感者產生同情而間接建立讀者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
當自然的情感與人類情感交融在一起,其移情效果會促進環境傳播成效。但是由于情感的“熟悉偏見”,人類更容易對熟悉的物種產生移情。例如,相比植物來說,人類對動物的移情情感更加強烈,也更加容易被激發出來。
3.精準選擇恰當的新聞體裁。由于不同新聞體裁留給情感資源的使用空間不同,在環境寫作時還應注意選擇恰當的新聞體裁。相對來說,通訊可以運用的表達方式更加靈活。通訊對于新聞事實的陳述既要深入細致,又要體現廣度與深度。這使得通訊更加重視情感因素,同時使之成為環境新聞情感表達的最佳載體。通訊體裁可以使用的情感資源頻次比消息和評論都更多。有些情感資源的使用方式只有通訊體裁中可以實現,如《“三北”造林記》中,“一棵重生的樹,一棵遠古的樹,一棵孤獨的樹——我們的故事,就從這三棵樹講起。”“頭羊挺著不肯死去,一直到她回來,不舍地在主人腿上蹭了兩下,才閉上眼睛?!弊髡呃萌?物互喻的手法,描繪了人與鳥、人與樹、人與羊之間的很多共情畫面。這些畫面中,人與自然“惺惺相惜”“相互勉勵”。此手法在新聞和評論中并不同樣適宜。
4.巧妙處理移情情感的不精確性。環境新聞語篇中自然的情感者身份并不是對真實世界的客觀反映。心理學研究發現,被語言、文字或其他手段喚起的情感常常與原情感者的反應高度匹配,即移情具有精確性。但是,當雙方對事態的認知存在差異,移情過程就會不精確,也就是移情者體會到了當事人沒有體會的情感。例如,受害者對自己的受害處境沒有認知,而移情者卻為此傷悲,或個體因受到不公待遇而悲傷,另一個人卻因此而感到憤憤不平。環境新聞中自然可以被建構為情感者,正是由于移情心理的不精確性。
盡管有時缺乏精確性,移情心理在社會道德內化方面仍然起著積極作用。當移情的對象從人擴展到自然,移情的不精確性大大增加。但是一般情況下,讀者并不會對此進行質疑。如《“三北”造林記》中,騾子把石光銀“輕輕放到地上”,暗示騾子因關懷主人而拿捏行動力度。騾子是否能真的如此“用心”?極少有人能確定,同時也極少有人會追究其真實性。事實上,一定程度內的非理性有益于人類環境道德的內化,進而有利于達成環境教育的理性目標。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新聞媒介應擔負起環境道德育化的歷史使命,通過環境傳播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新聞寫作不僅應重視環境信息的傳遞,也應注意情感的多維表達,善用各種態度類型,建立人與自然間的情感聯結,選擇恰當的新聞體裁,并巧妙處理移情情感的不精確性來促進受眾提高環境意識,達到環境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