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銘鐘 楊璐帆
抗日戰爭時期,報紙是中國共產黨開展政治宣傳的主要媒介,是我黨實現“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重要戰略目標的傳播手段。彼時,我黨創辦了大批黨報和黨刊,包括《解放日報》《新華日報》《戰線》雜志和《群眾》雜志等。我黨的報刊媒體在抗日戰爭時期主要任務是利用新聞輿論宣傳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想,開展對敵占區和解放區軍民大眾的政治宣傳。報刊媒體在傳達黨的聲音、引導新聞輿論、團結全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作為我黨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出版的第一個大型日報,《解放日報》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清涼山創立。毛澤東同志闡明了《解放日報》作為黨報媒體的重要性:“一切黨的政策,將經過《解放日報》與新華社向全國宣達,應作為黨內學校內機關部隊內的討論與教育材料,并推廣收報機,使各地都能接收,以廣宣傳,是為至要。”《解放日報》準確傳達了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政治方針、詳實報道了我黨帶領中華民族抗擊外侮的崢嶸歷史,是流淌在延安革命根據地的“紅色血脈”。研究抗戰時期《解放日報》的政治宣傳,對于提升新時期黨報媒體的新聞輿論傳播水平,切實有效完成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中指示的“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主要目標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解放日報》是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開展政治宣傳的重要傳播媒介,在政策方針傳達和思想輿論引導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
1.《解放日報》開展政治宣傳的歷史背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日本侵略者不僅瘋狂侵占我國領土,大肆屠殺無辜國民,還在封鎖淪陷區推行殖民教育,意圖以文化侵略手段奴化我國國民思想。1938年之后隨著侵華戰線逐漸拉長,日軍意識到國共兩黨對于抗日戰爭政治路線的不同,隨即調整了對華策略:一方面大舉對共產黨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地毯式掃蕩;另一方面對國民黨采取政治誘降的懷柔手段。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抗戰壓力劇增。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限制,延安等敵后根據地物質嚴重匱乏,無法維持大量報刊的印刷與出版。此時,我黨急需創辦一份報刊來保證政策的政治宣傳。《解放日報》是我黨開展政治宣傳、喚醒民眾意識、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輿論陣地和重要渠道,是維護革命根據地“紅色血脈”在華夏大地噴薄流淌的重要保證。
2.《解放日報》開展政治宣傳的社會背景。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政治和經濟建設為《解放日報》的創辦奠定了寶貴的思想和政治基礎。在抗日戰爭時期,隨著政治宣傳思想的日漸成熟,我黨在黨報的政策方針傳達和思想輿論引導方面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不僅能夠及時起到報道我黨最新政治主張的思想作用,還能起到動員普通大眾參與抗日戰爭的宣傳作用。需要強調的是,毛澤東同志對于《解放日報》的創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僅僅身體力行參與到黨報的組織、創立和運營中,還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多篇膾炙人口的社論文章。就《解放日報》的受眾群體而言,除了黨內干部和知識分子,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農民群眾也是《解放日報》政治宣傳的目標群體。《解放日報》的出版發行能夠幫助我黨在抗日根據地開展文化教育活動,提升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和政治素質。

要保證《解放日報》的政治宣傳實效,需要依據當時的復雜環境制定多元化的宣傳形式和針對性的宣傳原則,將黨報的新聞輿論引導作用落到實處。
1.《解放日報》的政治宣傳形式。在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在《解放日報》主要采取三種宣傳形式,分別為政治新聞、政治評論和政治宣傳畫。
《解放日報》報道的政治新聞具有高度的指向性,具體體現在對我黨政策方針的傳達和宣傳方面。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是《解放日報》輿論傳播的核心。因此,政治新聞大多出現在《解放日報》的要聞版版位。在1941年5月21日刊發的《三三制的理論與實際》中,重點報道了“三三制”政權的理論特征與實踐內容,對黨領導下的民主政府形象進行描摹。其中明確指出:“歷史決定中國革命的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民權自由。即是說:對外驅逐日本強盜出中國;對內實行廣大抗日人民的民主政治”,極大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提倡民主建政的誠意。
政治評論即社論,是《解放日報》較為常用的文體之一,對于我黨的政治宣傳具有重要作用。《解放日報》刊發的社論旨在闡述黨的路線與黨的政策,表達我黨的政治主張。1942年7月21日刊發的《抗議敵寇暴行》,控訴了日本法西斯在冀中地區對中國人民燒殺劫掠的滔天罪行,號召普通民眾“持久不息的堅持戰斗,進行最廣泛的游擊戰爭”。同時,呼吁中國民眾團結一心,積蓄力量與日本侵略者開展斗爭。為保證社論工作的準確性,《解放日報》社論專員定期在當時中央紅軍總司令部所在地舉辦討論會,為統一民眾思想,提升政治宣傳實效打下堅實基礎。
政治宣傳畫是指使用漫畫等藝術創作的形式將我黨的政治立場形象地描繪出來。因邊區群眾大多不識字,文化水平較低。使用政治宣傳畫的方式能夠有效提升《解放日報》的信息傳達效率。在1942年9月13日刊載的《趙占魁同志》一文中,描繪了趙占魁同志作為工人,在陜甘寧邊區大公無私、自我犧牲、努力工作的革命精神。在正文旁邊,重點刊登了趙占魁同志的樸素形象,使其在普通民眾群體中形成認知。我黨在陜甘寧邊區大力宣傳“趙占魁運動”宣傳畫,在提升基層群眾勞動生產的積極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解放日報》的政治宣傳原則。《解放日報》的政治宣傳原則可以簡單歸納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黨性和群眾性相統一兩個方面。
首先,《解放日報》在政治宣傳方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黨宣傳政治方針政策的重要陣地。在《解放日報》創辦初期,由于缺乏在革命根據地辦報經驗,新聞報道主要集中于國際新聞和馬列主義的思想宣傳上。《解放日報》的主要讀者群是基層農民,其對于黨報的內容理解十分困難。我黨發揮了對黨報的監督作用,及時發現了問題并提出調整意見。比如,在1941年11月22日刊發的《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中,向基層群眾解釋了“三三制”作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重要性。在我黨的指導下,《解放日報》堅定黨的指示不動搖,及時調整政治宣傳策略,使報道內容更加“接地氣”,使其更加符合黨報在革命根據地傳達黨的思想和方針的基本任務。
其次,《解放日報》在政治宣傳中堅持黨性和群眾性相統一原則。《解放日報》在1942年進行了一次重要改版,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黨性,無法在政治宣傳上貼近群眾生活,無法幫助廣大群眾了解我黨的政策方針和實際工作。針對以上問題,《解放日報》僅在1942年就發表了30多篇社論,重點闡述我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整風運動的重要性和工作進展。比如,在1942年5月9日刊發的《整頓三風中的兩條戰線斗爭》中,重點指出“要保證黨的正確路線的執行,就要不斷同侵犯黨的正確路線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思想作斗爭”,幫助黨員干部和基層群眾了解整風運動的進展,以及整風運動對于提升馬列主義理論水平,保持黨員思想性和先進性的重要作用。同時,為保證《解放日報》的群眾性,精準了解革命根據地群眾的思想動態,報社在群眾中發展了通訊員隊伍,鼓勵基層群眾為《解放日報》供稿,使新聞報道真實地反映群眾生活。為幫助群眾在政治上與我黨保持統一步調,《解放日報》也重點刊登了具有代表性的群眾人物事跡。比如,在1942年4月30日刊載的《模范農村勞動英雄吳滿有,連年開荒收糧特多,影響群眾積極春耕》中,大力宣傳了吳滿有作為基層勞動模范的思想帶頭作用,鼓勵群眾向模范學習,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日報》積極完成開展政治宣傳的重要任務,為新時代黨報開展政治宣傳工作給予了重要啟示。
1.堅持黨性原則不動搖。回顧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日報》政治宣傳的歷史,《解放日報》積極開展新聞輿論工作,爭取基層群眾對我黨的政治認同。在具體工作中,能夠堅持黨的領導,時刻反思自身的思想性與先進性,堅持黨性原則不動搖,將維護黨的權威、傳達黨的精神放置在首位。黨報應以政治建設為出發點,無條件宣傳我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闡明我黨的政治立場和方向。面對紛繁復雜的傳播環境,黨報應與《解放日報》一樣,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切實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做好黨和人民的喉舌工作,重點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在開展政治宣傳時,要正確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為統一民眾思想,提升政治宣傳實效打下堅實基礎。
2.堅持走群眾路線不動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解放日報》的辦報方針。黨報是我黨與基層群眾思想溝通的重要媒介,堅持走群眾路線是黨報應堅持的重點原則。《解放日報》于1943年9月1日刊發的《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中強調“要為人民服務,與人民密切結合。新聞工作者要做人民的公仆,要有群眾觀點”。這就要求黨報在新聞撰稿時重點考慮到群眾的所需所想,以群眾的思維方式來進行政治宣傳。受信息技術的影響,黨報在新時代的傳播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要求黨報能夠了解當前群眾對于傳媒內容、傳媒渠道的新要求,使用新媒介、新技術和新信息終端來與受眾群體開展信息互通,更好地開展政治宣傳。
3.堅持輿論引導不動搖。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解放日報》的政治宣傳工作中有效發揮了黨報的輿論引導作用,為開展輿論監督和反映群眾思想等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比如,在1942年5月24日刊發的《我來照照鏡子》中,作者以口語化的方式闡述了知識分子對于整風運動的個人立場和思想總結,反映了在整風運動中知識分子群體思想境界的提升。在新時代,黨報應繼續發揮政治宣傳工作的輿論引導作用,傾聽群眾心聲、解答群眾疑問。同時,黨報應找好自身定位,立足于大局觀念,維護黨的權威,強化自身的輿論引導作用,與基層群眾共同努力,推動黨報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