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凱
鉑鈀印相工藝的特點主要有:
1.是最穩定的印像工藝之一;
2.對高光部分有非常細致的表現;
3.照片的中間調分布非常均勻;
4.手工涂布的工藝讓印像者能夠增加金屬微粒的深度,其結果是圖像看起來非常有質感;
5.相紙反差曝光范圍更廣,這樣就能使用影調豐富、明暗反差特別強烈的負片;
6.相紙的選擇范圍很大,能夠使用不同影調、色調和質地的相紙。作為一種手工涂布工藝,鉑金或鈀金也可以涂布在不同于傳統藝術相紙的其他材料上。


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專業,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員(LPS 會士銜),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拍攝以風光攝影專題為主攝影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已經有了質的發展和改變。相對于傳統攝影,數字攝影具有很多優勢:成像快捷、方便的后期調整、高動態范圍、優秀的成像效果等,但很多攝影師還在堅持使用傳統膠片相機配合古典工藝來進行藝術創作,其中有幾個原因:首先是傳統攝影的影像載體是膠片、相紙等具有感光乳劑特性的介質,它們的成像是通過化學反應呈現出來的銀鹽顆粒,在成像結構上更具有體積感。膠片銀鹽的顆粒度和尺寸是成像清晰度和細節表現的關鍵,膠片尺寸越大,顆粒越細膩,銀鹽乳劑越厚,成像效果越優秀。而數字影像是通過電子元件模擬信號生成的影像,在成像質感上與傳統膠片具有很大不同,傳統膠片更具有立體感和獨有的顆粒質感。傳統膠片在后期沖洗、放大過程中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控制膠片的密度、灰階層次、反差及影調過渡效果,還可以根據作品風格選擇不同的相紙來呈現特色畫面。另外很多古典工藝制作的攝影作品也更具有手工感的特質。其次是傳統大畫幅攝影與數字攝影有很大不同,除了拍攝方式上得不同,在鏡頭成像風格上也是很鮮明的,傳統大畫幅攝影鏡頭對于畫面空間感、焦外成像以及景深控制都具有獨到之處。很多古典鏡頭都具有特殊的成像特點和韻味。第三是傳統工藝為藝術創作帶來更多可能性:首先是材料的選擇,同樣的工藝在不同的紙張介質上反映出來的視覺效果都有所不同,不同的古典工藝手法,黑白或彩色作品都具有獨特的效果,例如:鉑鈀印相工藝的影調綿長、濕版工藝的深邃、銀鹽工藝的華麗、碳素工藝的質感等。當然,最后是傳統攝影除了器材以及工藝上所帶來的不同,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試圖在“攝影本體語言上”有更多探索。傳統攝影以及古典工藝的手法更離不開攝影本體語言的運用和表達。
即使是百年的傳統工藝也會有傳統的操作方式與當下技術的結合與融合,藝術創作是多樣化的,不同題材的作品選擇不同的工藝方法,在傳統工藝之中很多是印相工藝,所謂印相工藝就是指傳統膠片與感光材料乳劑面接觸,通過曝光,使得負像的膠片 1:1 轉印到相紙上從而得到正像的一種方法,優勢是最大限度地展現膠片上的影像細節,成像細膩,影調豐富,是目前成像最好的一種制作工藝,但弊端在于膠片的尺寸限制,目前通過數字技術的運用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通過數字打印技術制作更大的底片,也就是所謂的“中間底片”,后期同樣適用印相技術來得到更大尺寸的影像作品。當然中間底片的制作不是簡單打印一張負片,而是要根據材料本身經過科學測量,線性化曲線,才能得到一張適合的“中間底片”,這也是當下數字技術與傳統工藝的完美結合。
我個人的攝影創作還是使用傳統的大畫幅相機,在工藝方面主要是使用明膠銀鹽放大和鉑鈀印相兩種工藝。
明膠銀鹽放大是比較傳統的后期工藝,是基于暗房傳統手工放大的方式來完成的。經過多年的膠片拍攝,我已經對一些特定膠片有了全方位的掌握,包括通過前期拍攝、曝光控制、后期沖洗的補償來控制膠片的影調及反差。在得到自己滿意的膠片后,暗房制作也非常重要,選擇合適的相紙,通過密度測量制定放大機的曝光量和反差調節,必要時還要進行加減光控制,最后通過標準化顯影、停顯、定影、水洗等流程。后期整平及無酸裝裱工作都是獨立完成的,對一幅作品從拍攝到裝裱全方位參與完成。明膠銀鹽是目前最為成熟的一種制作工藝,在成像方面可以得到更為華麗的影像效果,同時具有最大密度反射(黑色深度)的一種制作工藝。適合于大部分黑白影像作品的后期呈現。我所使用的另外一種古典工藝是鉑鈀印相工藝,鉑鈀印相工藝最早是由威廉·威利斯在 1873 年發明的。在 19世紀以后不斷得到了改進, 鉑鈀印相工藝屬于比較經典的工藝,首先在美術紙上涂布感光材料,通過紫外線曝光與底片接觸印相,鉑鈀印相工藝對于膠片的反差控制也有一些特定要求,因為鉑鈀印相工藝屬于一種低反差工藝,為了得到一張看起來影調舒服的照片,底片需要更大的密度差,所以我在膠片顯影的過程中增加顯影時間來得到一張合適的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