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黨校
本文選取了近三年來國內外各5家同行業頂級公司作為研究對象,聚焦影響中央企業加速發展的企業黨建、深化改革、科技創新、品牌文化四個方面,采用“融通破立”方法論,以達到黨建引領“求融”、深化改革“求通”、科技創新“求破”、品牌文化“求立”的目標,從而破解中央企業加快發展世界一流企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加速中央企業邁向世界一流的步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中央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面對日趨激烈的全球競爭,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既是中央企業的使命和擔當,也是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的重要表現。
近年來,我國大型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發生重大變化,企業實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國際化經營取得重要進展,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在世界500強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席位,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從總體上看,我國中央企業國際化經營還處于初步階段,與世界領先跨國公司相比,存在著整體規模不夠大、資產的價值效用發揮受限的問題,利潤率不高、盈利能力不強的問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研發投入力度不夠、原始技術供給能力欠佳,品牌力不強、品牌影響力較弱的問題,體制機制改革不徹底、企業授權不足的問題,海外開拓質量不高、風險應對不足的問題,綜合以上對比分析,中央企業在國際化經營指數、技術創新能力、跨文化管理等方面仍存在差距,較之世界一流企業這些限制性因素都將制約中央企業向世界一流企業發展,只有突破上述因素的桎梏,才能距離建設世界一流企業越來越近,實現中央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領先的跨國公司已經基本實現向全球公司的戰略轉型。這種轉型體現在經營市場“全球化”、管理架構“網絡化”、人才使用“國際化”、資源配置“資本化”和治理理念“責任化”等多方面。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央企業必須找準定位、認清形勢、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為此,我們選取了近三年來國內外各5家同行業頂級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從企業規模、盈利能力、技術支撐、管理組織、品牌價值五大方面詳細進行對標分析,并結合1250份調研答卷為樣本,聚焦影響中央企業加速發展的企業黨建、深化改革、科技創新、品牌文化四個方面,采用“融通破立”方法論,以達到黨建引領求“融”、深化改革求“通”、科技創新求“破”、品牌文化求“立”的目標,從而破解中央企業加快發展世界一流企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加速中央企業邁向世界一流的步伐。
一是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保證中央企業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國有企業必須始終堅守的重大政治原則,是國有企業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根本原則,要發揮中央企業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保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重大部署在企業順利貫徹執行,確保中央企業聽黨話、跟黨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有機融合。要持續做好黨的領導深度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充分發揮中央企業黨組織的領導作用,進一步明確黨組織在決策、執行、監督各環節的權責和工作方式,使黨組織發揮作用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要持續完善“三重一大”決策監督機制,嚴格日常管理;要保證黨對干部人事工作的領導權和管理權等重點領域的治理完善,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一是在生產活動中發揮好基層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提升攻堅能力。中央企業在關鍵項目、關鍵技術攻關上要發揮好“政治優勢”,多成立“黨員突擊隊”、“先鋒隊”等作為政治保障,基層支部支委帶頭干,骨干黨員一起干;用“一個黨員一面旗幟”感召廣大群眾員工,用“黨員在、敢沖鋒”凝聚形成企業強大合力,及時消除悲觀、消極和畏難情緒,努力在基層推進技術、體制、管理創新,在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中發揮黨建引領優勢;二是充分發揮黨建責任考核“指揮棒”作用,為關鍵領域的突破提供堅強保障。通過黨建考核、倒逼解決企業在關鍵環節的“四化”問題,企業可通過項目制定、指標設計、權重分配等手段深入引導黨建工作促進生產經營,推動企業黨建與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重點任務全面對接,把優秀人才、資金、裝備等力量引向生產經營關鍵環節,確保關鍵領域、特殊節點的有效突破,切實做好攻堅保障。
一是注重發掘中央企業紅色基因和血脈,打造特色品牌文化,凝聚人心。中央企業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發展階段,均有自己獨特的發展史,紅色基因呈現百花齊放態勢,比如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工匠精神、馬鋼精神等,要充分挖掘這些歷史文化資源,提煉好紅色基因,做好組織保障,在職工群眾中積極開展宣傳工作,傳承紅色血脈,宣講震撼人心的紅色故事,發揚薪火相傳、接續奮斗的精氣神,在社會面樹立中央企業的榜樣示范作用,凝聚企業發展共識。二是將企業紅色動能持續轉化為提升全體員工的現實生產力。企業通過開展多種紅色文化學習培訓和活動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將紅色基因的精神落到基層,一方面督促黨員進一步對自身高標準嚴要求,真正把工作抓緊抓實,做出實效,另一方面帶動普通員工從情感認同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黨員同志與普通員工互助互進,教學相長、共同發展,從而實現對生產力的巨大提升。
一是企業外部勇探索,為發展“松綁”。探索對中央企業管理模式的轉變,通過在中央企業經營管理、戰略制定、選人用人、激勵機制等方面加大授權力度,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直接干預,實現“管資產”到“管資本”的重大轉變,同時加快推進分類授權放權機制,厘清職責邊界,明確出資人權利邊界、行為邊界及企業自主權邊界,從而提升監管效能,增強企業活力,引導和激勵不同類型中央企業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二是企業內部勇實踐,為發展“增效”。在管理模式上,部分企業公司治理機制尚未實現從行政型治理向經濟型治理的轉變,仍存在層層請示、多頭管理、不敢擔當的現象。在決策效率上,層層嵌套的委托代理關系影響企業經營效率,導致經營決策滯后于市場需求,難以對市場形勢變化作出及時正確的回應,經營效益難以改善。因此,在資源配置、經營目標和高管任免上去行政化,企業總部對下屬單位管理從“過程管理”向“結果管理”轉變,通過權力下放為業務單位發展提效。
一是持續加強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加快混改進程,逐步推動混改局部試點向綜合行動轉變,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從淺層次“混”向深層次“改”轉變,在試點基礎上,放開范圍、放大層次,出臺更高起點、更高標準、更重實效全面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促使混改產業領域覆蓋范圍更廣,層次由二三級公司向一級公司延伸。以產權安排的變化促進企業進行全方位的適應性變革,增強企業活力;二是充分發揮公司治理主體作用。準確把握“股東會、黨組織、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治理主體功能定位,推動各治理主體各盡其責、共同發力,健全完善“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根據不同產權關系、不同管理層級、不同業務板塊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完善子公司和分公司、董事會和執行董事、黨委和黨支部“三重一大”決策運行機制,積極探索共同控制和參股企業議事決策機制,推動公司治理體系向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邁進。
一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國有企業三項制度改革為契機,堅持去行政化、去剛性化、市場化的改革基本方向,加快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拓寬央企領導人發揮作用的空間。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場化人才引進、評價、使用、成長機制,優化科技人才評價制度,實施好“揭榜掛帥”和“賽馬”機制。二是加大員工正向激勵。打破企業工資總額限制,實施精準化的激勵獎勵政策,推行科技分紅、員工持股、管理層股票計劃、超額利潤分紅等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讓員工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三是加大培育領軍人才。大力培育愛國、創新、誠信、敢于承擔社會責任、具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以及積極培養以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為引領的大國工匠,加速培養并且擁有一批以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為主體的戰略人才隊伍,并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頭雁”效應,有效激發團隊活力,筑牢世界一流企業人才基礎。
一是企業科技創新統籌規劃,繪好科技“藍圖”。在創新方向及其重點領域應做好調查研究,創新選題征集和評選方式,構建各板塊、各專業公司、各部門的聯動融合機制,科學研判國內外未來技術發展趨勢,以“問題”為導向分類施策,將有限的科技投入用在“刀刃”上。二是加速傳統“賽道”追趕,扎實推進“解卡”攻關。對企業“卡脖子”技術和設備,做好積極務實的攻關計劃,創新技術路線和合作方式,要充分認識到差距,久久為攻,發揮舉國之力“大兵團作戰”方式打好殲擊戰。三是積極布局新“賽道”,穩步推進新動能轉換。作為中央企業要認真研究人類發展規律、全球行業發展趨勢,避免跟隨國外創新研究熱點,做好前沿分析和調查研究選好“新賽道”,力求在新賽道上異軍突起,真正做到從“跟隨創新”轉換為“自主創新”。
一是“破”唯老資格論,激發年輕人創新思維。有研究表明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做出諾獎級發現時的平均年齡為44歲左右,因此既要尊重院士、老專家的學術經驗,也要打“破”老專家技術創新權威,從創新“生態體系”上更多給年輕人科技研究上“放權”。二是“破”傳統科研平臺模式,探索科技激勵方式。中央企業應研究建立科技融資平臺、研究平臺和轉換平臺,在科技創新上要探索充分引入社會資金,發揮市場資本對科技立項科學性、過程評估合規性、成果轉換實用性等方面的監督作用,發揮市場對科技激勵的主導性。三是“破”應用科研為主模式,加大基礎科技研發投入。基礎研究薄弱是制約企業乃至國家創新的突出問題,中央企業應圍繞企業應用技術布局底層基礎技術問題,聯合國內外優勢資源主導或參與重大基礎技術問題的攻關,不急于立即形成產業價值,但應為企業明天積攢技術基礎。
一是加強數字化、智能化底層技術掌握。目前國內企業包括中央企業普遍開展的是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層工作,但數字化、智能化底層的芯片技術、傳感器、機器人和算法模型等企業應更多圍繞自身業務主動前移,扶持國內相關技術及產業發展。二是重視數據接口標準,沉淀優質數據資產。企業數字化、智能化非一朝一夕即可干成,本身是迭代演化的過程,而其中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數據的原始價值,因此企業應以長遠目標做好數據的頂層規劃、數據標準、數據接口,形成數據寶貴財富。三是建立數字原生愿景,加快傳統產業升級。創新數智化組織模式,準確把握“數智產品”的特征,把數字化、智能化元素融入到傳統產業業務運營和企業文化中,優先在標桿產業中應用從而高速擴展業務、產品和服務,增強產品、服務和體驗的能力,用數字化創造新的客戶體驗、智能化賦予產品更多功能。

一是樹立核心理念,助力高質量發展。中央企業應根據行業性質、組織結構等特點,建立以質量為核心的企業品牌管理體系,將品牌戰略融入企業發展理念和國家品牌戰略里面,通過實施全面質量管理進一步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在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和主動權。二是推進標準化建設,引領行業發展。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加快建立清晰適宜的標準體系,及時響應市場需求,引導央企抓住拳頭、優勢、特色的產品、技術、裝備等,占有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和話語權。三是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國際影響力。組織形成咨詢機構,積極發布國際標準動態信息,重點跟蹤核心動向,主動參與有關國際標準的制定,為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打下重要基礎,同時通過對比分析在技術指標上的劣勢,逐漸實現對專業技術領域的轉化和替代,強化國際市場和新興產業引導力。
一是注重國際化戰略。在中央企業國際化進程中,首先是卓越的品牌知名度、品牌滿意度和品牌認同度實現國際化,要做好調查研究,妥善處理好品牌與當地消費者之間的文化差異,針對不同地域市場定制具有文化意義的長期發展戰略,具體表現在人員雇傭、產品設計、品牌標志、營銷渠道等方面同所在國家、地域文化和諧并行,徹底地融入本土化的品牌之中,通過品牌的本土化,進一步彰顯中央企業品牌的市場活力,獲得當地消費者認同。二是注重社會責任感。品牌的美譽度和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是建立在企業聲譽基礎之上的。履行社會責任就是一種企業社會形象的投資,有助于品牌贏得消費者和客戶的好感與信任,可以使消費者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去認識企業,了解企業品牌的內涵,有助于企業品牌的傳遞和知名度的提高;同時履行社會責任還有助于提升所屬國家員工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有助于吸納與保留優秀人才,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減少管理成本和監督成本,降低員工流失率。
一是要熟悉國際規則,推動優化規則。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走出去”,既要熟悉國際通行準則,也要遵守當地法律法規,通過產業需要持續優化國際商業規則和當地營商規劃,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爭取更多權益保障;同時政府有關部門也要研究掌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知識產權制度和市場競爭環境,通過知識產權數據互換等合作機制提供預警,對中央企業在相關區域面臨的不正當品牌競爭和知識產權爭議提供有效支持,為“走出去”做好支持保障。二是要發揮政府效能,掃清市場壁壘。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政治對經濟的干預不斷加強、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政治因素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市場的無形壁壘大大增加,封閉性已愈來愈明顯。中央企業國際化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進入壁壘森嚴的市場,所以必須與“進入”國家的政府機構做好溝通協商,統籌各方利益需要,贏得共識,形成利益共同體,掃清市場障礙,變封閉性市場為開放性市場。
國有企業的發展是事關全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一環,自改革開發以來,經過“層層蛻變”產生的中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更是發揮著“頂梁柱”的作用;在落實國家重大戰略、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起到了“主力軍”作用;在承擔急難險重任務、保障和改善民生中體現了“先鋒隊”的擔當。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中央企業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揮好各級黨組織在公司治理、生產融合、文化傳承方面的引領保障作用,并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暢通改革路徑、打破科技創新枷鎖、提升國際化品牌效應的具體舉措,實現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持續縮小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差距空間,帶動更多國有企業加快創建中國式現代化強企,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