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齡
在江蘇,有一個響亮的地名讓人神往,有一個地方發展的業績令人矚目:連續18 年位居全國百強縣榜首;躋身全國105 個Ⅱ型大城市行列;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0 億元大關,成為國內首個達到這一量級的縣級市……這個地方就是江蘇省昆山市。
自1984 年興建中國第一個自費開發區開始,昆山陸續創設出口加工區、光電產業園,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向高新技術發展”“走向核心技術”“高質量發展”等階段,闖出了一條前所未有的昆山之路。昆山發展道路是一條創新之路,更是一條唯實奮斗的路。
1983 年,昆山的財政收入只有5568萬元,上繳國家后只能勉強解決吃飯問題。1984 年,吳克銓當選為昆山縣縣長。當時的昆山,是蘇州地區排名第六也是墊底的縣。“小六子”的帽子從何而來,能不能摘掉?如何打個翻身仗?
昆山窮在“窮土、惡水、血吸蟲”這“三大害”。經過改善水利條件,發展農業,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昆山成為了全國有名的“大糧倉”。改革開放后,工業產值落后于其他縣,缺乏資金、技術、設備,尤其缺少有管理經驗和專業技術的人才。
經過討論,昆山作為臨滬第一站,靠近上海,公路、鐵路暢通,交通十分方便,昆山發展工業所缺的資金、技術、設備等因素恰恰是上海的優勢,昆山在勞動力、土地資源、農副產品等方面的優勢又能補上海的不足。于是把目標瞄準了上海。從務虛入手,召開座談會,把全國各地特別是在上海的昆山人請來,幫忙出點子、找項目。參會者積極參與,提了許多好的建議,特別是介紹了一批上海的企業家來昆山考察。昆山喊出了“要發展,靠上海”的口號,加大力度開啟與上海的洽談合作,廣邀客商聯營辦企業。
在鄉賢的幫助下,昆山和上海金星電視機廠取得了聯系。一連跑了四五次上海,反復商量,與金星電視機廠才勉強有了合作辦廠的協議。臨近開建的時候,上海方面由于資金不足又要變卦。昆山方面克服困難籌集資金,終于把分廠建起來,并做到了當年談判、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盈利。在總結經驗中,大家看到了推進進度和實際效果:1985 年春天達成協議,5 月即破土動工,從設計到竣工只用了6 個月,同時邊借老廠試生產,邊培訓職工,半年后新廠房建成立即投產,當年便生產電視2 萬臺,盈利70萬元,兩年多賺了1000 萬元。通過聯營辦廠,昆山解決了勞動力轉移問題,還把農民培養成為工人;發了300 多萬元工資,交了300 多萬元稅收。
堅持看大局、算大帳,讓昆山老百姓看到了實惠。于是,橫向聯合、跟上海合作的思想統一了。很快,各行各業都跟上海搞了聯營,紡織工業更是全行業跟上海聯營。“要發展,靠上海”,成為昆山百姓家喻戶曉的口號。
之后昆山抓住與貴州風華冰箱廠合作的機會,把聯合的思路延伸到了“三線”軍工企業,擴散到全國各地,這就形成了昆山“東依上海、西托三線”的工作思路。昆山就這樣摘掉了“小六子”的帽子。1989年,昆山人均收入已是蘇州六個縣第一,在省里也名列前茅了。
在發展橫向聯合的過程中,城區大量土地被開發利用,接踵而至的新項目需要更大空間,向新的工業開發區要空間迫在眉睫。1984 年夏天,昆山在老城東邊劃出了3.75 平方公里土地,規劃為“工業小區”“城市新區”。
面對新問題,依靠老的經驗是行不通的。從零起步,從零突破,開發區如何建設?口號都會喊,但沒有經驗讓人束手無策,敢闖敢干的昆山人決定去學習。昆山組團到上海閔行工業區、深圳蛇口工業區調研,發現差距的同時,也分析出開發的路徑:“富規劃,窮開發。”聘請了上海規劃委員會的專家,做出一份詳細的規劃。建設過程中量力而行,分階段實施,邊開發邊建設,實行“用到哪里、土地就征到哪里”的辦法,對工業設施搞企業化融資。很快就實現了“七通一平”,即通路、通水、通電、通訊、通排水、通煤氣、通蒸汽和道路平整,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
靠著“敢想、敢當、敢為”的一股子勁,“不等、不靠、不要”的昆山人,堅信“發展是硬道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信念,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靠十幾個人和50 萬元啟動資金,辦起全中國第一個“自費開發區”。之后,啟動引企業、引人才、引資本,創建僅3 年,開發區內企業上繳國家的稅金就已相當于昆山在開發區的投資總量。
開發區的建設,引起了當時省市領導的關注,獲得了他們的一致認可,這給了昆山很大的鼓勵。《人民日報》刊發《自費開發——記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長篇通訊和《“昆山之路”三評》的評論員文章,引起了全國的關注。之后,經過申請,昆山開發區很快獲批為江蘇省經濟開發區。2000 年4 月,歷經84次去北京匯報,昆山獲得國務院的正式批文,成為首批15 個出口加工區試點中唯一的縣級市。當年10月,全國第一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在昆山正式啟動。在開發區建立后的5 年中,昆山開發區累計引進外資企業259 家,總投資15.32 億美元,創下了開放經濟的區縣奇跡。昆山開發區在國內打響了名氣,這是改革開放政策的成功,是解放思想的成功,也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實踐。
走發展鄉鎮企業的路子,只會永遠落在兄弟縣市的后邊,而抓住機遇大力引進外資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則給昆山經濟插上迅速騰飛的翅膀。實踐證明,昆山從推動橫向聯營到發展外向型經濟,這是一條成功之路。
昆山第一家合資企業,可以說是“搶”來的。昆山縣人民銀行和計委的兩位同志,在蘇州開會時捕捉到一條消息,那就是日本一家手套企業有意到蘇州來辦廠。那段時間,正在緊鑼密鼓建設開發區的昆山,干部之間談得最多的就是為開發區招商引資,這兩位同志敏銳地判斷這是個好機遇。于是,他們立刻告訴縣長吳克銓。兩個小時后,吳克銓趕到了蘇州,找到當時蘇州市輕工局的局長,要求給昆山一個機會。經過幾番軟磨硬泡,終于讓那位局長松了口,同意外商來時帶他去昆山看看。

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貌
1984 年秋天,一位患過小兒麻痹癥的日本企業家來到了昆山,他就是日本蘇旺你株式會社社長三好銳郎。生性謹慎的他已經考察了很多地方。當時昆山開發區的路還沒鋪好,看到道路泥濘的工業區,三好銳郎心生疑慮,面露難色。吳克銓向其保證,路3個月就能修好。他從僅有的300 萬元技改經費中抽出50 萬元修路,在約定好的3 個月內修好了高質量的道路。三好銳郎被昆山高效高質的工作實績打動,也看中昆山的區位優勢,做出來昆山投資的決定。
由于是昆山首家中外合資企業,簽約后,關于投資比例、注冊登記、廠房建設等方面的審批過程異常繁瑣復雜。昆山有關部門果斷決定代替企業去南京、北京,跑了123 次、蓋了732 個章,終于促成中國蘇旺你有限公司“落地開花”,為日后外商投資開發區提供了寶貴經驗。
1985 年2 月,中國蘇旺你有限公司正式開工投產,這是昆山開發區也是整個蘇州市的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公司很快盈利,合資雙方都得到了實惠,投資方很高興,覺得在昆山投資的環境越來越好,公司效益蒸蒸日上,就把他在韓國的一個獨資企業轉移到了昆山。1988 年,蘇州第一家也是江蘇省縣級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在昆山開始投產。這種創新在全國也是超前的。蘇旺你的成功,引發了許多日本商人對昆山的興趣;“搶”來的第一家公司攢足的口碑吸引了不少日本企業到昆山落戶。
正是憑借這種“不等不靠”“敢闖敢試”的精神,曾經的蘇州農業大縣、“小六子”昆山,想方設法走出了一條“昆山之路”。隨著紛至沓來的產業資本的強大虹吸效應,無數個開創性的行業第一開始在昆山開發區應運而生,而昆山也在敢想敢干中完成經濟從發展到繁榮的蝶變。
而今的昆山,開放成為最讓人感動的標簽。昆山以不足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國超千分之五的外資,創造了百分之二的進出口額。抓住臺灣商人重人脈、喜群聚的特點,通過提供優質的政府服務和營商環境,做好昆山服務,幾十年來,有5300 多家臺企落戶昆山,有10 萬臺商臺胞在這里安居樂業。
因臺資而興、因臺企而強。一批得到實惠的臺資企業家主動做起招商推銷員,向臺商推介昆山、帶臺商考察昆山,使昆山迅速成為臺資企業的集聚區,基本形成了光電顯示、智能終端、裝備制造等完整產業鏈。
昆山最亮的金字招牌——“昆山服務”贏得了更多投資方的青睞。在昆山,臺胞子女可以和本地孩子一樣享受義務教育,還有一批臺商投資的學校可以選擇;全面采用臺灣醫院管理模式,并參照大陸三級甲等醫院標準創立的綜合醫院,解決就醫難題;在昆山的商業街,隨處可見臺灣的名品小吃。在臺灣電電公會的調查評選中,昆山已連續多年位列中國大陸城市綜合實力極力推薦城市榜首。2020 年昆山實際使用外資創下了五年來新高,這展示出昆山經濟的強大韌性。
隨著昆山外向型經濟更加“枝繁葉茂”,德資、日資的深度“入局”也形成了“四面開花”的局面。而這些已經是過去,現在的昆山著力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在慢慢褪去高度依賴外向型經濟的形象的同時,提升發展的“內生動力”和質量。人工智能,元宇宙……一個更有想象空間、更具新的經濟增長極的昆山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