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妙 陳雪麗 黃玲萍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龍巖第一醫院 急診科 急診科ICU,福建省龍巖市 364000
重度創傷性失血性休克是一種危重癥,病情復雜多變,導致對患者病情無法有效判斷,難以快速采取有效治療方法恢復正常生命體征。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快速準確分診、針對性搶救,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以往單純依據臨床表現并不能準確判斷病情嚴重程度,而目前常規急診科分診過程中,護士通過檢測其血壓、呼吸頻率等生命體征評估病情,判斷病情嚴重程度[1]。隨著臨床對重度創傷性失血性休克深入研究,不斷積累分診經驗,提出采用量化評估方法判斷休克情況,便于實施針對性搶救,不僅節省急診科急救人力,還可提高急救效率,為患者爭取治療黃金期,控制病情發展[2-3]。休克指數是指收縮壓和脈率的比值,可反映其機體血流動力學,通過計算休克指數,可以粗略評估其失血量,判斷是否出現休克和休克程度,便于臨床實施相應的干預處理,盡早擴容治療,糾正休克狀態,還能評估急救效果,為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急救方案提供參考[4]。本院提出采用休克指數評估急救護理方案,以提高急診嚴重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搶救成功率,發現應用效果較理想,并作以下報告,以期為提高重度創傷失血性休克急救效果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在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下,回顧性分析我院急診科2020年10月—2022年11月接收的93例嚴重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臨床資料,按其先后入院時間分組,將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入院者納入參照組(45例),將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入院者納入研究組(48例)。納入標準:患者及家屬已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符合《2019創傷性休克急救復蘇創新技術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5]中嚴重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診斷標準;心率(HR)>100次/min;乳酸脫氫酶<109U/L;損傷嚴重程度評分(ISS)>16分。排除標準:合并瓣膜關閉不全、二尖瓣狹窄等心臟疾病;合并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系統疾病;持續腹內高壓或心律失常;具有用藥過敏史。參照組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32~58歲,平均年齡(46.25±6.85)歲;創傷原因:刀傷13例,交通傷15例,墜落傷17例。研究組中男24例,女24例;年齡36~55歲,平均年齡(46.87±6.81)歲;創傷原因:刀傷11例,交通傷18例,墜落傷19例。兩組男女占比、年齡、不同創傷原因占比等資料基本一致(P>0.05)。
1.2 方法 參照組實施常規急救護理:急診科接診后,護士記錄患者心率、血壓、呼吸頻率等各項生命體征,采用相關評分量表評估其病情程度,并快速建立靜脈通道,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消毒創口,止血,醫囑用藥治療,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護士向家屬告知患者病情,取得合作,控制其血壓和脈搏處于正常水平,并及時送至手術室手術治療或ICU搶救。研究組實施基于休克指數評估的急救護理:(1)休克指數評估:護士核對患者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家庭住址、聯系電話、家屬聯系電話、創傷狀況、休克發生時間等,準確記錄其脈搏、呼吸頻率、體溫等生命體征。采用休克指數計算公式(休克指數=脈搏/收縮壓)計算休克指數,以評估病情。輕度休克,失血量占全身血液的20%~30%,休克指數≥1;中度休克,失血量占全身血液的31%~50%,休克指數>1.5;重度休克,機體失血量>50%,休克指數>2。(2)基于休克指數評估的急救護理方案實施:①分診護理:由護士長(護理經驗5年以上)擔任休克急診分診職責,患者轉運至急診科后,采用休克指數評估休克程度,并用顏色標識其不同休克程度。紅色腕帶標識重度休克,黃色腕帶標識中度休克,藍色腕帶標識輕度休克。針對重度休克者,立即建立靜脈通道輸液、輸血,心電監護,機械通氣,處理創傷,止血治療。針對中度休克者,立即止血,靜脈補液擴容,輸注1~2L等滲平衡鹽溶液,檢查其血氧飽和度,必要時輸注同血型紅細胞。針對輕度休克者,保持呼吸道通暢,每隔5~10min評估生命體征,給予擴容、止血治療。②定位護理:選擇3名護士配合急診搶救,完成搶救配合工作,如主管護師、護士長、責任護士。由護士長負責監督和管理急救過程,發現和解決不良急救護理問題。主管護師配合醫生完成搶救,行氣管插管或切開氣管,清除口鼻腔分泌物,給予呼吸機吸氧,維持呼吸道通暢,實施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安裝心電監護裝置,心肺復蘇,電除顫,監測和記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責任護士負責建立靜脈通路,配置藥物、導尿和采集血液樣本,包扎創口,聯系影像科、檢驗科和藥房,同時密切配合醫師進行心電圖檢查,觀察心電管道是否脫落,記錄急救24h的出入量。③風險護理:病情穩定后,將患者轉運至手術室或ICU強化治療,轉運過程中,專科護士采用簡易呼吸機、便攜式監護儀持續監護患者病情,加強固定導管。針對導管較多者,給予固定標識分類,粘貼相應位置,標注置管深度,尤其是中心靜脈導管、氣管插管、胸腔閉式引流管等重要管道,若出現松動或脫落,可引起呼吸窘迫綜合征、重癥感染等并發癥發生。對此,轉運前,需重新檢查和固定重要管道,確保管道通暢。護士提前通知相應科室做好轉運和交接工作,并備好急救物品和藥物。轉運過程中,給予制動,經過下坡或上坡時,確保頭部處于最低位置,同時拉起轉運床保護欄,在轉運床的床尾或床頭位置掛上防墜床標識。
1.3 觀察指標 (1)急救效率:記錄和比較兩組分診時間(抵達醫院就診至急診科就診治療時間)、急診搶救時間(即刻搶救至生命體征穩定時間)、休克糾正時間(休克發生至癥狀緩解、臨床指標改善的時間)、蘇醒時間(格拉斯哥昏迷量表<8分恢復至評分13~15分的時間)、住院時間。(2)并發癥發生率:記錄和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呼吸窘迫綜合征、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多功能臟器衰竭、重癥感染等。(3)搶救成功率:統計和比較兩組搶救成功率,判斷標準:搶救后24h各項生命體征恢復正常或有所恢復,意識清晰或模糊。(4)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6]:采用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評分系統評估兩組護理前、護理后48h的病情改善情況,總分71分,患者評分越高,說明病情越嚴重。

2.1 兩組急救護理效果比較 研究組分診時間、急診搶救時間、休克糾正時間、蘇醒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救護理效果比較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參照組(χ2=5.583,P=0.018<0.05),見表2。
2.3 兩組搶救成功率比較 研究組搶救成功率為95.83%(46/48),較參照組的82.22%(37/45)更高(χ2=4.484,P=0.034<0.05)。
2.4 兩組護理前后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比較基本一致(P>0.05);護理后,兩組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顯著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比較
嚴重創傷性失血性休克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導致機體出現嚴重損傷,并造成失血過多而引起有效循環血量不足,使器官功能受損,全身微循環功能紊亂。患者會出現面色發白、意識模糊、心率增快等癥狀及體征,治療原則是消除引起休克的原因、恢復有效循環血量、糾正微循環障礙、保持呼吸通暢,早期、快速、足量擴容是搶救失血性休克成功的關鍵,但大部分患者病情復雜、發展快速,需要根據實際休克程度,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才能提高搶救成功率[7]。過度擴容治療,會增加循環容量負荷,進而損傷機體器官,故在擴容治療中,需要精細控制循環容量,實現治療個體化,避免器官再灌注損傷,而降低搶救成功率。這就需要實施高效、準確的急救護理,幫助患者盡早獲得針對性救治,以促進疾病預后改善,降低致殘、致死率。常規急救護理多根據生命體征指標和損傷嚴重程度評分量表評估患者的病情,但量表評估過程煩瑣、耗時較長,容易導致其錯失最佳治療時間,而發生病情惡化。因此,還需尋求更便捷、有效、準確的評估方法,為患者病情制定針對性急救護理措施,高效輔助搶救治療,降低其病死風險。
休克指數評估是臨床判定有無休克或休克嚴重程度的主要手段,指數越大,表示病情越嚴重,應盡早干預處理。相比于量表化評估方法,休克指數評估直接計算脈率和收縮壓,就能快速判斷休克情況,指導臨床盡快進行擴容治療。本研究與其他相關研究[8-9]均提出采用休克指數評估急救護理方案,以提高嚴重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搶救成功率,結果顯示,研究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參照組。由此表明基于休克指數評估下的急救護理可顯著提高搶救成功率。分析原因,盡早救治是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率的關鍵,醫護人員需盡可能縮短患者就診至救治時間,提高急救效率,使其盡早得到治療,糾正休克,而在本研究中,基于休克指數評估下的急救護理顯著縮短患者分診時間、急診搶救時間、休克糾正時間、蘇醒時間、住院時間,與常規急救護理相比急救效率更高。這是因為通過采用休克指數評估患者入院后的休克狀態,并采取分級護理措施,完善急診分診流程和制度。對重度休克者簡化所有急救環節,直接實施搶救,及時輸液、補液、輸血,提高血液灌注量,改善機體微循環,恢復機體器官和組織血供、氧供,使其病情得到快速控制和緩解;對輕、中度休克者,則合理控制急救時間,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避免大量輸血而造成凝血功能障礙。可縮短分診時間、休克糾正時間、急診搶救時間,提高急救效率,使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從而提高搶救成功率,縮短其蘇醒時間、住院時間[10]。
在本研究中,經休克指數評估下急救護理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急救護理患者(P<0.05)。與龍建華等人[11]研究結果相一致。這說明基于休克指數評估下的急救護理方案實施可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確保生命體征順利恢復正常,以提高搶救成功率。這是因為休克指數評估下的急救護理針對患者治療過程中輸液、轉運、墜床等風險,采取一系列前瞻性干預,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同時通過及時搶救患者,可以避免多功能臟器長時間失去血供、氧供而造成衰竭,而且根據不同休克嚴重程度,采取針對性治療方法,實現止血、擴容治療個體化,預防過度輸血治療而引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經休克指數評估下急救護理干預后,患者的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較護理前顯著較低,且降低幅度大于常規急救護理患者。與鄭洋等人[12]研究報道相一致,這表明基于休克指數評估下急救護理干預可顯著促進嚴重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病情改善。究其原因,在嚴重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急診護理中,采用休克指數評估,幫助醫護人員便捷、快速預測患者病情和死亡風險,明確治療等級,便于及時采取各級搶救措施,使急救護理系統、有序、高效地開展,確保搶救順利進行,有助于其病情快速緩解,從而改善機體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狀況。
綜上所述,基于休克指數評估下急救護理方案在嚴重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護理中應用效果顯著,可提高急救效率,預防并發癥發生,緩解病情,提高搶救成功率,促進預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