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 海
進一步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步伐,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領域集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激發產業發展內在活力,大力加快高水平產業集群發展,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創新方面的引領作用,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十四五”規劃也專節對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進行了總體部署。目前來看,國有資本“做大”的目標已經基本達成,但還沒有很好地實現“做優”“做強”國有資本、完成國有資本的“國家使命”功能定位,呈現出“大而不優”的國有經濟格局。這個格局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未來國有經濟布局優化與結構調整應該更好地服務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創新是第一動力”,應當以創新驅動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力”作為國有經濟發展目標,對優化國有經濟布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國有經濟產業布局對國有經濟在前瞻性戰略性產業的創新引領作用認識不足,長期以來國有企業內在機制不活,制約了自主創新以及創新成果市場化轉換的積極性,國有經濟創新能力較弱,影響了國有經濟產業布局。應當認識并充分發揮國有經濟在前瞻性戰略性產業的創新引領作用,助力國有經濟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進一步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步伐,做到進退得當,更多地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一是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領域集中,重點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激發產業發展內在活力,大力加快高水平產業集群發展,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創新方面的引領作用,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二是向國有企業主責主業集中。以市場為導向,優化布局結構調整,做強主業、做實創新、做響品牌,進一步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三是優化國有資本管理體制,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探索有效的運營模式,通過開展投資融資、產業培育、資本整合,推動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通過股權運作、價值管理、有序進退,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將低效無效資產以及戶數較多、規模較小、產業集中度低、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中的國有企業,適度集中至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做好增量、盤活存量、主動減量。

國有企業應繼續匯集創新資源,主動尋求合作,發揮引領作用,帶動社會創新。一是從單體創新走向整合創新。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優勢在于單體創新,國有企業的優勢是整合創新,國有企業擁有非常優秀的資源平臺,特別是擁有非常優秀的人才資源,應該將目光更多地放在資源整合工作上。加快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進程,加強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推動股權多元化,促進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優勢互補,促進國企與民企之間協同創新、合作創新,強化國有企業創新骨干作用并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解決一批制約企業和行業長遠發展的共性及關鍵技術瓶頸問題。二是創新要兼顧高端市場和中低端市場。國有企業因為具有公共性,創新不是滿足少數人的需求,應該是廣大人民的需求,所以創新不是說很昂貴或者非常奢侈的,應該是非常面向百姓的、服務大眾的創新,所以低端創新仍然是一個重要環節,讓老百姓用得起創新產品,這是創新的主要任務,建議擴展國有企業創新的內涵和豐富形式。三是走產學研合作創新道路。在國家創新體系中,企業的創新是一種基于網絡的合作創新,合作創新是必然選擇。經驗分析也表明,合作創新是整合創新資源、提高創新效率的有效途徑。實施有效的產學研合作,可以使企業在共生共贏的合作環境中獲得持續的創新能力。國有企業要充分發揮技術創新主體和產學研結合主導的作用,探索和實踐與高校和科研機構深化合作的各種有效形式,特別要注重選擇緊密型的產學研合作方式,如搭建科技創新平臺,通過市場化方式設立各類產業創新引導基金,鼓勵優勢產業集團與科研院所重組,共建研發實體、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這些方式有利于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創新關系,有利于將技術優勢不斷擴展為規模經濟優勢,從而提高合作各方的自主創新能力。
國有企業需要進一步強化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強化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使命擔當,敢于建功立業。一是要激發國有企業內部創新活力,推進國有企業內部組織扁平化、網絡化、柔性化,加快建設開放拓展、分布匯聚、協同共享的平臺型、網絡型新興國有企業。允許和鼓勵企業自行決定創新戰略,靈活調整主業投資和管理政策,減少國資監管部門對企業創新活動的干預。二是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形成社會各界對研發投入的熱情。鼓勵各類企業和個人向科研投資和捐贈,并在稅收等各方面進行政策支持。三是加速提升創新成果轉化的能力。我國大量科研成果和專利成果的轉化率并不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前景分析報告統計,中國前沿科技成果只有10%-30%被應用于實際生產中,能夠真正形成產業的科技成果僅為其中的20%。這些問題正是國有企業長期存在的痼疾。自主創新的結果就是要形成新的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國有企業應加大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的力度,持續推動創新,使國有經濟保持布局優化的方向感與敏感性。一是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國資監管體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明晰產權、政企分開、明確責權,促使國有企業加強和改善管理,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使國有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得以更好地發展。二是更加重視管理能力和商業模式創新。與西方最先進的創新企業相比,國有企業的營運和技術創新已不是很落后了,現在要強化戰略和商業模式創新,強化管理創新。建議國有企業要強化產品、工藝、流程、服務創新,商務模式創新,這樣的創新才會保持競爭力更強。三是不斷完善有利于創新的制度措施。加大中長期激勵力度,激發企業創新的內生動力和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解決動力不足問題。構建適應企業特點和需求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確立“以價值創造者為本”的人才理念,制定人才引進、培養、激勵的新機制,讓一線技術人員靜下心來搞創新。建立持續穩定有效的創新投入機制。借助產學研融合發展之力,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協同優化配置各類企業創新資源。四是持之以恒地開展微創新。國有企業創新發展不能奢望通過一場革命徹底解決,或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創新是企業發展永恒的主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由一系列微小的創新聚沙成塔成就變革的持久進程。要通過一系列的“微創新”解決企業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直到實現企業脫胎換骨的改變。五是按照“競爭中性”原則推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競爭中性逐漸成為新一代國際經貿規則關注的焦點內容,應按照競爭中性原則公平對待所有市場主體,確保市場主體平等參與競爭、各歸其位、優勝劣汰,最大限度地實現市場資源合理配置。
國有企業一直以來都存在怠于創新、畏于創新的弊病,應當通過體制機制調整、創新文化培育來進行克服。國有企業的“創新力”是國有經濟布局優化調整的源頭活水。一是建立創新容錯機制。高風險性與不確定性是與技術創新相伴隨的重要特征。國有企業只有為創新提供一定的試錯空間,才能真正激發國有企業管理層和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釋放企業創新活力。要明確容錯標準,細化容錯條件,明確容錯對象,保護和鼓勵敢于改革、勇于創新的國有企業管理層及創新團隊,打破國有企業負責人不敢創新、不愿意創新的僵局。二是創新理念和思維的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不僅僅是體制機制的改革,還是創新理念和思維的改革。如果僅僅對企業的體制和機制改革,企業的創新思維、創新理念不變,同樣起不到引領作用。三是營造鼓勵創新的國有企業內部文化。企業的文化是否支持和鼓勵創新,也決定著這個企業是否存在創新生存的土壤,決定著企業未來成長的高度。國有企業要積極培育員工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中的創新種子,將具有創新精神的員工凝聚在一起,賦予員工創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