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茂晉 李 旭
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城市作為人類活動的重要載體,在城市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催生了“都市圈”和“城市群”等相關概念。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影響著城市功能的發揮及區域間的有效合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健康問題逐步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提高城市韌性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1],也是當下城市規劃研究的熱點方向與新主題。
現階段為了更好地引導城市發展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使城市發展更加趨于韌性化、健康化,城市規劃在城市健康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國內外學者關注韌性理論在城市災害治理、城市規劃中的應用,對于城市韌性的測度以及評價,城市韌性理論對于城市發展實踐的路徑探索等領域。相關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城市規劃、生態學、地理學、災害學等領域。本文通過利用文獻計量學方法,以CNKI數據庫收錄的與城市韌性相關的603篇中英文核心文獻為研究對象,借助信息可視化軟件 CiteSpace對其進行可視化圖譜分析,以期能夠揭示城市韌性研究的發文年度時間變化、作者、發文主要研究機構、主要研究作者、主要研究主題與熱點領域,為城市規劃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城市韌性,顧名思義,指的是城市系統和區域通過合理準備、緩沖和應對不確定性擾動,實現公共安全、社會秩序和經濟建設等正常運行的能力。Gods chalk認為韌性城市應該是更加重視物質系統的規劃,以此來影響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社區[2]。與之相比,Campanella更加重視人類社區的力量。他通過評估分析美國在卡特里娜颶風之后,審視新奧爾良市的災后重建情況,認為城市韌性實質上依賴于更有韌性的、堅毅不倒的人民社區[3]。
城市韌性的內涵經歷了四個方面的演變:工程韌性、生態韌性、演化韌性和文脈韌性。在現代社會中,由于城市空間和人口分布的密集化,城市社會組織和矛盾的復雜性增加,城市經濟結構日趨多元化,城市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和未知風險復雜性,其潛在影響和造成的災難性后果也越來越明顯[4]。基于對文獻的觀察,發現學者多從分析自然災害的影響,注重衡量城市韌性的構成、來探討建設韌性城市的必要性,解決城市發展中出現的經濟危機、環境破壞、自然災害等不確定性問題。現階段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人們都看到了疫情對城市發展的危害,許多學者開始關注公共衛生方面的韌性城市建設,試圖構建以防控疫情等公共衛生風險為主要作用的城市功能[5]。
從2012年開始,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市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城市韌性研究才逐步被學者們重視起來。從圖1中可以看出。2013-2022年間文章發表的數據逐漸增多,自2013年廬山大地震后,人們開始逐漸發現自然災害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增大,自2019年后,城市韌性研究呈現巨幅上升的趨勢,并在今年達到近十年內的最高值,這與新冠疫情爆發后,嚴重影響了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有著重要的關聯。根據數據線性擬合結果可以看出,城市韌性研究還有上升的趨勢。

圖1 CNKI中文核心期刊收錄的城市韌性研究文獻發表情況(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通過CiteSpace得到表1,可以發現該研究領域的作者合作較少,且皆為兩人之間的小規模合作,大多數作者都為獨立研究。總樣本的603篇文獻涉及1358位作者,表1列出了發文量超過8篇的10位學者名單,其中,翟國方的發文數排名第一,發表文章為21篇。

表1 城市韌性研究的核心作者及發文數量(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從圖2中可以看出,發文作者的機構多為高等院校的下屬院系,例如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等,其中翟國方教授工作單位為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圖2 城市韌性研究發文作者機構圖譜(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研究熱點是指在特定時間段內,有內在聯系的、數量相對較多的一組論文所共同探討的研究問題或專題。通過CiteSpace軟件進行關鍵詞的聚類分析從而生成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見圖3)。這些聚類折射出我國城市韌性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現狀,包括“城市韌性”、“韌性城市”等多個聚類標簽。

圖3 城市韌性研究熱點關鍵詞聚類圖譜(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利用Citespace軟件得到城市韌性突顯節點詞匯,分別是氣候變化、深圳、城市規劃、災害、城市化、城市韌性、災害韌性、城市安全、城市、放災減災、安全韌性、城市網絡、優化策略、中國、創新、公共安全、城市群、空間規劃、產業集聚、韌性社區、蘭州市、公共衛生、中介效應、中國城市等24個突顯詞匯。
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人為災害和自然災害的雙重影響,韌性理論在城市應對災害有著重要的作用。陳文強和王迪運用災害演化動力學模型來度量城市韌性中的吸收、恢復和適應能力,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城市韌性增強策略[6]。王章郡等以重慶市主城區為例,基于引力模型分階段構建新冠疫情前后的重慶城市旅游流網絡,以此來看出韌性城市理論下城市發展的變化情況[7]。
褚冬竹等以城市半島尖端片區為例,在安全視角下,對片區進行規劃設計,指出在半島城市設計中應考慮城市韌性安全程度[8]。陳智乾等認為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的背景下,韌性城市作為未來城市應對災害的主要手段,需要在國土空間規劃中予以充分融合[9]。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對于城市韌性的測度以及評價成為了研究的熱點。黃梅等以長沙市為研究對象,應用MSPA模型以及MCR模型,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對城市水韌性進行測度以及評價[10]。樊燕燕等以西北地區十四座城市為例,利用DSR模型,構建城市系統防震韌性評估指標體系[11]。陳志端等以北京市為例,利用復雜適應系統理論(CAS),提出城市韌性模型[12]。
城市的健康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學者們對城市韌性的實踐路徑進行了豐富的研究與實證。田健等以天津市西郊鄉村地區為例,提出應以系統要素協同治理來實現系統韌性治理,以此來促進城市邊緣區高質量發展[13]。羅強強等以武漢市為例,提出完善社區應急組織的整合性、強化社區應急設施的平衡性等措施是構建社區韌性體系,保障城市韌性善治的實踐之路[14]。林小如等以白水營古鎮為例,以韌性城鎮生命體系理論為基礎,構建形態、文態、業態等方面,提出引領白水營古鎮高質量發展的路徑[15]。
(1)關于城市韌性的發文,從2012-2022年文章發表的數據逐漸增多,自2019年后,城市韌性研究呈現巨幅上升的趨勢,根據數據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城市韌性還有上升的趨勢。
(2)根據發文作者和機構來看,該研究領域的作者合作較少,大多數作者都為獨立研究。發文作者的機構多為高等院校的下屬院系,例如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等。
(3)根據關鍵詞聚類分析來看,“城市韌性”、 “韌性城市”、“韌性”、“經濟韌性”、“氣候變化”、“韌性治理”、“優化策略”及“新冠疫情”等聚類標簽。
(4)最新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韌性理論在城市災害治理中的應用、城市規劃視角下城市韌性理論的應用、城市韌性測度以及評價、城市韌性發展的實踐路徑等方面。
中國城市韌性發展較晚,應根據中國本土特色條件對城市韌性進行調整和創新。同時要重視城鄉規劃在城市韌性發展中作用。城市韌性在城市規劃中意義重大,要保證城市安全發展,除了構建城市災害防御系統充分應對外,還應關注城市規模、密度、形態的現實意義,對其規劃應科學而合理。在現階段新冠疫情影響下,我國政府強有力的社會公共管理支撐作用,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但是政府行政支撐需要落實到城市社區韌性力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