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艷春,曾清香,鐘夢雯
(會昌縣人民醫院 江西會昌342600)
產褥期是指產婦胎盤娩出至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復至未孕狀態所需的時間段,一般為6周左右,是產婦恢復身體、心理及生理調節重要時期;此時產婦也需適應并開始承擔目前角色的重要時期[1]。受中國傳統“坐月子”思想影響,產褥期婦女于飲食、個人衛生、產后康復活動等均存在一定誤區,因此,了解初產婦產褥期的知識、行為現狀對其不健康行為改變,采取多樣化護理干預很有必要[2]。產褥期產婦的知信行(知識、信念、行為)與其生活質量、新生兒生長發育、家庭生活等密切相關[3]。“知”為對相關健康內容的知曉情況,“信”為對知識保持的信念狀態,“行”為能否根據相關要求改變自己日常生活行為。知信行理論是健康教育行為改變的重要理論模式,該理論模式認為衛生保健知識及信息為建立積極、正確等信念與態度,從而改變健康相關行為的基礎[4]。本研究通過調查陰道分娩初產婦產褥期知信行現狀,分析相關因素,探討護理對策,以期為陰道分娩初產婦產褥期提供生活誤區,并及時進行干預,提供其生活質量及產后康復。現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選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82例陰道分娩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為陰道分娩初產婦;②為分娩3 d后者;③知情同意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伴有產前、產后并發癥者;②新生兒出生后存在疾病;③產婦伴有認知障礙或存在精神病史;④多胎妊娠產婦。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調查方法 由同一門診護士向陰道分娩初產婦說明調查目的及方法,征得同意后向產婦發放問卷后并指導填寫,當場收回后所有調查問卷。問卷于當時填寫,當場收回,所有調查問卷均為單獨、匿名填寫。
1.3 調查工具 以知信行模式為理論框架(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模式),參考相關文獻[5]設計陰道分娩初產婦產褥期知信行調查問卷。該問卷共包含產婦一般資料、產褥期知識、產褥期信念、產褥期行為。其中一般資料主要包含人口學、社會學、產科等相關資料;產褥期知識包含產后一般知識、嬰幼兒護理知識、母乳喂養知識等,共22個條目,每個條目回答正確1項得1分,回答錯誤或不清楚為0分,依據產婦回答進行打分,最低分為0分,滿分為22分,評分與產褥期知識掌握水平呈正相關;產褥期信念包含產后康復理念、嬰幼兒護理與母乳喂養、社會角色轉變,共17個條目,每個條目按完全不同意、不同意、無意見、同意、完全同意計1~5分,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最低分為17分,滿分為85分,評分與產褥期健康信念積極度呈正相關;產褥期行為包含遵醫自我護理、嬰幼兒護理和母乳喂養、社會角色轉變等,共14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照完全做不到、偶爾做不到、基本做得到、完全做到計1~4分,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最低分14分,滿分為56分,評分與產婦健康行為良好程度呈正相關。問卷由本院專家針對個條目適用性、明確性及涵蓋面進行審閱、修改及評閱。對產婦進行預調查,問卷的產褥期知識、產褥期信念、產褥期行為Cronbach′s α分別為0.825、0.901、0.871。

2.1 調查對象基線資料 本研究共發放82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82份,有效回收率為100%。研究對象年齡:25~35歲39例,36~45歲43例,平均(35.12±3.46)歲;主要照顧者:婆母28名,母親29名,配偶25名;知識來源:電視網絡書籍32例,長輩講述28例,醫護人員19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及中專27例,本科及以上47例;人均月收入:<3000元28例,3000~5000元35例,>5000元19例。
2.2 82例初產婦產褥期知識評分情況 見表1。

表1 82例初產婦產褥期知識評分情況
2.3 82例初產婦產褥期信念評分情況 見表2。

表2 82例初產婦產褥期信念評分情況
2.4 82例初產婦產褥期行為評分情況 見表3。
2.5 82例初產婦產褥期知信行評分單因素分析 見表4。

表4 82例初產婦產褥期知信行評分單因素分析(分,
2.6 82例初產婦知信行水平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產褥期知識評分(原始值代入)、產褥期信念評分(原始值代入)、產褥期行為評分水平(原始值代入)為因變量,自變量賦值為年齡(25~35歲=0、36~45歲=1)、主要照顧者(婆母=0、母親=1、配偶=3)、知識來源(電視網絡書籍=0、長輩講述=1、醫護人員=3)、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0、高中及中專=1、本科及以上=3)、人均月收入(<3000元=0、3000~5000元=1、>5000元=3),具體見表5。
產褥期多指胎盤分娩出直至產后機體開始恢復正常的時間段,這段時間通常為6周左右。臨床相關研究表明,產褥期產婦受少食水果、蔬菜,進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多飲湯及各種補品等傳統思想及觀念影響,使其出現口渴、便秘等癥狀,甚至可引發脂肪肝、高血壓等妊娠期相關疾病,對產后恢復狀態影響較為嚴重[6]。因此,為糾正產婦對產褥期相關知識認知偏差、產褥期信念及相關行為表現,及時探討相關因素并予以產婦護理措施很有必要[7]。
知識為行為轉變的必要非充分條件,有正確的知識可存在正確及堅定的信念,最終促使其存在健康行為,是信念與行為的基礎。隨著幾年來教育水平及教育理念的提升,產婦的受教育程度有所提升,但相關調查均表明,其對產褥期知識水平不高[8]。本研究顯示,初產婦產褥期知識評分為(13.36±2.02)分,得分率為60.72%,其中產后一般知識評分情況最佳得分率為70.6%,母乳喂養知識評分情況最差得分率為48.83%,與席衛娟[9]研究調查結果相似。這可能是因為產前對產婦給予健康教育多為孕期相關知識,對母乳喂養及嬰幼兒護理相關知識不夠重視,產婦產前多關注當前的孕期知識,認為孕期知識對分娩一個健康且聰明的新生兒比較重要,而母乳喂養、新生兒護理等知識再分娩后再進行學習也可以。既往人們觀點多認為,只要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母乳喂養,促使其形成良好進食習慣即可,因此,對按需喂養相關知識不明確。信念產婦產后恢復動力,在掌握相關健康知識基礎,在建立健康信念態度最終可形成良好的健康行為。本研究結果表明,初產婦產褥期信念評分為(54.09±2.97)分,得分率為63.64%,其中社會角色轉變評分情況最好得分率為74.50%,嬰幼兒護理與母乳喂養評分情況最差得分率為54.85%,與曾兆蘭等[10]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部分產婦可能認為自身奶水不夠,部分產婦擔心母乳喂養后身材發生改變,對母乳喂養的信念不足。行為是目標,只有行動后才會產生結果,相關研究表明較多產婦明白產后適當運動存在益處,但多無法按照醫囑進行相關鍛煉。本研究結果顯示,初產婦產褥期行為評分為(32.79±2.23)分,得分率為58.55%,其中社會角色轉變評分情況得分率為65.00%;嬰幼兒護理與母乳喂養評分情況得分率為55.70%。另本研究結果還顯示,不同受教育程度及不同人均月收入的初產婦產褥期知識、產褥期信念、產褥期行為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進一步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產褥期知識評分影響因素為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月收入;產褥期信念評分影響因素為人均月收入;產褥期行為評分影響因素為受教育程度。究其原因:受教育程度不同產婦對知識接受能力不同,同時受教育程度較高產婦知識來源較為豐富。因此,對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人均月收入的產婦給予不同的健康教育,對產婦存在不同的問題給予個性化指導,使護理措施更有目的性與針對性;定期舉行相關知識講座,幫助產婦糾正錯誤,改善其不良生活模式;實時進行隨訪,并提供相關知識咨詢電話[11]。
綜上所述,陰道分娩初產婦產褥期知信行水平受產婦受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等因素影響,臨床應實時調查其產褥期知信行水平,并予以相應護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