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子蒜羊血”應該是西安比較古老的流行小吃。記得三十多年前我剛參加工作不久,與單位里一位已經五十多歲的老同志閑聊,說他解放前就在西安的藥鋪里當學徒,那時候最興奮的事就是,但凡手上有一點錢,就去南院門的攤攤上吃一碗五分錢的“辣子蒜羊血”,那個香啊!前兩年熱播的電視劇《裝臺》里面,張嘉譯扮演的刁大順對宋丹丹扮演的人物說,小的時候,在西安大差市有一個老漢擺攤賣“辣子蒜羊血”,一毛錢一碗,印象最深的是老漢那一聲吆喝:“辣子——蒜——羊血!”這兩個時間點推算差個三四十年,價錢漲了一倍,相信味道應該是始終如一的香辣通透。
雖然“辣子蒜羊血”是很早就有的西安小吃,但如今的知名度似乎比不上泡饃、夾饃、涼皮之類,就連與它的姊妹“粉湯羊血”相比似乎也遜色了些。這其中的原因,可能還是宣傳推廣的某些欠缺,就連現在生活在西安的許多人,對它也不是很了解。不了解就少了嘗試,不嘗試怎么能知道它的好啊!
羊血是個好東西,按照中醫理論,羊血是用來保健的,“羊血具有止血,祛瘀,解毒的功效”。后來作為食材的一種,也是循著它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而來的,“羊血性平、味咸,入脾經”,主要成分除含有五分之四的水分以外,則是多種蛋白質,以及少量磷脂、膽固醇等脂類及葡萄糖無機鹽等成分。當然,按照食物食用的金字塔規律,最起碼是在舊時代,動物的肉富人吃,“下水”之類一般人吃,就如一只羊宰殺了,富人吃羊肉,一般的人吃羊雜,收入最低的人則吃羊血。這像極了火鍋興盛的當初,當年那些纖夫們吃的就是人們棄之不用的腸腸肚肚。但勞動者不獨偉大,而且聰明智慧,他們在生存條件艱難的情況下,刮起自己的頭腦風暴,把一些原本可能零落成泥的東西化腐朽為神奇,從而不僅能夠果腹,而且創制出了讓許多人都趨之若鶩的美味。
對動物血脂的食用,在國人飲食中,比較多見的有羊血、鴨血之類,其他動物血脂也有食用,但沉淀下來的以這兩者居多,并創制出了出名的吃法,如南京的“鴨血粉絲湯”、西安的“粉湯羊血”,當然,還有這道實為經典的“西安辣子蒜羊血”。
制作“辣子蒜羊血”的第一步,當然是取得羊血血塊,這一步很重要,制法也很講究:新鮮羊血,過篩去雜,之后摻入等量鹽水熬制,凝結即成。此一步的科學考量就是加入鹽水,一為去腥殺菌,二為奠定底味。這一步驟一般有專門作坊制作,更多的售賣“辣子蒜羊血”“粉湯羊血”的店家只需躉取即可,此是專業分工,也是“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第二步是制作料汁,這也是“辣子蒜”稱謂的由來:辣椒面、蒜泥以及少許芝麻放置碗中,鍋中炸過蔥姜花椒的熱油,此刻澆潑其上,激發辣味酸香。再加入上好香醋、醬油之類,“料汁”即成。
第三步準備“羊血塊”。提前躉得的羊血,切成一兩公分的立方塊,之后重要的一步是下料湯“泖”透。這所謂“料湯”,是一鍋熬好的,里面加了花椒、小茴香、桂皮、八角等十味左右調味品細末的湯。這湯燒得滾燙時,用笊籬盛了羊血塊,在鍋中充分浸泡,讓熱氣深入其心、讓滋味氤氳其身,此謂之“泖”。“泖”透的羊血塊復盛入碗中。
第四步是羊血與辣子蒜的結合:撒上咸鹽、味精,再來一撮小香蔥,之后把調好的“料汁”濃烈地澆潑其上,大功告成。此時的“辣子蒜”羊血名副其實,艷紅碧綠清白的料頭,包裹住暗紅的羊血,賣相勾人。
這樣的“辣子蒜羊血”,看得出來,一定是給重口味的人準備的,就如正宗的老版的重慶火鍋,一定是重辣重味的一樣。這其中有一個鐵律,那就是但凡是“下水”成就的美味,一定是重口味,比如京人的鹵煮火燒,陜西以及其他地方的“羊雜碎”,乃至川味的肥腸等。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重味遮腥臊去異味是其一,其二就是它當初的食客,大抵是出大力流大汗的“下里巴人”,非重口味不足以開胃、補充等。
但就是這樣的“重口味”,漸漸地也洇染到“陽春白雪”一族,比如滿大街的空氣中都彌漫著辣香味的川味“串串”之類,食客十有八九竟然是青春盎然的帥哥美女一樣。這其中的原因,有嘗鮮的沖動,也有追求味蕾刺激的食性變遷。
“辣子蒜羊血”的滋味,辣,當然不是燥辣,是秦椒固有的香辣。蒜味濃烈,老陜愛吃蒜,不獨在吃面,就在許多涼拌熱煮的菜肴飯食中,蒜是恒久的常客。此時的蒜,不獨是辛辣刺激,當然還有遮腥的功用。麻,陜人嗜麻,這是被許多人忽略的。悠久的花椒種植歷史,以及對于花椒祛濕功能的了解,使得秦地不但有“椒房貴妃”,更有許多地方飲食的“花椒出頭”。當然此時的“麻”,是已經融入料湯再氤氳進羊血的麻香,麻得口唇微顫,依然難以停箸。
當然,這辣、蒜、麻,以及充沛的油香咸香等,輔佐或包裹的主角肯定是羊血。這羊血此時的口感略硬于豆腐,筋韌而不梆硬的感覺,最是適口。至于其中隱含的一絲葷香脂肪味,也是介于葷素之間,最是恰當。
一碗“辣子蒜羊血”,能夠吃出豪邁來。原本可能棄之不用的,有“茹毛飲血”之說的材料,此時被列入食材,這本身就是一種膽略。而之后的大開大合的加工制作方法,更是顯現了一種凜然般的膽氣。而幾種重口味調料的疊加,更是顯現了蘊含智慧的決斷。在此之上,一碗食材特別、調制特別的食物制成。這“辣子蒜羊血”從制作到食用,都現出豪氣來。之后的感覺,就是更加的豪爽、熱烈甚至灑脫奔放,人生天地間,敢食這一碗,不也是“生猛”?當然,更純粹的“豪邁”,在于食用之后的感覺,那就是一碗下肚雄赳赳,世上能有幾多愁!
一碗“辣子蒜羊血”,能夠吃出通透來。那熱乎煎火勁,實際上應該是麻婆豆腐一般“燒心”的感覺,滾燙的滋味有時也是慰藉心田的良藥。再至于那辣椒的香辣、蒜汁的辛辣以及花椒的麻香等等,哪一味不是刺激味蕾、誘發體液分泌的重方?這些滋味,直讓你口唇生津、汗液蒸騰,乃至熱血沸騰、精神提振,是不是會有其氣洋洋者矣的舒爽?于是,淤塞頓通,煩悶消散,欲上九天攬月也!
一碗“辣子蒜羊血”,當然也可以吃出營養、吃出美味、吃出滿足來,這更是食物的要義。
這道“辣子蒜羊血”,早先就是這樣“恬口”吃的小吃,也就是說吃它就是吃它,并不用來下飯下酒之類,就是單純奔它去的。當然后來登堂入室,上了餐桌席面,當成了一道菜,也是一種更受歡喜的后續。
現如今,單賣“辣子蒜羊血”的已經不多見了,更多的是“粉湯羊血”店的第二主打,或者是酒席宴上的菜肴。這其實也是一種進步,是物質大大豐富之后的豐盛,也是適應了人們對飯食多樣化追求的變革。就如如今的火鍋店也會有涼菜一樣,道理同樣如此。
只是許多原本好這一口的食客,還是想念獨自一人面對一碗的感覺,看著桌上眾人共享的那一盤“辣子蒜羊血”,總有攬過來大快朵頤的沖動。于是,咱們悄悄說一聲,要過癮的時候,踅進小店去,占角落一隅,放開整一把,那感覺真是太棒了!
(責任編輯:龐潔)
張同武 政府機關供職,著有散文集《未央橋畔》,曾獲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等。近年專注于飲食文化研究寫作,特別致力于挖掘陜西傳統飲食文化積淀,梳理陜西小吃文化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