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心
摘要:共同富裕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和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點。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過程中,不斷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結合,總結出了新時代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既包括共同富裕在新時代的科學內涵,也包含著實現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進一步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中國化程度。
關鍵詞:共同富裕;科學內涵;路徑
中國共產黨一直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奮斗目標,這符合黨的初心使命,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研究新時代共同富裕重要論述,需要先從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共同富裕的理論開始,并且同時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過程以及具體國情來進行邏輯建構。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因此,我們不僅要在認識上掌握共同富裕,更要在實踐中以貫徹落實共同富裕為目標。
一、習近平新時代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發展性
共同富裕作為科學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目標,是以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為依據得出的科學理論。這一重要論述的理論根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將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共同富裕方面的內容根據新時代的具體國情進行全面深化發展,并最終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過程中形成。共同富裕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扎實的實踐基礎。
(一)習近平新時代共同富裕重要論述根植于馬克思、恩格斯理論
在馬克思與恩格斯研究資本主義制度并揭露其剝削本質的過程中,共同富裕理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命題,并且馬克思、恩格斯將它看成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之一。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發現之一,要求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必須始終以生產力發展的規律為基礎,不能為了快速地實現共同富裕而違背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馬克思、恩格斯還進一步指出,當生產力不斷發展并且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也將呈現出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關系。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實現需要足夠豐富的物質條件,也就是說,只有在富裕的條件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有可能實現。馬克思、恩格斯定義的共同富裕的社會不僅可以使全體社會成員擁有實現了物質富裕的生活,而且還能夠向每一位社會成員提供充分的自由且全面發展的機會,這是習近平新時代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理論淵源。
(二)習近平新時代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繼承發展于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共同富裕理論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整個奮斗過程中一直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自身的初心和目標。從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走上了正軌,奠定了實現共同富裕堅實的物質基礎。黨內關于共同富裕思想內涵的最早表述是在毛澤東于1955年7月發表的《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中,他提出了關于共同富裕的設想:在進行三大改造的過程中“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正是在這樣的思想的指引下,毛澤東認為,需要將分散的個體聯合起來,凝心聚力搞建設,才能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毛澤東關于實現共同富裕的一系列論述以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為源頭,同時又將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發展到了新境界,對習近平新時代共同富裕理論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從1949年到1978年,我國經歷了對國家的改造與建設,初步實現了強國的實踐任務。但是,我國社會仍然存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的問題,這就導致“如何富民”上升為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1992年的南方談話,鄧小平不僅正式明確了社會主義的科學本質和內涵就是要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還深刻總結了過去經驗,提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通過先富帶動后富的方式,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創造性智慧思想。另一方面,鄧小平還強調:“要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由此可見,真正的共同富裕是在社會成員生活的物質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時精神富裕也相應提升。對此,鄧小平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大力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實現全面的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基礎。
在改革開放前,我國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時受限于歷史條件,過度強調公平而忽略了效率,奉行的平均主義分配原則,導致了眾多企業和廣大從事勞動生產的人積極性明顯降低,最終使生產效率的提高與社會公平都沒有實現。隨著21世紀的到來,黨在收入分配領域重新調整了對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的關注程度,強調要兼顧效率與公平。黨的十四大初次提出分配要“兼顧效率與公平”;黨的十五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明確了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不同領域和職能;黨的十七大在總結之前效率與公平論述后,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論斷。這一論斷還要求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合理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縮小過大的收入差距,兼顧效率與公平既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又有利于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增加社會財富的累積,使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習近平新時代共同富裕重要論述提出于新發展階段的具體國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形勢與社會矛盾變化,我們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實現了顯著的進步,經濟發展由原來的高速增長轉變為了高質量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增加。新時代的共同富裕不再是物質這一個領域的豐足,而是涵蓋著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的眾多領域的繁榮富裕。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始終強調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共同富裕始終被擺在重要的位置上。如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已經踏上新征程,我們更要在習近平經濟理論的正確指導下,不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實質性的支持和推動。
二、習近平新時代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科學性
習近平新時代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長遠目標,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要實現共同富裕、怎樣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時代課題,揭示了新時代共同富裕的鮮明特點和科學內涵。
(一)全民富裕:兼顧“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
從理論上,實現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終追求;從實踐上,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的偉大目標;從歷史上,實現共同富裕是從古至今中國人民一直向往的一個美好理想。在新時代的中國,共同富裕是全體中國人民和全部中國地區的共同富裕,不是一部人和一部分地區的少數獨享富裕。
中國共產黨在努力完成共同富裕目標的過程中,將共同富裕分為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兩個方面。第一步,要把“蛋糕”做大,通過高質量發展生產力,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調動人民生產生活的積極性;第二步,要努力把“蛋糕”分好,建設完善的分配制度,為全體人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極大豐富打好基礎。維護好社會的公平正義是推動共同富裕過程中必須重視的一項內容,在關于我國分配制度的方面,黨不斷推動分配方式向著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不斷縮小城鄉間、不同地區間的居民收入差距,盡可能滿足全體人民在生活中各方面的現實需要與精神文化需求,扎實穩步推進共同富裕。
(二)全面富裕:實現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有機統一
現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進,人民實現了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升,所以人民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標準也隨之提高,這就表明進入新時代之后,不能僅關注人民的物質生活需求,還要加強對他們精神生活充實的關注。
習近平指出:“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入分析新時代中國的具體國情之后,提出要通過新發展理念來引領高質量發展,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加強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讓人民享有更為豐富、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加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不斷充實社會成員精神領域的富裕是推進實現共同富裕進程的一個重要標準,也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共同富裕工作的最終目標是完成全體人民物質與精神兩個領域的全面富裕。
(三)共建富裕:引導全體人民共建共享,勤勞致富
古語有云:“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就說明,當全體人民共同勞動、共同建設、共同奮斗時才可以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充分條件,但是我們追求的方式的并不是絕對的平均主義、“大鍋飯”和單純的“劫富濟貧”,是要通過引導和鼓勵全體人民要通過自己的勤勞奮斗和開拓進取去實現富裕,在人人參與、人人盡力的環境中實現人人富裕,創造美好生活。
習近平多次強調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實現共同富裕要建立在全體人民共建共享的基礎上。勞動是人的本質,是人生存的基礎,也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的根本力量,所以共建共享的本質就是盡可能多地凝聚全體人民的勞動結晶,讓他們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和才智,才可以源源不斷的創造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大動力。中國共產黨是一支有著百年奮斗歷程的隊伍,無論是在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時期都得到了顯著的成就,這些成就源于各個時期人民的勤勞奮斗。同時黨中央也一直努力營造勤勞致富的環境,不斷激勵人民,開發他們對生產勞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除了鼓勵人民群眾勤勞奮斗,還要提高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讓人人都能擁有致富的條件和機會,增強人民對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全體人民都能通過自己的奮斗中實現共同富裕,享受發展成果。
(四)漸進富裕:充分估計長期性、艱巨性與復雜性
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是不斷走向共產主義,馬克思與恩格斯在長期的研究與寫作中得出了這個深刻結論。他們認為走向共產主義的過程是從初級走向高級的過程,只有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達、每個人可以自由而全面發展、社會成員實現共同富裕,一個國家才能真正進入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這個實現過程需要長期堅持并且十分艱難,需要逐步地去推進。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共產主義的一個標志必然也是一個漸進、動態且長期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須要堅持腳踏實地、慢慢推進。
習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從黨的十八大開始,我們取得了不少勝利,黨帶領全體中華兒女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也代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走向更加深入的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也逐漸對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更加重視,實施了多項政策來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目前我國仍然是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依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并且防止返貧的問題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這說明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還沒真正實現,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進程中,對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工作依舊不能掉以輕心。
三、習近平新時代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實踐性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實踐既是理論創新的源泉,又是理論發揮作用的沃土。習近平新時代共同富裕重要論述是實踐的理論,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和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
(一)實現新時代共同富裕必須立足于堅持高質量發展
進入新時代,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所以仍然需要依靠發展來解決我國現存問題,如果沒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共同富裕就難以實現。但是在新發展階段上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過去簡單粗放的發展方式需要被創新發展、協調發展、共享發展等高質量發展方式取代,讓更加適合新時代國情的方式作為主要實現途徑。堅持高質量發展不僅可以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也可以提供內在的政治保證,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從而提高社會的發展質量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夯實共同富裕的社會根基。
新時代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強化了要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大力提高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另外還需要讓低收入群體最大限度地享受到發展成果的優惠,提高低收入群體增收能力和收入水平。還需要通過放寬市場準入限制、促進落后地區產業政策優化、改善產業結構、在根本上提升落后地區發展能力等來提高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實現區域、城鄉、群體之間的收入平衡。新時代,是我國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進的關鍵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想實現更全面的共同富裕,就必須立足于新時代發展理念,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
(二)實現新時代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并重
進入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內涵也更加科學,我們認識到單純重視人民物質生活的富裕是不全面的,科學的共同富裕觀是要兼顧物質生活的富足與精神生活的充實。首先,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大力宣揚“時代楷模”、道德模范的偉大事跡,帶動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廣大群眾之心,外化于廣大人民群眾之行。其次,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千百年來在中國人民中耳濡目染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素養,使人民群眾的精神富裕得到普遍實現。
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卻尚不夠完善,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存有短板,向農村提供的文化資源和產品的數量與質量以及文化服務質量都明顯低于城市,同時西部的文化資源也沒有與東部持平,這就導致了城鄉居民之間、不同地區的居民之間沒有達到足夠同步的精神富裕。所以我們要加快推進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進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向著公共文化服務全民普及、優秀文化資源全民共享的方向不斷努力。
(三)實現新時代共同富裕要構建全覆蓋的可持續政策
實現共同富裕,最現實、最迫切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構建全覆蓋且可持續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政策。這是密切關系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也是確保黨領導核心地位的重大問題。
第一,穩就業、促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與初次分配密切相關。無論是在“十四五”期間還是在未來的發展中,都要堅持就業優先政策,充分發揮就業在促進收入增長、縮小收入差距方面的重要作用,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第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是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要加強社會保障對改善民生、完善收入分配、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發揮好兜底作用。第三,強化社會治理。貧富差距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不斷減小貧富差距、推動共同富裕邁出實質性進步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推動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環節就是針對基層社會不斷完善治理機制、提升治理能力,推動全體人民在公平享受公共服務和充分參與公共生活的過程中凝聚起整個社會的共識,從而進一步形成團結奮進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讓廣大群眾都投身于實現共同富裕的建設中來。
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奮力拼搏。進入了新時代,黨已經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開啟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在“兩個大局”的背景下,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健全各類社會保障制度,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達到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澤東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田莉.馬克思主義關于共同富裕的理論探索[J].管理觀察,2016(27):58-60.
[10]張端.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及其中國化發展[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21(02):25-30.
[11]馬純紅.毛澤東共同富裕思想的淵源及其實踐探索[J].毛澤東研究,2021(04):25-36.
[12]賀全勝.毛澤東共同富裕思想探微[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21(05):80-90.
[13]曾飛凡.共同富裕理論的歷史脈絡梳理與解讀[J].發展研究,2021(38):1-7.
[14]羅明忠.共同富裕:理論脈絡、主要難題及現實路徑[J].求索,2022(01):143-151.
[15]燕連福,王亞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內涵、基本遵循與發展路徑[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1):1-13.
[16]韓文秀.正確把握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J].旗幟,2021(11):13-15.
[17]王頌吉,白永秀.中國共產黨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理論與實踐邏輯[J].貴州社會科學,2021(09):4-10.
(作者單位: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