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國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醫院眼科 733000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是視網膜血管異常增殖性疾病,多發生于早產兒和極低體質量兒,以視網膜血管未血管化和新生血管形成為主要病理過程,若不及時進行治療,隨著病情的進展會出現牽拉性視網膜脫落甚至失明,是兒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1]。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是ROP病理過程中的主要細胞因子,其表達上調在ROP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激光治療是以往應用最廣泛的方式,雖可有效抑制VEGF的產生,但是手術會對周邊視網膜造成永久性破壞,導致周邊視野缺失。玻璃體腔內注射抗VEGF藥物具有操作簡單、并發癥較少的優點,逐漸成為臨床治療ROP的主要方式,常見的抗VEGF藥物有貝伐單抗、雷珠單抗及康柏西普,本文對比了康柏西普和雷珠單抗治療ROP的療效,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發生ROP的早產兒50例(100眼),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50眼)。對照組男12例,女13例;自然分娩10例,剖宮產15例;出生胎齡27~36周,平均出生胎齡(31.1±2.9)周;出生體質量879~2 369g,平均出生體質量(1 586.8±488.3)g;初治矯正胎齡30~38周,平均初治矯正胎齡(34.8±2.2)周;閾值前病變Ⅰ型23眼,閾值期病變18眼,急進性后極部ROP(AP-ROP)9眼。觀察組男16例,女9例;自然分娩12例,剖宮產13例;出生胎齡28~36周,平均出生胎齡(30.8±2.3)周;出生體質量863~2 303g,平均出生體質量(1 651.9±448.4)g;初治矯正胎齡29~38周,平均初治矯正胎齡(33.8±2.9)周;閾值前病變Ⅰ型23眼,閾值期病變19眼,AP-ROP 8眼。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指南:2014年》[2]中關于ROP的診斷標準;(2)符合抗VEGF藥物治療的適應證;(3)出生胎齡≤36周,出生體質量≤2 500g;(4)均為雙眼視網膜病變;(5)視網膜周邊無血管發育;(6)首次接受抗VEGF藥物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眼部特殊感染;(2)有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家族史;(3)合并心、肝、腎等功能異常的患兒。
1.3 方法
1.3.1 眼底檢查:檢查前30min采用復方托吡卡胺充分散瞳,患兒取仰臥位后固定頭部,0.4%鹽酸奧布卡因眼液表面麻醉后用小兒開瞼器開瞼,使用第三代廣域數字視網膜照相系統(Retcam Ⅲ)采集視網膜圖像。
1.3.2 治療方法:散瞳、表面麻醉及開瞼操作同眼底檢查,開瞼后使用5%聚維酮碘沖洗結膜囊,使用30G注射針頭于顳側角膜緣后1.0~1.5mm位置處垂直球壁進針,進入玻璃體,對照組患兒向玻璃體腔注射雷珠單抗0.025ml(含雷珠單抗0.25mg),向觀察組患兒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0.025ml(含康柏西普0.25mg),注射完成后采用無菌棉簽按壓30s,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后進行包扎,術后使用妥布霉素滴眼液點眼,4次/d,連續5d,術后7d進行眼底檢查。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病變嵴變消失或瘢痕化,附加病變減輕,視網膜血管逐漸發育至周邊鋸齒緣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有效率=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使用光學生物測量儀檢測兩組患兒的眼部發育情況。(3)采用非接觸式眼壓計測量治療前后患兒的眼壓,連續測量3次后取平均值。(4)治療后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患兒的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復發標準為治療后病變減輕或消失后,嵴樣病變再次加重或出現新生血管。(5)采集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靜脈血3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治療前后VEGF、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及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水平。

2.1 臨床療效 對照組患兒有效率為60.0%(15/25),低于觀察組的88.0%(22/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94,P<0.05)。
2.2 眼部發育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兒眼部發育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眼軸長度、玻璃體長度及晶狀體厚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眼部發育情況比較
2.3 眼壓 治療前,兩組患兒眼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眼壓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眼壓比較
2.4 復發率 治療后隨訪6個月,對照組患兒復發率為28.0%(7/25),高于觀察組的4.0%(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57,P<0.05)。
2.5 并發癥 觀察組患兒治療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5.711,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6 VEGF、IGF-1及TGF-β1水平 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清VEGF、IGF-1及TGF-β1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VEGF、TGF-β1水平低于對照組,IGF-1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VEGF、IGF-1及TGF-β1水平比較
VEGF是被發現促進血管生成最強的生長因子,可以促進血管內皮細胞遷移、誘導血管生成,相關研究結果顯示,ROP的發生與血清中VEGF密切相關[3]。早產兒出生孕周早,全身各個系統尤其是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善,且視網膜血管尚未發育完全,在視網膜周邊存在大量的無血管區域,早產兒出生后需要大量氧氣刺激,導致其視網膜組織的含氧量較高,高氧濃度環境抑制了VEGF的分泌,視網膜原血管發生生長停滯、收縮和閉塞,導致無血管區的視網膜出現缺血缺氧,重新誘導了VEGF翻譯增加并促進病理新生血管形成[4-5]。因此治療ROP的原則為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并降低已生成的血管的活性。
激光治療可破壞視網膜周邊的無血管區,降低需氧量,抑制VEGF的分泌從而達到治療ROP的目的,但是激光治療會損傷一定數目的正常視細胞,導致分界處的視網膜血管無法向周邊發育,對視網膜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影響視網膜功能發育,導致視野缺損、高度近視等并發癥[6]。抗VEGF藥物是一類抗VEGF的融合蛋白,臨床實踐證明其可明顯抑制視網膜新生血管的形成,相較于激光治療,抗VEGF藥物治療不僅可避免全麻,還可實現周邊視網膜完全血管化,廣泛應用于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糖尿病性黃斑水腫、ROP等疾病,療效確切。目前臨床上用于ROP治療的抗VEGF的藥物主要有單克隆抗體類藥物和融合蛋白類藥物,前者包括貝伐單抗和雷珠單抗,后者包括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雷珠單抗是較早應用于ROP治療的藥物,療效確切,但是作用時間短和靶點單一是雷珠單抗的缺點,且雷珠單抗的半衰期較短,一般需重復給藥,進口藥物昂貴的治療費用不能為多數患者及家屬接受;康柏西普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抗VEGF藥物,具有多靶點、親和力強、半衰期長等優點[7],程湧等[8]研究顯示康柏西普治療AP-ROP,有效率達90%,至術后24周未見復發,提示康柏西普治療AP-ROP有效。
本文對比了雷珠單抗和康柏西普治療ROP的臨床療效,結果發現觀察組患兒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原因為康柏西普與VEGF有更高的親和力和更好的藥代動力學特征[9]:(1)康柏西普的核心區域由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1(VEGFR-1)、VEGFR-2中的免疫球蛋白樣區域3、4和人免疫球單Fc片段融合而成,與VEGF的結合力更強;(2)康柏西普的半衰期為4.2d,雷珠單抗的藥物半衰期為2.88d,前者在玻璃體腔內的作用時間更長;(3)康柏西普結合靶點較雷珠單抗多,除VEGF-A外,還可與VEGF-B、VEGF-C及胎盤生長因子結合。眼軸長度、玻璃體長度和晶狀體厚度是評價眼部發育的重要指標,ROP患兒的三項指標均小于正常同齡嬰幼兒。本文結果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眼部發育情況優于對照組,提示康柏西普在改善ROP患兒眼部發育情況方面的效果優于雷珠單抗。
玻璃體內注射抗VEGF藥物治療ROP常見的不良反應為局部充血、結膜下出血和一過性眼壓升高。本文中兩組患兒治療后眼壓均較治療前高,但是觀察組患兒眼壓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對照組低,說明康柏西普可以修復患兒受損細胞,改善細胞功能,減少屈光受損,對患兒眼壓影響較小,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性較高。
ROP患兒視網膜病變的急性期,患兒體內IGF-1、TGF-β1會因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而發生變化,IGF-1水平與病變程度呈負相關,TGF-β1水平與病變程度呈正相關。本文結果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兒VEGF、TGF-β1水平低于對照組,IGF-1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康柏西普可有效阻斷VEGF、TGF-β1過表達,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提升IGF-1的水平,促進視網膜血管向周邊正常發育,提高治療效果[10]。
綜上所述,玻璃體腔內注射康柏西普治療ROP患兒,療效優于雷珠單抗,可有效改善患兒眼部發育情況,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