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敏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彭原鎮彭原初級中學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所以,為了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教師需要加強對教育創新作用的重視和踐行,采用不同閱讀模式有效引導學生完成重點知識學習,對新課程改革、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給予重視,通過科學合理的融入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文本內容,從而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帶來更多幫助。
新課標要求初中生需要達到一定的閱讀量,在完成課內讀物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對課外閱讀的重視。但是,深入調研目前的教學現狀發現,現階段部分中學生每天只能完成課內閱讀,課外閱讀幾乎流于形式,而且“快餐式”“斷崖式”的閱讀方式根本無法獲得良好的效果,甚至一大批初中生閱讀無法達到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從而難以有效培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即便有部分學生可以完成新課標所要求的閱讀量,但是閱讀多處于膚淺、簡略、速讀,甚至有“應付考試”的狀態,無法達到現代教育要求的標準。
初中生的思維正處于發展階段,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經常閃現一些難得的“智慧的火花”,由于有些“不合理”“不完美”,不合乎社會通用法則,于是很多教師認為不符合邏輯,便給予過多干預,進行糾正,導致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不能自由馳騁,不利于個人發展,甚至可能會導致學生閱讀興趣喪失。
在群文閱讀活動開展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準備工作的重要性,沒有根據學生情況科學合理地對群文閱讀內容進行籌劃與設置,導致教學整體性存在缺失,影響群文閱讀教學效果。同時,初中語文課堂時間有限,若教學效率無法提升,則難以達到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所以教師必須優化、完善閱讀教學策略,構建更加具體可行的有效化教學模式,通過加強閱讀指導、創新閱讀方式的途徑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真正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教師深陷應試教育的“泥潭”,注重考試,對群文閱讀活動的多元化效應不夠重視,導致課堂閱讀形式單一,范圍狹窄,方法陳舊,氛圍不夠活躍,閱讀效果不理想,難以從根本上培養、增強學生自主閱讀意識和提升閱讀素養,導致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閱讀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學生如果能夠扎實掌握已學知識,則可以在出現問題的時候迎刃而解。為此,“以生為本”是教師選擇群文閱讀文本的一項首要條件,也唯有將這一點先做好,全面分析學情才會達到理想效果。
教師應從學生基本學情出發,了解真實的學習動態,結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優先選擇學生相對熟悉的文本,由此建立新舊知識連接系統,調動學生對文本閱讀的積極性,使其利用自身學習經驗迸發思維的火花,完成閱讀任務。學生處于從小學過渡到初中的階段,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學習新內容、對接新方法,教師應結合學生之前所學的知識設計合適的教學新內容,旨在和學習經驗密切結合,讓學生盡快適應新方法,進入群文閱讀的學習狀態。
例如,筆者將“童話中的‘真’”作為議題組織群文閱讀,核心篇目是《皇帝的新裝》,立足關鍵主題,先通過“騙子的拙劣騙術,為什么能夠蒙騙皇帝,為什么可以欺瞞大臣,為什么可以震懾百姓?”等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再依據群文閱讀中的“1+X 原則”,融合《海的女兒》和《丑小鴨》這兩個篇目,著眼于議題組織學生對篇目中的“真”進行深入挖掘,使學生有目的、有層次地解讀童話故事主人公對“真”的追求。童話故事來自生活,創作背景各有不同,所以童話故事的寓意也有所不同,但其最終目標是傳遞真善美,激發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向往。總之,群文閱讀的選文需要融合學生現有的學習經驗,依托群文閱讀進一步豐富其已有的學習經驗,從而實現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優化。
初中階段的小說篇目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小說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一方面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通過心理和人性等維度探究故事的深層意蘊,由此對中心思想深入挖掘,這也是教師關注的核心點。教學實踐證明,教師結合群文文本設計對比性問題實施教學,能助力推進閱讀教學的優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筆者將《我的叔叔于勒》《范進中舉》與《變色龍》這三篇小說組成群文閱讀,將“變”作為閱讀分析核心,組織學生對比分析這三篇小說。筆者擬設三道問題:(1)何在變?(2)何為變?(3)何使變?以三個問題為主線將三篇小說串聯起來,引導學生從認知、理解和欣賞這三個層面入手,在對文章深入閱讀的同時探究文章思想。
問題(1)是一道知識性問題,可以通過閱讀《范進中舉》找出胡屠戶對范進的稱呼所發生的變化;在《變色龍》中,奧楚涅洛夫改變對狗的稱呼;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克拉麗絲改變對于勒的稱呼,使學生通過小說人物語言的個性化變化,發現各篇小說人物性格出現的變化。
問題(2)是一道理解性問題,提出該問題旨在引導學生發現人物的神情與動作變化,并且對小說人物的個性特征展開深入分析。
問題(3)是一道欣賞性問題,依據學生解決前兩個問題,帶領學生對人物出現變化的原因展開分析。例如《范進中舉》中胡屠戶對范進中舉前和中舉后的態度變化,表現出胡屠戶趨炎附勢、追逐名利的性格特征。通過此類問題的設計,既符合群文閱讀教學的實際需求,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批判能力等核心素養進行培養。
從這三篇小說中提煉“變”這一主線,為學生設計意味獨特的幾道問題,輔助學生對比“變”前與“變”后,以此彰顯小說人物的鮮明性格,能夠揭示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而且通過問題串的設計進行多篇對比閱讀,不僅能夠將僵化缺乏溫度的教學模式打破,還有利于對學生探究能力、思維批判能力的培養。
語文教材主要通過單元形式展現內容,將相同主題的古今中外文章合編在相同的單元中,這樣編排不僅能幫助學生體會多元化文化的魅力,還能在增進文化理解、助力文化傳承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立足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層面分析,文化傳承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關鍵目標,結合單元主題選擇同類文本組建成群文,這種形式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覺和方式看待同種文化類型,在樹立文化自信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率,優化課堂閱讀教學。
以“民風民俗”這一單元主題為例,這一單元的《社戲》和《安塞腰鼓》主要描寫地方風俗文化。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其整合組建成群文閱讀,帶領學生體會不同地區和時期的文化差異性,既拓展學生文化知識面,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例如《社戲》這篇課文,作者以活潑清麗的語言描繪了充滿詩情畫意的江南水鄉之景;《安塞腰鼓》這篇課文,作者以激昂磅礴的語言,靈動地描繪了黃土高原上表演安塞腰鼓的場景,在字里行間中充滿豪邁和激情。通過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可以深刻體會中國南北地區的文化差異,體會語言文字的強大魅力,在提高文化認同感的同時傳承并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依據學情做好選擇,由多元教學模式取代單一模式,讓學生能夠真切體會語文閱讀課堂的魅力,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除此之外,教師不應該僅拘泥于教材課本,也不應該過分追求閱讀課外文本,從而防止起到適得其反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合理選擇群文閱讀文本,通過合適的群文閱讀模式更好地優化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奧蘇泊爾提出這樣一種學習方法,即并列結合學習法,具體而言其認為新知識與舊知識兩者并非從屬關系也非包含關系,兩者是并列聯合的關系。基于這種學習方法選擇群文閱讀文本時,教師應該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厘清文本間相關聯、互通的元素,從文體、作者、內容以及表達方式等維度明確主題,緊緊圍繞主題選擇合適的文本,使學生在參與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找出文本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既能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還能把所學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從而有效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換言之,即學生針對類型不同的文本展開對比學習,分析討論文本類型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而掌握一定的閱讀文本技巧。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教師在這一教學環節應該將“授人以漁”的理念落到實處,實現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優化,教會學生如何自主進行文本賞析,達成思維能力訓練與提高的課程目標。
例如,七年級下冊中的《愛蓮說》與《陋室銘》,這兩篇短文在立意、文體、句式與表達方式等層面,均存在相同點與不同點。在正式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學生能夠讀通、讀懂課文之后,引導學生對“蓮”和“陋室”各自的特點展開分析,然后將“作者心靈的世界”作為議題,帶領學生立足周敦頤、劉禹錫的身世背景開展對比閱讀,并進行深入思考與交流討論。學生需要通過閱讀、對比、感悟《愛蓮說》與《陋室銘》兩篇短文傳遞思想情感的異同點,在此基礎上探尋筆者豐富的內心世界及高潔的思想品質。學生在閱讀探究的過程中,利用對比分析的形式了解主要內容、基本寫法和主題立意,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這兩篇短文的內涵,這樣有利于培養與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與文學素養。
在組織群文閱讀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在增強閱讀體驗的同時細化、優化教學。因此,教師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對核心段落用心品讀,結束品讀后整合各個段落內容,清晰梳理文章結構與課文框架,以提升學生的歸納能力、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某個小段落出發進行延伸,掌握基本的群文閱讀方法,進而提升自身閱讀理解能力、整合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選擇學生某個興趣點組織他們進行層層剖析,遵循“層層滲透”的原則逐漸提高閱讀難度。
例如,在《祝福》教學結束后,很多學生對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形象感興趣,而且對其去世時魯迅寫下的犀利語言留下深刻印象,此時教師應該緊緊抓住這一點組織群文閱讀,組織“舊中國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悲哀”議題式實踐活動。議題式實踐活動選擇的群文篇章是魯迅的《孔乙己》和《故鄉》,使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這兩個故事的創作背景,在培養閱讀能力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使學生深度思考,提升知識遷移應用能力,從而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實施群文閱讀教學,能有效結合核心素養培育標準,改變傳統教育理念,能以學生為中心科學合理地展開閱讀教學,有助于推進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從而能夠引導學生掌握更多閱讀技巧,為學生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在現有基礎上,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加強對閱讀教學創新的重視,應結合實際情況更加科學地對教學模式進行改善,以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策略,引導學生有效掌握更多基礎知識,提高整體教學效果,充分發揮群文閱讀的教學作用,實現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進一步優化的目標,構建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