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嘉 江蘇大學附屬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江蘇省鎮江市 212002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又稱耳石性眩暈,是指患者頭部運動至某個或數個特定位置是發生短暫的陣發性眩暈及眼震,在臨床中十分常見。除明顯的眩暈癥狀外,還可能伴有惡心、嘔吐、排便感,或出現心悸、暴汗等植物神經癥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肢體平衡障礙,表現出行走搖擺、傾斜或摔倒等狀況,少數患者甚至出現終身受累的情況[1]。該疾病好發于中老年女性群體,少見于40歲以下的青年或兒童。目前針對BPPV的主要治療方法仍以手法復位為主,經臨床結果證實具有較好的遠期療效。但諸多報道證實,BPPV患者在治療后仍有較高的復發率,且存在時間不一頭暈、眩暈、步態不穩等不適癥狀,導致遷延不愈。因此對于此類患者還需給予前庭康復訓練進行治療。同時經過相關統計發現,BPPV患者有明顯的焦慮和抑郁情緒,這可能與BPPV所表現出的眩暈癥狀與卒中等致殘或致死率高的疾病癥狀類似相關,因此容易被缺少BPPV相關疾病知識的患者所猜忌,如未給予相應干預,將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顱磁刺激是治療心理、神經系統疾病的常用方法,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減少不良心理對整體治療產生的影響。目前臨床關于前庭康復訓練以及經顱磁刺激對BPPV患者已有較多研究,但兩者聯合應用的臨床效果卻鮮有報道。本文對前庭康復訓練聯合經顱磁刺激對BPPV患者的實際療效展開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20年2月—2022年1月收治的150例BPPV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拋硬幣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75例。其中對照組男女比例為51∶24;年齡29~79歲,平均年齡(62.45±11.35)歲;病程1~50d,平均病程(7.65±6.88)d;累及左側37例,右側38例;水平半規管25例,后半規管50例。研究組男女比例為48∶27;年齡32~80歲,平均年齡(61.86±11.28)歲;病程1~46d,平均病程(7.51±6.46)d;累及左側35例,累及右側40例;水平半規管28例,后半規管4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患者及家屬知情并于知情通知書簽字。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BPPV相關診斷標準(頭位改變引發的短暫性眩暈癥狀,時間1~60s,發作次數>2次)并確診者;(2)HAMA評分超過7分鑒定為焦慮傾向者;(3)接受耳石復位治療者。排除標準:(1)伴顱腦疾病或頸椎病者;(2)由其他因素導致眩暈者;(3)患有耳部疾病導致的眩暈癥者;(4)患有其他嚴重臟器疾病或腫瘤疾病者;(5)認知功能不全或存在精神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接受常規治療后給予前庭康復訓練干預。(1)Brabdt-daroff法:指導患者直立坐于床邊,雙腿自然下垂,隨意放置雙臂位置;指導患者迅速向右側側臥于床上,并使面部向對側前上方偏轉45°,雙腿自然下垂于床邊,直至暈眩癥狀消失30s后坐起,如患者未出現暈眩癥狀則靜止1min后坐起,而后以同樣方法使得身體轉向左側,兩側動作每日交替進行2~3次,根據患者的癥狀以及耐受性決定重復次數,最少不低于10次/d,持續10d。(2)Semont法:指導患者坐于沙發或軟床上,將頭部向右側轉45°,后快速向左躺倒,并使頭與床接觸30s,而后以相同方法倒向右側,持續30s,3次/d,如練習后無暈眩即可停止該項練習。(3)Epley法:指導患者直立坐于床邊,頭向右側偏轉45°,并事先在患者身后放置枕頭使其在躺下時墊于肩部。患者患耳向下快速躺下持續30s,而后維持現有姿態不抬頭將頭偏轉90°并維持30s,恢復正體位將頭及身體同時偏轉90°并維持30s,而后緩慢坐起,3次/d。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經顱磁刺激治療。儀器選用NK-IB02經顱磁刺激儀,指導患者戴上治療帽,使其中的數個磁體環狀結構分別覆蓋前額、雙側顳葉以及小腦所在頭皮投影區,設置電磁強度5~15mT,頻率10Hz,40min/(次·d),進行脈沖波治療4周,觀察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 (1)使用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不良情緒狀況,該量表的評分為0~4分,共存在14條子項目,>7分即表示患者存在焦慮傾向,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焦慮程度越嚴重。(2)應用DHI(眩暈障礙量表)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眩暈程度狀況,共計100分,其中0~30分表示輕微障礙,31~60分表示中等障礙,61~100分表示嚴重障礙,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眩暈程度越嚴重,有跌倒高風險。(3)使用BBS(Berg平衡量表)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平衡狀態,該量表共存在14條子項目,每條子項目對應一個測試動作,并賦予0~4級評分,共計5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好。(4)統計兩組治療效果和護理服務滿意度。療效評定:將患者眩暈癥狀完全消失且通過Dix-Hallpike試驗結果呈陰性定義為顯效;將患者治療后頭部轉動后仍有輕微眩暈且Dix-Hallpike試驗結果顯示眼震時間較干預前明顯縮短定義為有效;未滿足上述條件者定義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的評價共存在3個指標,即“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所得數據,計數數據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數據以均值±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0.05時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良情緒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HAMA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HAMA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HAMA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眩暈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DHI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DHI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DHI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00%(χ2=4.740,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4 兩組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7.33%,較對照組的86.67%有明顯提升(χ2=4.438,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n(%)]
2.5 兩組平衡狀態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BBS評分為(26.16±4.66)分,與對照組的(25.42±4.58)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BBS評分為(31.62±4.67)分,明顯低于研究組的(39.55±4.28)分(P<0.05)。
BPPV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外周前庭眩暈疾病,頭部位置改變所引起的短暫性眩暈是該疾病的主要表現,絕大多數患者還伴有特征性眼震,以及如惡心、嘔吐等神經癥狀。相關統計表明,BPPV在健康人群中的發病為1.6%,終生患病率為2.4%,年發病率為0.6%,在所有前庭性眩暈病患中占20%~30%,好發于50~60歲的中年群體,女性高于男性[2]。BPPV的基本病理主要是內耳囊腫的耳石(碳酸鈣晶體)脫落進入半規管導致,而在患者頭位發生改變時掉落至半規管內的耳石位置也隨之改變,進而推動淋巴液在半規管內流動,致使患者產生眩暈癥狀。目前關于該疾病的誘發機制尚未明確定論,多認為性別、顱創傷、高膽固醇、缺乏維生素D以及偏頭痛可能是促使耳石脫落的重要影響因素,而患有骨質疏松癥以及血清維生素D下降的患者被認為具有更高的復發率[3]。BPPV所引起的眩暈與頭位改變有關,而頭位改變至癥狀出現通常在1min以內,如反復刺激患者頭部體位,可使患者對眩暈的敏感度降低,出現“疲勞”現象進而減輕癥狀。因此,臨床可通過輔助患者進行相關訓練以緩解患者的癥狀。臨床根據耳石部位將該疾病細分為前半規管、后半規管、水平半規管BPPV。如耳石脫落與后半規管,其刺激體位主要為起、臥床以及上下方位的低頭、抬頭等。而當耳石在水平半規管時,主要刺激體位為頭位水平轉動以及側臥等。當耳石脫落如今上半規管時,受影響較小,主要受起、臥床體位影響,通常能夠自我復位,呈自愈性。目前臨床治療BPPV主要采用手法復位,根據耳石部位的不同存在多種手法。但經統計發現,雖然部分BPPV具有自愈性,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手法治療和靜養后耳石會被慢慢吸收,癥狀減輕甚至消失,但仍有少數患者在治療后仍舊出現復位后遺留頭暈、頭昏或不適感,究其原因在于耳石雖然已被復位至橢圓囊并被吸收,但傷及患者原有的平衡功能,中樞代償調整尚需要一段時間[4]。同時有研究發現,BPPV患者的焦慮水平明顯高于普通健康人群,王晨欣[5]表示BPPV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更容易使得患者的主觀殘疾程度增加,以及不必要的醫療投入,不利于患者的康復。同時過度的情緒應激還可能造成前庭功能障礙,引發患者遺留頭暈。經顱磁刺激是目前臨床治療焦慮、抑郁、卒中后認知障礙以及精神分裂等神經性疾病的常用療法,兼具簡便、快捷、無痛、耐受性強等多項優勢,在臨床各科中均有廣泛應用。在本文中,對研究組的75例患者在前庭康復訓練干預基礎上進行了經顱磁刺激,結果表明患者的焦慮評分以及眩暈程度有了顯著改善。究其原因在于,前庭康復訓練發展較早,在20世紀中也便以群體性平衡運動的方式在臨床中得到應用。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一代前庭康復訓練技術更具針對性,通過指導患者進行小幅度的前庭刺激手段如側臥,一方面通過不斷鍛煉來增強前庭中樞減退的功能并產生適應,另一方面也能調動大腦的調節機制,代償部分前庭功能的缺失或調節大腦各功能區域使其重新協調,恢復患者機體平衡,減輕患者眩暈癥狀。而顱磁刺激是目前臨床治療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和精神疾病的常用治療方案,通過對腦部特定部位進行刺激,能改變多巴胺能神經傳遞,進而改變大腦皮質的興奮狀態,對皮質功能的重建以及改善腦細胞代謝狀態有顯著效果,使得受損的腦細胞得以恢復。在本文中,聯合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焦慮評分較干預前明顯下降,且低于進行單一方案治療的對照組,同時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及護理服務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前庭康復訓練聯合經顱磁刺激不僅能夠改善BPPV患者的焦慮情緒,同時亦能使得患者術后眩暈癥狀得到緩解,取得更高的護理服務滿意度,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6]。同時本研究比較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平衡狀態評分,結果發現研究組患者BBS評分較干預前有了顯著提升,且高于對照組,提示對患者應用前庭訓練治療聯合顱磁刺激,能顯著提高患者前庭的可替代性和適應性,進而恢復其平衡功能。
綜上所述,BPPV患者應用前庭康復訓練及顱磁刺激進行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眩暈程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眩暈癥狀,恢復其平衡功能,相較于單一治療方案更具優勢,對減輕患者不良情緒影響,加速患者康復以及提高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值得臨床優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