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迪迪,晁文倩,于洋宗,胡弘毅,史靈芝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江蘇徐州221000)
據調查,全球腎衰竭的患病率為9.4%~12.1%,隨著近年來糖尿病、高血壓等發病率增加,腎衰竭的發病率也明顯增加[1]。現階段,血液透析是腎衰竭患者腎臟替代治療方式之一,通過彌散、超濾、吸附和對流原理進行物質交換,以清除機體內的代謝廢物、維持酸堿平衡和電解質,達到凈化血液的目的。雖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但長期治療可引發多種并發癥的發生,延緩治療進展,從而嚴重增加其心理陰影。加之常規健康教育僅為單一填鴨式指導輸注,患者與護理人員認知體系均存在差異,難以全面內化宣教知識點,從而導致其自我管理能力嚴重下降,延緩病程恢復[2-4]。而激發患者內在行為驅動力,可提升其遵醫行為。內在行為驅動力激發即為以需求為主旨,在此基礎上引發的緊張狀態或喚醒內部情況,可通過實施有機活動達到彌補需求的內部動能性。護理人員通過換位思考等方式逐漸激發患者學習積極性,促使患者自覺掌握準確的自護能力,在不間斷的正向支持中,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由鄒惠琴等[5]研究可知,通過對腎衰竭患者實施內在行為驅動力激發的護理方案,可改善其腎功能指標。本研究主要探討內在行為驅動力激發干預方案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3月1日~2022年11月30日收治的9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慢性腎衰竭診療指南》[6]中慢性腎衰竭的診斷標準;②透析時間≥2個月者;③通過影像學檢測,進行上肢動靜脈內瘺透析治療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臟器功能異常者,如心功能異常;②合并認知功能障礙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進行隨機編號(1~90)后混合,根據抽樣的起點和規定的抽樣順序依次從隨機號碼表上抽取樣本單位號碼進行錄取,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40~72(57.89±4.77)歲;透析時間7~22(18.74±3.31)個月;受教育程度:高中23例,大專15例,本科及以上7例。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41~71(57.99±4.98)歲;透析時間7~22(19.74±3.31)個月;受教育程度:高中21例,大專15例,本科及以上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體征檢測: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意識及動脈搏動情況,于每次透析結束后給予心電監護。注意觀察治療期間患者恢復情況。②健康教育:每次透析前1 h,護理人員采用血液透析相關書籍為患者及家屬普及相關知識,同時還可借助短視頻(即為將血液透析治療方案等相關視頻收集整理)幫助患者明確了解透析后并發癥及疼痛情況,以提升其護理配合度。健康教育結束后,護理人員隨機抽查健康教育知識點對患者進行考核,查看患者掌握情況,針對掌握不佳者,再次采取簡潔易懂的語言進行強化指導。頻率為每次30 min。③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通過延長每次與患者交談時間(25 min左右),采取問答式對話明確患者的治療需求及心理變化(如“您需希望的治療方法有哪些?”或“您對預后康復護理有哪些意見”等),針對性給予患者心理疏導,以緩解其情緒(鼓勵患者可將自身情緒及需求進行宣泄)。④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強調健康飲食的重要性,監督其按照要求進食,定時定量的進食。飲食原則為低鹽、低脂的優質蛋白,同時需控制食物中的鉀和磷。
1.2.2 觀察組 實施內在行為驅動力激發干預方案,具體措施如下。①組建小組:由10名血液凈化中心護理人員及2名主管護師組建小組,所有人員均具備5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其中主管護師擔組長和副組長職位,負責方案擬定、修改及最終決定權。由科室主任對組內成員開展健康培訓,采用相關書籍講解血液凈化和內在行為驅動力激發干預等相關知識,于下次培訓開始前進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進行后續照護工作(其中滿分100分,≥90分合格),頻率為每次40 min,每2 d 1次。②激發學習主動性:當患者首次入院后,護理人員與患者開展為期10 min的健康訪談,通過問答式交談明確患者當前階段所存在的行為問題(如因患者普遍年齡較大,其對疾病的認知與治療的配合度較低,致使治療效率較差),從而結合患者當前情況結合本院治療進展制訂針對性干預,即為護理人員分別將患者及家屬組成干預對子,發放筆和記事本。首先,引導患者及家屬采用文字的形式將本次治療中的需求、想掌握和了解的知識點記錄至記事本中。并抽取3 min的時間幫助患者明確最終想掌握的認知描寫出。隨后護理人員整理、分析患者及其家屬的共性知識點進行報備,記錄在檔案內,將其作為干預關鍵點以實施后續研究闡述。為最大限度提高患者認知功能和求知欲望,護理人員將所講述的血液透析相關知識點采取手機進行錄制(如實施頻率、形式等),約為15 min。視頻錄制結束后,護理人員重新播放視頻,根據錄制內容再次實施教育講解,以幫助患者及其家屬重點記憶。最后,護理人員指導雙方以文字的形式將自身所掌握的健康知識點記錄在記事本中。于每天睡前15 min,患者及家屬采用回顧式分析相關知識點,針對記憶模糊或遺漏處的內容,可查詢記錄視頻進行回憶,重點講解謹遵醫囑和積極配合治療的意義(縮短治療周期),頻率為每次30 min。③正向情感護理:于患者第2次入院后開始,護理人員準備好若干張紙質卡片、黑筆和垃圾桶。于安靜、舒適的房間內與患者開展為期20 min的健康交談,即為護理人員以患者的情感精神為話題,內容為:“請將我視為您最好的朋友,您將現階段的消極心態或情緒書寫在卡片上,并緩慢地采取簡潔的語言描述,隨后將卡片扔進垃圾桶內”“現在起,我則是心理輔導朋友,將從情緒宣泄中分析您現階段的心態變化,從中查詢影響因素,以開展針對性心理輔導。請您對您目前生活狀態及治療生活進行全面思考,并將消極情緒狀態記錄在白色卡片上”。護理人員則閱讀卡片上內容,將重心放置于情緒問題。護理人員可巧妙闡述心理狀況對疾病進程的影響,從而指引患者以積極的健康信念面對治療。引導患者進行自我調節(如轉移注意力,當患者自身存在焦慮、憂郁等負性情緒,可聆聽20 min的輕音樂,或進行戶外散步、打太極等活動,頻率為30 min),確保其始終保持積極心態,并邀請治療成功者講述自身治療經歷及經驗,以改正其認知偏差,從而激發患者內在的行為轉變意愿,使其從內在動機層面逐漸剖析,給予情感反饋[7]。
1.3 評價指標 ①并發癥發生情況:由護理人員詳細記錄并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貧血(表現為乏力、易疲勞及頭暈等癥狀)、皮膚瘙癢(透析部位局部瘙癢,瘙癢處無原發的皮膚病損,抓撓過后皮膚可出現抓痕、血痂,進而誘發皮膚感染)及低血壓[即為患者血壓低于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②知識掌握程度:由本院護理人員參考自擬血液透析健康知識掌握問卷表,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向兩組患者發放,詳細記錄并對比收回結果。內容包含血液透析、腎衰竭及預后康復護理3個方面,共計21題,每題3分,滿分63分,分數越高表明知識掌握程度越強。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894,再測信度為0.871,信效度較好。③自我管理能力:于入院時、干預后由護理人員采用疾病自我管理評分量表(CDSMS)對兩組進行評估,包括運動鍛煉、與醫護人員的溝通及認知性癥狀管理實踐3個測評維度,各包含10個條目,每個條目以Likert 5評分法計分,總分為50分,總分越高表明其自我管理能力越強。量表的Cronbach′s α與半信度均為0.876,重測效度為0.844,信效度較好[8]。④心理狀態:于入院時、干預后護理人員采用心理狀態評估量表(POMS)對兩組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含4個分量表(緊張、壓抑、憤怒及慌亂)。每個分量表分別包括若干個形容詞(如不愉快、不稱心、恐慌及無精打采)共10個形容詞。每項評價分量表均采用5級答題,即為0~4分,分數越低表明患者心理狀態越差。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876,分半系數為0.875,信效度較好[9]。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知識掌握程度比較(分,
2.3 兩組入院時、干預后POM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入院時、干預后POM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入院時、干預后CDSMS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入院時、干預后CDSMS評分比較(分,
由本研究可知,觀察組POM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付華等[9]研究一致。分析原因:內在行為驅動力激發干預方案以激發患者內在行為驅動力為主旨,為患者預后病情恢復提供基礎的保障與前提。經研究顯示,內在行為驅動力與認知架構、貯備等存在直接的關系,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入院首日,護理人員通過激發患者學習主動性,鼓勵患者詳細描述自身問題,可更加深入明確其當前心理狀態及治療需求,并將其詳細記錄至記事本中,便于后續研究。通過正向情感支持,采取情感傳遞、情緒宣泄及復述等方式,積極引導患者描述自身現階段所存在心理問題,調節其興趣點,逐漸提升內在驅動力,以強化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認知度[10-12]。同時,護理人員強化與患者間溝通,結合其心理矛盾實施相應的心理開導,并講述本院治療成功案例,可增強患者參與性,并在參與過程中收獲更多正能量,從而緩解心理狀態,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知識掌握度、CDSM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P<0.01),與夏丹等[13]研究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內在行為驅動力激發干預方案更加注重健康教育的多樣性、全面性及互動性,以多元化健康教育體系作為干預點,通過線下互動的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幫助患者主動掌握準確的自護行為與意識,逐漸梳理認知能力,以達到消除錯誤,開展正確自護能力和提升知識掌握度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面對面傳遞信息,使復雜抽象的健康教育內容更為直接,促使護理人員更為明確掌握患者病程進展,幫助其樹立正確治療觀念[14-15]。在不間斷的記事本記錄中,激發患者內在行為驅動力,調整其主觀動能性,可使患者主動參與至預后恢復及病情管理中,提升其認知能力及疾病管理能力,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16-17]。
綜上所述,內在行為驅動力激發干預方案有利于幫助血液透析患者補充疾病相關知識,糾正其錯誤的治療觀念,增強患者治療信心,養好良好的治療意識與習慣,提高其知識掌握度、自我管理能力。同時,還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減輕患者痛苦、家庭負擔及再次入院風險,值得臨床廣泛推廣。但因本次研究觀察對象數量受限,代表性較小,缺乏科學的依據,往后續臨床研究者可針對該項不足進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