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
9月1日,很多“小豆包”走進了北京市八一學校(小學部),成為一年級新生。上午,按照慣例,迎接他們的是新生入境教育特色活動——半日軍訓。
操場上,身著迷彩的年輕教官正在耐心地教孩子們站軍姿。這不禁讓我想起《軍嫂》雜志第8期里的一些文章。
魏雅娟的《記憶里的軍旅情》,讓我認識了一個叫李幸福的戰士。
在那片寂寞又遙遠的土地上,不為更多人知道的烈士陵園里,靜靜地長眠著犧牲官兵。與作者同行的司機介紹說:“之所以叫幸福園,是因為第一個犧牲在這里的戰士就叫李幸福。當時,他年僅18歲。”讀到這樣的句子,我的內心是顫抖的。18歲,多美的年齡,帶著陽光、青春和朝氣。可是,這個叫李幸福的戰士,卻在最美的年紀獻出了最美的生命。
作者在文中寫道:“那一刻,我更體會到了軍人的含義——奉獻,不僅有青春,還有生命。”我想,作者之所以把自己多年前的這段經歷寫出來,一定是把這座叫“幸福園”的烈士陵園和此生再無機會相識的年輕戰士們牢牢記在了心里。
熱血青春,舍身為國。英雄鐫刻在文章里,也永駐在我們心中。
像《記憶里的軍旅情》這樣短小精悍的文章,在《軍嫂》雜志每期都能看到,也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俞敏洪寫的《我的岳父》,則樸實真摯,生動傳神。岳父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離開部隊后,轉業到一家工廠當廠長。妻子癱瘓后,他選擇辭掉工作回家,從學習做各種家務開始,一心一意照顧老伴。在這篇文章里,整日圍著病妻轉的老岳父完全和戰斗英雄沾不上邊,早已不復當年戰場殺敵、訓練場神槍手射擊的風采。可就是這樣一位18年、6000多天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的老人,像大山一樣矗立在我們眼前。我從字里行間讀懂了,穿過軍裝的人,他們的骨子里都會烙上“八一”的印跡,扛起人生中的責任,那是他們的精神信仰。
烈士的精神永存,老兵的情懷感人,讀他們的故事,也能獲得更多的力量和溫暖。有一天,我也會給學校的孩子們講述這些動人的故事……
陽光穿過樹葉,灑在孩子們稚嫩的臉上,他們額角的汗珠閃閃發光。今天,他們是“八一”的孩子;明天,他們一定會成長為“八一”的棟梁。
(作者單位:北京市八一學校)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