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與現實相關的影像,毫無疑問首先想到的便是紀實攝影。攝影的行為是記錄正在發生的事,或事物當前存在的狀態,所以攝影或多或少是一種紀實,也是被當做呈現真實的工具。雖然基于相機拍攝的照片依舊是當代攝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攝影也正在從新聞攝影、報道攝影向各種領域拓展,多元化的范疇讓當下紀實攝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面貌。
現實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對象,基于紀實語言的攝影無疑是客觀且理性的記錄方式,而且是攝影自誕生以來最早用于研究社會與生活的工具。攝影創作者,比如新聞攝影師,曾經作為事件的見證者,拍攝的照片也是見證的證據,但在當下這個攝影工具極其普及的時代,攝影師的見證職能被迫減弱,且一部分被分攤到大眾手中。在當代,任何在事件現場拍攝下第一手影像資料且傳播的人,都發揮了攝影與傳播的見證職能,這些影像資料與傳統新聞攝影師拍攝的具有同樣的作用,這使得新聞攝影師的價值不再受到重視,并只能成為媒體世界的角色之一,原本置身于媒體世界之外的“吃瓜群眾”則均有機會成為突發事件的見證者,從而與媒體從業者一起成為傳播途徑這條產業鏈上的參與者。
正是因為攝影在大眾層面的普及化,其在媒體業內的地位與需求發生重大變化。攝影作為研究社會現象的工具,攝影創作者面對新時代必須順應時勢,重新思考創作方法。比如在當代攝影中,利用攝影調查研究社會與個體的生存環境,對現實的再現是基于攝影的文獻性語言。在以社會學為背景的調查與研究中,攝影創作者往往并不繼續采用傳統紀實攝影的宏大敘事視角,轉而對社會面的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在種種事物和事件的存在狀態中層層遞進,抽絲剝繭。相比于專注時效性和事件性的新聞攝影和報道攝影,其往往不會側重于事件的矛盾爆發點,或強調事件的時間過程,而是專注于事物的表面現象與其掩蓋下的矛盾。這與傳統媒體攝影師的工作方法存在一些控制層面上的區別。
在照片獲取渠道比較單一的時代,新聞攝影和報道攝影可能會凌駕于事件之上,即事件的面貌以攝影師的照片為準,當這些照片傳播出去,照片即被視為事件本身,即便存在不全面的可能。盡管照片的拍攝者可能并不想凌駕于事件之上,但當照片傳播出去之后,相關輿論便不受控制。雖然傳統紀實攝影強調與個人觀點相對抗,但卻不可避免地在事件中呈現個人觀點。但以社會調查為方法的攝影創作者往往是將自身隱匿或融入環境中,并不對現實層面產生強調或影響,雖然也不能保證全面記錄任何一個角落和細節,但拍攝的影像并不會取代被調查的環境,這些照片只會成為被攝對象的一個樣本。這與傳統的工作方法相比,在影像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具備更好的可塑性,其中也不會刻意避免個人視點,所以觀眾并不會將此與現實等同,因此不會將現實控制為單一化的符號。
楊達的《藍山》作為對具體地區的社會調查,并未像傳統紀實攝影一樣建構關聯藍山的符號。相反,在這些照片中,觀眾收獲的是關于該地區各種層面的信息,不同層面的表面現象則進一步指向關于該地區的現實和歷史狀態。楊達拍攝了大量當地的人物、動物、植物和環境,這些照片代表了藍山地區的基本生態情況,即在怎樣的環境下生活著怎樣的人類,并生存著什么生物。結合藍山在澳洲的地理位置,與澳洲被歐洲人發現并殖民的歷史知識,由這些關于當下藍山的照片,延伸出當地人生活狀態的現狀與該地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的形成過程。不過楊達的影像表達并不會給人留下關于藍山的刻板印象,因為其視角的獨立性也是其個人視點,這是引導觀眾認識關于澳洲藍山的線索。
藍山,位于澳大利亞悉尼以西的 104 千米處,占地近 2000 平方千米。當歐洲人抵達澳大利亞時,藍山已被當地“土著”貢東古拉人(Gundungurra)占據了數千年,按照貢東古拉人的傳說,藍山起源于夢境生物梅里根(Mirigan)與加倫加斯(Garangatch)的傳奇戰役。歐洲人于 18 世紀發現抵達澳洲,在 18 世紀末開始開發藍山,并將此作為政府的補給地,時至今日,這里的澳洲原住民基本都被驅趕到更偏遠的地區,而藍山則變成了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由于澳洲獨特的地理環境,這里擁有許多澳洲特有的動植物。澳洲原住民是以口述的形式來傳承他們的文化和傳說,并沒有任何的文字記載來告訴世人這片土地曾經的故事。自從歐洲移民發現這片土地,歐洲人就開始在此繁衍生息。時至今日,這里生活著一大批動、植物學家和考古學家,在這些外來者和澳洲原住民的相互幫助下,藍山地區的生態和文化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現在,我們在藍山的很多地方仍然可以發現澳洲原住民祖先所遺留的痕跡。
我以 Blipin 作為自己對藍山考察的中心小鎮,并且將小鎮的郵局作為中心軸,以此為基點,以方圓 1 千米為軸線開展社會調查的數據收集,拍攝和記錄這方圓 1 千米內的居民人物肖像和故事。此后,我同樣以郵局為中心軸,以方圓 10 千米為軸線,來重新采集此范圍內的環境調查數據,拍攝了大量藍山灌木叢的景觀和植物細節。此外,在這方圓 10 千米內,我還跟著這里的動、植物學家和考古學家等專家進行了大量的關于藍山的田野調查。

?楊達,《藍山》,2019,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楊達,《藍山》,2019,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楊達Marc Yang
出生于中國武漢,常年在中東、南亞以及東南亞地區駐地拍攝。到訪超過 40 個國家。主要關注國際問題,包括中東地區的種族問題、印度河流的環境問題和東南亞的湄公河流域的區域問題以及具有獨特性的中國議題。武漢影像藝術中心、武漢影像藝術博覽會、L.A.P.畫廊創始人,L.A.P.攝影獎、L.A.P.國際藝術家駐地獎發起人,武漢藝術書展、西安藝術書展、大理藝術書展聯合創始人。

?楊達,《藍山》,2019,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楊達,《藍山》,2019,圖片由藝術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