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祎斐

書名:新時代新聞傳播教育作者:胡百精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4月定價:59.80元
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傳播媒介、傳播方式、傳播技術不斷革新升級的條件下,新聞傳播本身的內涵也得以豐富。新聞傳播學科作為研究全球傳媒業態、探索傳媒生態變革的重要領域,在多變的當下,學科本身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轉型,并面臨著全新的發展挑戰。由胡百精所編的《新時代新聞傳播教育》一書,以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為研究主題,收錄了數篇新聞傳播學教育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不僅回溯了我國新聞傳播教育事業的歷史進程,而且極具前瞻性,并結合當下時代發展特點,探索面向未來的新聞傳播教育理念與方式,以期為我國的新聞傳播領域輸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新聞記者被稱為“站在船頭的瞭望者”,新聞傳播行業作為關注世界前沿、傳遞最新消息的行業,毋庸置疑需要緊跟時代。自信息革命以來,社會正在發生整體性的變遷和結構性的變革,新聞傳播教育領域也在積極地響應并試圖引領變革。本書整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開宗明義,這一部分內容通過對新聞傳播學科建設、中國新聞教育改革思考等內容進行解讀,傳達出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理念與方向,為該書論述奠定基礎。二是本書回顧了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百年歷史,試圖分析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流變,并以期從眾汲取經驗,獲得對我國新聞傳播學科未來發展的有利啟示。三是結合當今媒體轉型特征,探索廣告、廣播電視、新聞實務等新聞傳播學細分領域的教學路徑,引領新聞傳播學學科教育的守正創新。新聞傳播工作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更是事關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新聞傳播教育作為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重要陣地,勢必要因時而進、面向未來。本書為我國新聞傳播教育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主要內容包含以下幾點。
立足理論基礎,解讀新聞傳播學的教育理念與方向。新聞傳播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其“雜學”的特質十分明顯;與此同時新聞傳播學與其他專業相比,其與社會發展、社會思潮關系十分緊密,因此對“人文”的追求更加強烈。新聞傳播學教育勢必要在堅持“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基礎上,與國家現代化建設相符合,與復雜的社會環境相適應。當前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社會環境愈發復雜多變,學生個人意識空前覺醒,傳統的課堂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新聞傳播教育工作模式亟待更新。除此之外,新聞傳播教育也要與新聞傳播本身“求新”的特性相契合,開展教學工作的理念、工具、手段都要適時創新。
回顧學科發展史,總結新聞傳播學的教育經驗。探討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不僅需要扎根腳下的泥土,還需要回望過去的歷程從而獲得啟示。本書從我國新聞學界的奠基人之一徐寶璜的新聞傳播教育經歷出發,回眸百年的新聞傳播教育史。回望發現,我國的新聞傳播工作始終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不斷回應社會關切,主動追求專業自主,強調中西平衡,這為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的良好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聞傳播所依賴的媒介技術日趨多元化,我國新聞傳播事業與時俱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新聞傳播學教育要總結之前的發展經驗,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發展道路,提高新聞傳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結合時代特征,探索新聞傳播學的未來教育模式。在互聯網成為連接世界各地紐帶的當下,社會變革洶涌澎湃,新聞傳播學面臨著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機遇和發展空間,與此同時也面臨著技術反噬所帶來的系列挑戰與發展困境。本書以更加開闊的觀念和更具前瞻性的視野,從新聞傳播教育的主體、客體等多角度出發,提出建構極具創新性的新聞傳播學未來教育模式,彰顯新聞傳播學的時代價值。
從新聞實務出發,強調學生本位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積極動手參與新聞評論、消息的寫作,從實踐中獲得實務水平的增長。“大廣告”時代,我國受眾對于廣告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時候“硬廣告”已經很難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試析“大廣告”時代的我國廣告教育 》一文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向學生講解“受眾至上”的廣告觀念。此外,《數據新聞教學的新趨勢》一文對當今發展火熱的數據新聞進行了概念解讀,提出新聞傳播教育要積極借助數據說話,讓內容變得更加客觀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