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鄒毓芳
作業是連接學生課上、課下學習的橋梁,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作業不能成為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的一項負擔,否則只會導致學生對作業、學習產生排斥與抵觸的情緒,出現適得其反的后果。我國高度重視中小學學科教育實踐中的作業設計工作,并在專門頒布與實施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用較多的篇幅對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的作業設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指明了清晰的發展方向。小學語文教師應看到“雙減”政策對作業改革的力度,更應在認真研讀與把握“雙減”政策有關作業設計要求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符合語文學科及學生實際水平的優質語文作業。教師圍繞小學語文非書面作業的設計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并收獲了累累碩果[1]。筆者僅結合自身的小學語文教育實踐經驗,針對“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非書面作業設計這一主題發表個人認識與淺顯看法。
非書面作業又被稱為“無紙筆作業”,是指區別于常規的需要利用紙筆進行重復性的、枯燥性的抄寫、題目解答等的一種作業形式。非書面作業的形式較為靈活,多需要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嘴表達與交流等。相較于常見的書面作業,非書面作業的趣味性相對更強,能很好地起到調節學生作業“口味”的作用,讓學生對作業產生興趣,能積極主動融入作業中。
“雙減”政策的一“減”便是指“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寥寥幾句,卻有著異常豐富的內涵。第一,教師要把控作業的數量與完成作業所需要的實際時間,不能讓過多的作業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第二,教師要設計符合學生成長需求、受學生歡迎的作業,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去做,而不是被動去做,有效避免學生出現身心負擔重的情況。從“雙減”政策的這些要求來看,小學語文教師應跳脫出以往以書面作業為主的固有思維,嘗試依據實際學情設計趣味性較強、綜合性較強的語文非書面作業,以激發學生對語文作業的期待,使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2]。
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本身就對枯燥、乏味、單調的事物不感興趣,容易產生抵觸、排斥的情緒,相反,對種種新鮮有趣的事物情有獨鐘,有異常高的探索與了解熱情。這是小學階段學生極為鮮明且突出的一個特點。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實踐中,若教師過多依賴書面作業,讓學生抄寫學到的知識,完成大量的練習題目,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就很容易受到影響,甚至不少學生會產生懈怠的消極情緒,進而影響作業的實際完成效果。相反,若小學語文教師有意識、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非書面作業,諸如畫一畫、讀一讀等。這樣的作業對學生來講無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能充分激發學生參與并融入其中的興趣與熱情。當學生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最終完成的作業質量自然也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從這一層意義展開,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考慮小學階段學生的實際特點,恰當設計受學生歡迎的非書面作業內容。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設計優質、高質量的非書面作業,是一種正常的教育發展趨勢。但與此同時,小學語文教師也應意識到非書面作業的設計不可任性,必須緊扣語文教學內容,即讓非書面作業為小學語文教與學服務,而不能聯系甚少,或者毫無關聯[3]。
例如,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為學生設計了“繞口令”的非書面作業,要求學生課下認真聆聽并練習“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四十不是十四,十四不是四十”這一繞口令。這一非書面作業的設計出發點其實是引導學生區分“s”和“sh”的發音,并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看起來簡單不過的“繞口令”練習非書面作業,卻有著豐富內涵,如此才能切實發揮非書面作業的杠桿作用,使學生在感興趣的練習中正確、輕松、熟練地區分“s”和“sh”的發音。這對學生日后的語文聽、說、讀、寫都將產生促進作用。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非書面作業的設計并不是越靈活越好,必須與小學階段學生實際的認知能力及水平高度相符。這樣的非書面作業才能有效避免讓學生產生身心壓力的不利情況發生,促使學生積極完成,高效完成,并在此過程中深化學習認知及理解,建構知識框架,獲得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樹之歌》這一篇課文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利用課余時間,與父母或者伙伴一起走出家門,走向大自然,觀察大自然中是否有自己所學到的樹木品種,它們是否跟在課文中學到的一樣?”這一非書面作業。這一作業的難度較小,學生只需要認真觀察,將從大自然中觀察到的樹木的實際情況與《樹之歌》中所學到的知識建立起聯系即可,不會有沉重的學習壓力與負擔。但教師若為學生設計“選擇自己了解較多的一種樹木制作PPT,將自己所了解到的有關這種樹木的知識呈現出來”這一非書面作業,顯然與小學階段學生普遍實際具備的能力水平不符,只會成為令學生苦惱的任務。這也充分表明了“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師設計契合學生實際水平與能力的非書面作業的必要性。
小學語文教師要想立足“雙減”政策實施的背景,更好地設計出優質的語文非書面作業,首先應從語文教學內容出發,認真思考與分析具體的語文教學目標,在緊扣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精心設計[4]。由此可見,教師認真分析教學目標,據此設計小學語文非書面作業,是“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非書面作業設計的極為重要的一個切入點。
例如,《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詩歌用擬人的手法講述了各種植物種子傳播的過程。這一詩歌的教學目標除了讓學生會讀、會寫所出現的新字詞之外,更重要的一個目的在于激發學生觀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識、探究植物奧秘的興趣與熱情。針對這一情況,小學語文教師便可以為學生設計“認真、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仿照課文的表達方式寫兩段話,這兩段話要圍繞兩種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展開,注意要表達清楚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這一非書面作業。這一作業看似簡單,其實也有一定的難度。首先,學生要認真閱讀《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詩歌,學習與借鑒其中的結構與擬人化的寫作手法。其次,學生要認真觀察、仔細思考生活中見到的植物的種子的傳播方式,必要的時候還要尋求他人的幫助。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產生探索植物奧秘的興趣,掌握豐富的植物種子傳播的知識。最后,在將自己所觀察到的植物種子的傳播過程用擬人化的寫作手法表述出來的時候,學生的文字表達與運用能力、對《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詩歌的感知與品鑒能力,都將得到進一步的鍛煉。可以說,教師依據語文教學內容,參照具體的教學目標,巧妙設計語文非書面作業,有助于充分發揮非書面作業的載體作用,推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學習,去探索,去體驗,去成長,這對原定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都將產生積極影響。
學生只有對活動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去思考,去探究,從而獲得更深刻的學習認知[5]。鑒于此,“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非書面作業時,還應著重考慮所教學生的興趣與喜好,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有吸引力的非書面作業內容,促使學生積極完成,最大限度地發揮非書面作業設計的作用及價值,高效地為學生語文學習服務。
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有豐富的想象力,喜歡動手操作,對畫畫情有獨鐘。這是小學生呈現出的一個鮮明特點。對此,小學語文教師便可以從這一實際學情出發,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圖畫創作類的語文非書面作業。如在學生學習了《詠柳》《村居》這兩首關于春天的古詩之后,教師便可以為學生設計“富有感情地誦讀《詠柳》《村居》兩首古詩,將想象到的畫面畫出來”這一作業。這一非書面作業并不是學生簡單地、任意地去畫,去創作,而是需要與《詠柳》《村居》這兩首有關春天的古詩所描述的情景高度契合,即學生的畫與創作要建立在自身理解的基礎之上。創作春景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對《詠柳》《村居》兩首古詩進一步深刻理解的過程。詩配畫的形式有助于學生輕松理解兩首古詩所描述的意境及所傳遞的情感。以此為基礎,學生不需要死記硬背便能靈活記憶,且印象深刻。可以說,教師設計的這一非書面作業充分契合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與喜好,能更好地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
當前班級學生人數普遍較多,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愛好與需求。因此,教師應積極踐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雙減”政策也明確指出,鼓勵布置分層、彈性作業。對此,小學語文教師便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雙減”政策要求,將分層的理念融入非書面作業的設計中,即融入自主選擇的模式,以滿足不同情況學生的真實語文學習需求與個性化發展的需要[6]。這也是“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非書面作業設計的一個重要切入方向。
例如,“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生的周末擁有了更多可供支配的時間。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周末作業的科學、合理設計,避免學生兩天的時間被浪費。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如下選擇性較強的“菜單式”的語文非書面作業。
(1)復習本周學過的課文,富有感情地朗讀3 遍(需要背誦的,一定要熟背);
(2)堅持利用周末時間進行課外閱讀;
(3)將美好的周末以及所做的有趣的事情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
……
在上述語文非書面作業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如對于第一項作業,已經熟練掌握的學生自然便可以輕松跳過;對于第二項作業,喜歡進行課外閱讀的學生便可以多閱讀,拓寬自身的閱讀視野及范圍。如此一來,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完成一項項非書面作業的熱情與積極性也會更高,非書面作業也能更好地發揮價值及作用,推動學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地學習。
總而言之,基于“雙減”政策實施的背景,小學語文教師應高度關注與重視非書面作業的設計,切實讓所設計的作業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與能力,同時充分發揮作業的本質作用,連接學生的課上、課下學習,推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更快、更好地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