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明, 王 君, 楊 丹
(吉林農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8)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農科建設的全面展開,高等農林人才的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1-2]。本科層次的農業工程人才是高等農業工程人才的主力軍,在未來肩負著農業生產技術革新、生產組織創新及生產組織轉變的重要使命,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其培養質量對于實現鄉村振興和推進新農科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高校對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培養重點集中在更新教學理念、加快學科建設、教學體系改革和課程思政建設等方面,對學生心理狀態、學習狀況等方面的研究則很少[3-4]。在4 年的學習生活中,大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對其專業素質和能力的塑造至關重要,有必要及時了解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并根據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專業特點對其進行干預。學術自我效能感,也叫做學業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學習領域的應用及延伸,它定義了個體對完成學業相關內容的效能期望。學術自我效能感被認為與多個學習行為有關,如學業自我效能感越強,學習倦怠感越弱、時間管理能力越強、越不容易造成學習拖延的現象[5-7]。同時,學術自我效能感越強的學生學習成績越高,取得的學術成果也越多,并能夠應用更有效率的學習策略[8-9]。學術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學生學習和心理狀態的很多方面。本研究在分析農業工程專業特點的基礎上,制定適合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學術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并通過教學實踐對該策略的效果進行驗證,以為農業工程專業學生的學術自我效能感培養提供借鑒。
農業工程專業是指我國本科專業目錄中的農業工程(0823)一級學科,通常包括農業工程(082301)、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082302)等二級學科,農業工程是為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服務的基本建設與工程設施的總稱,主要研究與之相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農業工程專業特點如下。
第一,農業工程是工程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屬于工科專業的一種,實踐性、應用性強是工科專業的主要特點,因此在農業工程的教學體系中實踐教學活動占有較大比例。目前,華中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要求農工類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踐課時要占30%以上,南京農業大學要求農工類專業實踐學分不少于總學分的25%[10]。而一般經管文法藝類專業實踐學分一般占總學分的15%~20%。因此,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采取合適的學術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對農業工程專業學生來說相比其他專業作用更大。
第二,農業工程專業是工程科學與農業生物科學緊密結合和相互滲透學科。現代工程技術與生物生長發育的相互關系和規律,是現代農業工程的理論基礎。我國的農業結構自古以種植業為主,因此農業工程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會置身于農田和農產品生長環境中。根據三元交互決定理論,環境因素與個體內部因素和行為相互影響[11]。環境因素包括學習環境。充分利用本專業學習環境,是提高農業工程專業學生學術自我效能感的特有途徑。
第三,農業工程專業是服務于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學科。農業工程專業肩負著為我國提供高等農業人才、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任,其培養的人才應對未來的工作目標和社會價值有明確的認識,并且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服務鄉村振興為己任。個體對自己所從事專業工作的社會價值的認可感及對所從事的專業工作的勝任感叫做專業認同。專業認同與學術自我效能感正相關[12-13]。所以,從專業認同的角度入手既有利于提高農業工程專業學生的學術自我效能感,又有利于培養知農愛農的高級人才。
自我效能感的提出者班杜拉認為影響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個人經驗、替代經驗、言語勸說、情緒喚醒和情境條件5 種。將這5 種因素結合農業工程專業特點,制定了該專業的學術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
(1)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培養學術自我效能感。試驗、社會實踐、實習、畢業論文和課程設計等都屬于實踐性教學環節。鑒于實踐教學活動的多樣性,可以根據具體的實踐教學活動采取不同的學術自我效能感提升方法。如成立工作小組和相互評價。工作小組是指將具有不同學術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學生組成一個教學小隊共同完成實踐教學活動。這種模式可以從多個來源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如在課程設計前可通過“自我SWOT 分析”討論環節讓小組成員分析討論自身優勢智能進行總結分享成功經驗、在課程設計過程中通過同伴來產生替代性經驗、在課程設計結束后教師對小組及時給予正面鼓勵和評價等,對于學術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效果明顯。對于不適合采取工作小組的實踐教學環節或內容可采取相互評價的方法,這種方法在非工程專業的學術自我效能感培養中應用效果較好;比較簡單的課程試驗、金工實習的簡易作品、創新設計的初步方案可以應用此種方法;在互評前需要預先制定互評量表、向學生明確互評目的和標準、強調在互評過程中保持討論和交流以保證互評的成效[14]。
(2)通過特有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學術自我效能感。三元交互決定理論指出了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相互影響的關系,環境因素主要圍繞個人學習環境展開。個人學習環境的干預包括工具、資源、服務和同伴等選項[11]。基于上述理論,可以采取的學術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如下。①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工具開展工作。研究表明,陌生的、無互動的學習環境會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如果學生在開始學習任務前已有成功經驗或者在互動時及時得到回應,其學術自我效能感會顯著提高。一方面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積累成功經驗,如在拖拉機操作前通過虛擬拖拉機操作系統讓學生提前熟悉拖拉機的操作方法,或者在系統中模擬農作物種子的播種過程和收獲過程等;另一方面可以打造網絡學習平臺,在平臺上投入與農業生產、作物生長和專業課程有關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對農業有更多認識的同時提升其學習興趣。師生也可以在學習平臺上即時互動,給予學生正向反饋。②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參與鄉村服務工作。據統計,截至2021 年底,我國農村大學生的比例僅為17.7%,這說明絕大多數大學生都不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狀態、農業機具工作過程、農業農村工作環境等,因此學生的學術自我效能感不高。目前,即使高校開展了一些一線實習、實訓活動,仍有實習時間不長、內容不深入和手段比較單一等問題,對于學術自我效能感的幫助不大。通過鄉村服務工作,學生的學習環境得到改變,可以增強其學習興趣和專業認同感,并且學生深入鄉村、投入鄉村一線工作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對農作物的了解,加深對農機具工作過程的認識、培養農業農村情感進而提升學術自我效能感。
(3)通過提高專業認同感培養學生學術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專業認同感與自我效能感正相關,所以可以通過提高專業認同感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術自我效能感。農業工程本科生的專業認同感,是指其在對農業工程專業有充分認知的基礎之上,對農業工程專業價值的肯定和接納,并對從事專業工作的社會價值的認可感,以及對所從事的專業工作的勝任感。一是學校可以增加學生對所學專業的了解,入學前開展專業宣傳工作,入學后開展專業思想教育工作;二是要加強專業建設,提高專業競爭力,加大實踐課程占比,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三是要重視和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工作,充分發掘利用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和農業特色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讓學生認識到農業工程專業對國家安全、鄉村振興的重要性,樹立專業自豪感,鍛煉情系“三農”情懷的赤子情懷[15]。
基于農業工程專業的學術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制定了具體的學術自我效能感提升措施,并以吉林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以下簡稱農機專業)為例開展了1 個學期的驗證工作。
(1)大力開展入學前專業宣傳和入學后專業思想教育工作。主要針對低年級學生開展,包括在高考前后組織教師團隊到省內外高中進行現場宣傳、借助網絡平臺開展網上直播,對農機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發展前景、就業情況等進行介紹,為學生答疑解惑,增加學生對農機專業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生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愿選擇農業工程相關專業;在學生入學后,為學生指定本科生導師和班主任,解釋農機專業特點和相關問題,并開設專業導論課程,讓學生對農機專業有更多的了解。通過上述措施可以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更好地制定學習策略、提升學習主動性。
(2)優化課程結構,開展實踐教學課程改革。鑒于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要作用,增加了實踐教學活動的占比,并根據學術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對實踐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優化后,農機專業實踐教學活動學分不少于總學分的25%,保證了實踐教學活動的教學效果。在個別課程設計中,采用了工作小組的模式,如在機械創新設計課程中適當增加了課程設計難度,讓學生通過工作小組的方式完成設計任務,通過工作小組模式,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個體的優勢,優秀小組成員為同學提供了替代性經驗,從而提高學生的學術自我效能感;在個別的實習、試驗活動中采取了相互評價的方式。如在金工實習的3D 打印產品制作環節和液壓與氣壓傳動的液壓回路設計試驗活動。為這些教學活動制定了互評量表,并在教學活動前向學生明確互評目的和標準,強調在互評的過程中保持討論和交流,在交流中主要提出各自的優點。通過相互評價,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焦慮感、喚起自我成功意識、學生的問題可以及時得到反饋,并且認知能力相似的意見更容易被接受,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在實踐方面的自我期望。
(3)改進教學方式,打造網絡互動教學平臺。一是借助信息技術工具開發線上教學交流平臺,除專業課程相關學習資料外,還在教學平臺發布了與農業、農作物、家畜相關的科普材料,讓學生熟悉、了解農業農村環境、拓展學生的知識寬度、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也可以在學習平臺上即時互動,給予學生正向反饋。二是開發了多個虛擬訓練系統,如拉機虛擬操作系統、拖拉機虛擬裝配系統等,讓學生可以在實機操作前熟悉拖拉機結構和操作方法,積累相關經驗,提升相關效能感。三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改進教學方式,如農業機械概論課程中,使用言語規范,規定教師在每節課程中必需使用導入語、啟發語和贊揚語,還采用了“教師示范-學生學習和回示-教師總結”的教學方法,以建立師生良好關系,在言語勸說和成功經驗方面提升學生的學術自我效能感。
(4)健全“三農”情懷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搭建鄉村服務教育平臺。以課程建設為引領,充分發掘思政元素,開展了以“三農”情懷為主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16]。包括通過先進人物事跡給學生樹立正確榜樣,介紹中國古代、現代在農業和工業上的偉大成就,樹立學生文化自信,以及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明確責任擔當等。通過課程思政教學,學生的“三農”情懷、學業認同感、學術自我效能感都得到提高。同時,為學生開發了更多的鄉村服務實踐活動,包括學生在暑期到對口鄉村參加社會實踐、利用科研課題帶學生到地頭開展科技服務、與教師一起到鄉村參加科普活動等,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走進農村、貼近農民、感受農情,在服務鄉村的過程中促進專業成長、明確使命擔當、塑造“三農”情懷。
為驗證上述舉措的實施效果,在開展教學活動前后對學生的學術自我效能感進行了調查。調查工具采用《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問卷》,此問卷是由華中師范大學梁宇頌、周宗奎教授編著的,問卷一共有22個題目,所有問題的一致性系數為0.85,有較好的信度[17]。此問卷多次用于調查我國大學生的學術自我效能感。問卷內的問題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每個題有5 個選擇: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不確定、比較符合和完全符合,對應得分是1~5 分,總得分是110 分。該調查問卷在問卷星網站上發布,問卷ID128287306。參與調查的學生是吉林農業大學2019級和2021 級農機專業本科生,共146 人。調查結果如表1 所示,表中“/”前后兩組數字分別表示教學改革前后的數據,通過學術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和具體措施,吉林農業大學農機專業本科生學術自我效能感得到明顯提高,證明了這些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

表1 農機專業本科生學術自我效能感調查結果(n=146)Tab.1 Survey results of academic self-efficacy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utomation (n=146)
學術自我效能感作為個體對完成學術相關內容的期望,不僅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術成就,而且與學習倦怠感、時間管理能力、學習策略、專業認同等一系列學習狀態或心理活動相關,對大學生專業素質和能力的塑造至關重要。在分析農業工程專業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生學術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和具體措施,并通過教學實踐驗證了這些措施的實施效果,能夠幫助農業工程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提高學業表現,促進自身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