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贛貞

微信幾乎成為當代國人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
人類天生就有獲得別人關注的需求。個體生活在特定的群體中,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體現(xiàn)自己在這個群體中的位置和價值,以滿足被這個群體中的其他人關注的需要——微信在某種程度上具備這種功能。
當今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壓縮了人們用于情感交流的時間,而心理認同感有所減弱促成了社交平臺的繁盛。與完全開放式的社交平臺中的用戶不同,微信好友通常是較為熟悉的人,關聯(lián)度較高,認同感也可能較強。基于此,微信在人們信息和情感溝通中所起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得體的“微信禮儀”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的心理都有一套自我保護機制,都有屬于自己的、不愿為外人所知的隱私。微信是基于“熟人圈”的社交工具,用戶在“朋友圈”中發(fā)布的內容,只能被自己的微信好友看到。在這一點上,微信更能滿足人們的自我保護心理。
另一方面,很多人害怕孤獨,一遍一遍地刷微信,就是想看看“朋友圈”中的“朋友們”都在干什么。將自己置身于微信的環(huán)境中,就意味著不再是孤身一人,擺脫了獨處,會覺得更安全。
在微信的各項功能中,“朋友圈”更趨向于展示出符合社會共同規(guī)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的形象,比如理智、富于同情心、博學等等,能滿足人們的心理要求。由于“朋友圈”成為發(fā)布與自己相關的各類內容的平臺,人們可以很快獲知聯(lián)系人的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生來就存在好奇心,這源于童年時期對自己身世的好奇與追問,也是個人成長的需要。
在微信上,雖然一條帖子的轉發(fā)和傳播數(shù)量有限,容易造成信息擱淺,但是極大地照顧到了用戶的體驗。微信中的信息需要主動關注,主動獲取,人們關心的大都是自己想獲取的信息,從而使信息的傳播更加精確化。微信通過圖文傳遞進行表達,這個過程本身具有覺察及整理思緒的功能,能夠從潛在的“下意識”層面提高到“意識”層面,從而啟動情緒療愈。
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喬瑟夫和哈里從自我概念的角度出發(fā),把人際溝通信息劃分為四個象限:公開象限、隱私象限、盲點象限和潛能象限,這個心理學原理被稱為“喬哈里視窗”。其中公開象限表示個人信息—— 態(tài)度、價值觀、情感、知識、體驗、技能、視角等等,不僅自己知道,而且別人也知道。一般來說,明星、領袖和著名企業(yè)家等,其名氣越大,公開象限就越大,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事也越多。隱私象限指自己知道但對其他人隱藏的信息,包括不可告人的內容、不好意思開口的事情,以及“忘了說的秘密”。盲點象限指自己不知道但別人知道的信息。潛能象限則是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信息。
當我們對一個人了解得越少,打交道時就越會流于表面,心理距離也越遠。不發(fā)“朋友圈”的人,意味著公開象限區(qū)域小,隱私象限區(qū)域大,這是主動選擇的結果。也就是說,不發(fā)“朋友圈”的人不喜歡無效社交,而傾向于深度社交。所謂無效社交,是指無法從精神層面給人帶來進步的社交活動。
微信是現(xiàn)代國人不可或缺的社交途徑,不僅改變了生活方式,也改變了表達情感、寄托情感的方式。它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很容易,每個人的關系網(wǎng)都空前擴大。與此同時,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濃度和純度則被稀釋,即這類社交往往難以滿足個人的情感需求。
微信的“背景”和“狀態(tài)”等元素,是人們常用以寄托情懷的媒介。設置這些元素的舉動看似隨意,卻能從中窺見個體的情感需求。每個人都能通過自己的設置向外界傳遞內心的想法。在收到點贊時人們會很開心;在看到與自己類似的設置時,會產(chǎn)生親密感。
心理學家認為,這一切的背后蘊含著情感表達和社會認同這兩個基本需求。人類天然具有向外界傳達自己思想的欲望,這種欲望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這種欲望是恒定的,我們無時無刻不想表達。表達實質是為了獲得認同,當發(fā)布的“朋友圈”被點贊評論的時候,個體在主觀上會有滿足感、愉悅感和安全感。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變化,當代人的內心情感傾向于不穩(wěn)定。從心理學角度看,在社交軟件上“透露信息”較多的人,往往其內心比較孤獨。
在經(jīng)常發(fā)“朋友圈”的人當中,有的是記錄生活,記錄當時的心情,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包括個人經(jīng)歷、孩子的成長過程等等,等到將來的某一天去回憶,“翻看曾經(jīng)幼稚、率真的自己”。有的則抱有攀比、炫耀的心理,想告訴別人自己過得怎么樣,以博得點贊與評論。這實際上源于對自我的接納度較低,缺少自信和定力。
心理學家建議,對于別人發(fā)的“朋友圈”,一旦評論就應盡量滿足對方渴望被重視和關愛的心理。用心評論,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充滿誠意。不應在別人的“朋友圈”發(fā)表帶有負面色彩的評論。若真有意見,可選擇私下溝通。評論的內容要抓住重點,少用長篇大論,以免有故意炫耀自己的嫌疑。
線上聊天遠比面對面聊天更考驗換位思考能力。有時候,無意間的一句話在線上容易被夸大。而在線下聊天時,即使互相開玩笑也不會輕易翻臉。
在微信聊天中,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情商高低。當對方主動給你發(fā)消息,說明聊天的目的,或者想敘敘舊,拉近彼此間的距離,那么從正常的社交禮儀考慮,及時回復是基本的禮貌。即使你很不喜歡對方,也應該禮貌地結束這段對話。如果別人跟你聊天,你沒有回復,而轉身就發(fā)“朋友圈”,這是失禮的行為。不管對方是不是你的好朋友,心里都不會感覺好受。
在發(fā)起微信聊天的時候,先問候對方“在不在”“忙不忙”,緊接著就說出自己的請求,等待對方的回答;當對方幫忙之后,要說一句“謝謝”。尤其是雙方還不太熟的時候,更要時刻記得將“謝”字打在屏幕上。
有事最好直接說,不要問太多的“在嗎”,卻不說自己有什么事情。這樣的聊天開場很容易給人帶來壓力。問完“在嗎”,不管對方在不在,建議都把要說的話說清楚。
一個很久沒聯(lián)系過的朋友忽然問你“在嗎”,而你不知道對方到底有什么事情找你,你會怎么想?回消息吧,不知道要聊什么,可能很尷尬;不回消息吧,對方?jīng)]有下文,你會陷入茫然。
聊天時不宜將一句話分成很多段打出來,也不宜頻繁地給對方發(fā)“長語音消息”。人類對于通過視覺獲取信息是有一定側重甚至依賴的。明明可以一句話說出來的內容,卻“一個字一個字蹦出來”,會給信息按收方造成極差的視覺體驗;明明可以打字表達出來的內容,卻不分場合地發(fā)長語音,逼迫對方從視覺切換到聽覺來獲取信息。這些做法都很不禮貌,有著“只顧自己而不為別人考慮”的嫌疑。建議如果真有急事就打電話或發(fā)起語音通話,否則還是通過流暢的文字來傳遞信息。
聊天是一種互動,只有兩個人在一個“頻道”上,才能拉近關系。在聊天中 忌諱自顧自地表達,要學著去理解對方的狀態(tài),再有針對性地傳遞信息,這樣才能讓聊天產(chǎn)生價值。
如果你拜托別人幫忙的時候,別人總是岔開話題或者顧左右而言他,那么適可而止就好了。
當對方連續(xù)發(fā)出“嗯”“好的”“知道了”等等,基本上就是不想聊下去的信號。對方使用省略號、表情等沒有實質性內容的表達,尤其是回復速度很慢時,那么信息就更為明確了。這個時候應該及時結束溝通,以免打擾對方。
最后是關于微信群的禮儀。在需要拉人進群之前,應禮貌地問一下對方是否同意。在群里一起聊天的時候,可能有人會發(fā)紅包。領取之后最好說一聲“謝謝”。另外,搶紅包和發(fā)紅包應兼顧,這樣才不會讓人覺得失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