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淑濱 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婦科一區 300100
子宮肌瘤好發于30~50歲女性的良性腫瘤,其致病機理尚不明確,多數患者臨床表現不典型,可出現下腹墜脹、貧血、疼痛、流產等不良并發癥,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全子宮切除術是子宮肌瘤在保守治療無法改善或存在惡化等不良情況下的主要治療手段,具有創傷小、效果佳等特點,可有效改善疾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2],但部分患者因自身和家庭對疾病認知缺乏,難以發揮個人、家庭及社會多方對疾病康復的積極影響,易出現術后心理、生理、社會等方面創傷,會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影響術后康復效果。奧瑞姆理論(Orem)[3]是以患者自我照顧需求為中心,設計完全依賴、中度依賴和輕度依賴3個系統對患者進行干預,以期提高患者護理效果。本研究結合Orem理論,構建新的子宮肌瘤全子宮切除術患者院外隨訪跟蹤護理模式,通過個案管理、精神狀態調節、運動指導、家庭結構式轉變等方面,進一步改善該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為臨床院外隨訪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子宮肌瘤全子宮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60)和觀察組(n=60)。對照組年齡(45.73±7.18)歲;病程(4.26±1.11)年;腫瘤直徑(4.15±0.78)cm;肌瘤個數:單個33例,多個27例;肌瘤類型:肌壁間24例,漿膜下19例,黏膜下17例。觀察組年齡(45.77±7.12)歲;病程(4.19±1.17)年;腫瘤直徑(4.12±0.83)cm;肌瘤個數:單個35例,多個25例;肌瘤類型:肌壁間23例,漿膜下21例,黏膜下16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子宮肌瘤病理學診斷標準,無手術禁忌證;②在我院實施全子宮切除術;③首次實施子宮肌瘤切除治療;④依從性良好者。(2)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惡性腫瘤;②伴有精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無法理解本研究需要患者本人測試的相關評價量表;③伴有凝血功能異常、免疫缺陷疾病、肝腎功能損害等;④轉院、失訪者。
1.3 干預方法 兩組均實施基礎護理。對照組術后出院實施常規院外跟蹤隨訪方式,如電話、家訪、門診隨診等,做好健康教育,隨訪頻次為1次/周,不適者增加隨訪次數。觀察組實施基于Orem理論的院外跟蹤護理模式,具體如下:(1)構建管理小組:建立以科室護士長為組長的院外跟蹤護理小組,成員包括康復、心理、宣教、婦科、內科、外科等主管護師以上職稱人員,每周排班安排專人發送有關子宮肌瘤及其術后推文,頻次達到2次/周。(2)做好患者個案管理:所有患者在出院前均詳細登記住址、聯系方式,并進入健康宣教微信群,發放主治醫師和護理人員相關聯系方式,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可以在微信群內咨詢患者出院后相關疾病康復、飲食指導、心理疏導等,也可致電對應護理人員咨詢,同時詳細了解患者具體情況,如人際關系、社會網絡、日常與子宮肌瘤有關的健康危險因素、精神狀態評價、家庭成員等情況,制定個性化的院外跟蹤護理方案,并對患者家屬強化健康宣教,告知家屬患者實際需要,囑家屬及時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盡力滿足符合實際的要求,提高院外護理質量。(3)院外跟蹤護理:管理小組每周安排專人電話/門診隨訪患者開展院外護理情況,詳細了解患者病情變化、飲食、心理、不良生活習慣糾正等情況,了解家屬對患者術后康復的監督指導,如患者病情向不良方向發展,增加隨訪次數,不適時門診隨診。同時,告知家屬強化對患者的關心關愛,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時增加鯽魚湯、母雞湯、中醫理療等促進康復措施,并監督患者每日進行慢走、八段錦等康復運動,以促進患者心肺功能恢復和增強免疫力,康復訓練頻率為2次/d,30min/次。另外,管理小組每月舉辦1次病友交流會,組織病友分享術后康復過程及家屬參與的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患者及家屬的主觀能動性。
1.4 觀察指標 (1)焦慮、抑郁: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和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價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況,HAMA有14個條目,評分0~56分;HAMD有24個條目,評分0~96分。得分越高越焦慮、抑郁。(2)自尊水平:采用狀態自尊量(SS-ES)表評價患者自尊狀態,包括行為、社會、外表3個維度,總分分別為0~28分、0~28分、0~24分,得分越高自尊狀態越好。(3)生活質量:采用簡明健康狀況問卷(SF-36)對比兩組干預前后活力、生理職能、情感職能、軀體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總體健康等生活質量評分變化情況,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4)滿意度:兩組在術后隨訪3個月后進行滿意度測評,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60×100%。

2.1 兩組干預前后焦慮和抑郁情況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HAMA、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焦慮和抑郁情況對比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自尊水平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自尊水平各項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自尊水平對比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對比分)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χ2=4.183,P=0.041<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后護理滿意度對比[n(%)]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手術是其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有效緩解臨床病情,減少惡化的可能,但手術應激反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心理、社會等各方面的不良情況,影響術后康復效果,降低術后治療依從性。目前,術后護理多局限于院內護理方面,出院后僅依靠簡單隨訪已不能滿足康復需求,院外護理顯得尤為重要。楊彩鳳等[4]研究116例膽道手術后帶T管出院患者,發現患者對院外飲食、日常活動等10項院外護理需要占比達75.86%~98.28%,院外護理需求較高,且實施院外護理后相關術后護理知識評分達到(50.81±6.42)分。王利芳等[5]研究表明,院外延伸護理能夠減少老年糖尿病患者再次入院率,不良事件發生率下降(7.84%VS 35.29%)。因此,對患者實施院外護理對術后康復具有積極意義。
本研究在Orem理論基礎上構建了以個案管理、個性化院外隨訪及心理疏導、社會交際、家屬全程陪同及監督的院外跟蹤護理模式。本文結果發現,干預后觀察組HAMA、HAMD評分均較對照組明顯下降,提示基于Orem理論院外跟蹤護理模式可改善子宮肌瘤患者術后焦慮和抑郁狀態,可能是因為本研究對患者進行了個案管理,較對照組在院內更詳細了解患者具體情況,根據Orem理論中3個護理補償系統[6],個性化制定了院外隨訪方案,提升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了術后疾病康復,進而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本研究進一步分析發現,干預后觀察組行為、社會、外表自尊狀態均優于對照組,提示基于Orem理論院外跟蹤護理模式能改善子宮肌瘤患者術后自尊狀態,可能是因為觀察組的家屬在管理小組的宣教下,全程參與護理,及時滿足患者心理、生理及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疾病帶來的煩惱、困苦,減少了疾病傷痛及手術引起患者與普通人不同的病恥感,最終使其較快恢復自尊狀態[7]。
本研究發現,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和護理總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提示基于Orem理論院外跟蹤護理模式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升護理滿意度,可能是因為該院外護理模式強化了醫護人員、家屬、患者三方溝通協調,醫護人員做好健康宣教、疑問解答,家屬發揮關心關愛和日常監督職能,相互促進患者提升主觀能動性,進而促進了疾病術后康復,提升了生活質量和滿意度,對照組由于缺少了健康宣教強化和家屬監督指導,未能很好發揮三方協調作用,造成患者術后康復期間遵醫囑的質量下降,康復效果較觀察組差。
綜上所述,基于Orem理論院外跟蹤護理模式能改善子宮肌瘤患者術后焦慮、抑郁狀態,提升自尊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