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乒乓球女單決賽上,我的對手是狀態正佳的陳靜。此前,她在半決賽中干凈利落地3比0獲勝,可以說是氣勢如虹。而我呢,1992年就已經拿了奧運冠軍,這次志在衛冕,外界期望很高,所以壓力非常大。
比賽是五局三勝制,開場兩局我的狀態很好,接連拿下。眼看著離冠軍就差一步,有可能那一瞬間,我也有一點點松懈了。
相反,陳靜因為到了被淘汰的邊緣,反而不再患得患失。第三局剛開場,她就展現了完全不一樣的氣勢,打得很猛、很強勢。最終打成了20比22,我輸了關鍵分。之后的第四局,再輸!
我當時也有點慌了,開始出現一些我平常不會有的失誤。這時,換作是你會怎么辦?跟自己說:“快冷靜下來,別緊張!”對嗎?我也是這么做的,但越是這樣暗示,我越有壓力。越告訴自己“別在意失誤”,我反而越在意自己的失誤。
決勝局開始前,我坐在休息區,看著記分板,心想:剛剛到底發生了什么?我是不是真的要崩掉了?那是我離“心態崩了”最近的一次。
但最終,我在決勝局中徹底反彈。最后一局,我用21比5的大比分干脆利落地終結了比賽。
關鍵問題來了:在逆勢翻盤前這短短的幾分鐘內,我是靠什么方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迎來逆轉取勝的?賽后有評論員表揚說:鄧亞萍破釜沉舟,勇猛頑強。只有我知道,我所做的很簡單,要從一個小動作開始。
其實這是我的一個習慣。在我瀕臨崩潰之時,第五局幾乎每一個發球回合前,我都會用手摁三下球臺。不是很快地摁,是用力地、慢慢地,摁一下、摁兩下、摁三下。
在這個過程中,我要迅速從上一個球的得失中走出來,不去聽觀眾的吶喊,不去想和陳靜有幾分差距。我只做一件事,就是很專注地去感受球臺的觸感,并且伴隨這個小動作,給自己一點時間緩沖,去想下一球的策略,去仔細觀察對手。當我找回對比賽本身的專注,而不是反復想著剛發生的失誤、想著奧運衛冕時,我最終大比分取勝。
這個動作究竟有什么神奇之處?直到退役后我去研究體育教育,才知道在運動員的抗壓訓練中,這叫作“思維阻斷”訓練。
為什么當我在逆境中,越提醒自己冷靜、不要在意,結果卻越是適得其反?因為我只是在告訴大腦,這時候千萬不要做什么,告訴自己千萬不要緊張!但是大腦該干嗎呢?不知道。
就像新手司機開車一樣,你越提醒他不要撞樹,他越容易踩著油門撞過去。駕校的教練知道,必須清晰地下達指令:右轉!剎車!
思維阻斷法的秘訣,就在于通過轉移焦點,來讓自己在很短時間內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不完全相關的事,清空你的腦袋。具體方法非常多,只要記住兩點就行:
第一點,重點不在于你對自己說什么,而在于做什么。不要總想著給自己默默打氣、增加心理暗示,內心戲再多都沒有用。一定要做出個動作,或者干脆大聲喊出來。
第二點,這個動作要提前準備。假如你已經在向老板匯報的現場,心里開始發毛,然后臨時去摁桌子給自己減壓,這樣做效果不是說沒有,但是肯定不明顯。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妨給自己設計一個小動作。可以是雙手交叉按壓,可以是掐自己的手背,也可以是連續三下解鎖手機屏幕等。
(摘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心力》,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