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安 黃曉明

朱明(1903-1964)
2023 年,是開國中將、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政治委員朱明誕辰120 周年。朱明,原名朱良玉,1903 年10 月出生于江西省興國縣鼎龍鄉杞下村,1928 年參加農民協會,192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 年被派到工農紅軍工作;曾任縣委書記、省委組織部部長、紅二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八路軍第120 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358 旅兼晉西北軍區第三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戰軍第3 軍政治委員、第2 兵團政治部主任,總政組織部第一副部長、軍委通信兵政治委員等職;先后參加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戰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參與領導所部參加的陳莊、百團大戰、晉西北地區反“掃蕩”、田家會、榆林、宜川、陜中、扶眉、蘭州等戰役戰斗。在30 多年的戎馬生涯中,朱明堅持原則,堅定立場,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作風嚴謹,工作兢兢業業,注重調查研究,對軍隊政治工作特別是軍隊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頗有建樹。朱明對黨對革命無限忠誠的品質和模范事跡,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由于家庭貧窮,朱明小時候只念了半年私塾、三個月夜校,就輟學了。他14 歲就開始隨長輩到南昌、廣東等地替別人挑鐵砂掙錢。朱明東奔西走忙碌了幾年,吃了很多苦,受了不少罪,家境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困苦不堪。從17 歲起,他被迫給地主連續打了6 年長工,不但沒有掙錢,還常常受地主欺侮。
目睹貧苦群眾的沉重苦難和封建地主階級的殘酷壓迫,面對人吃人的社會,朱明在青少年時就萌發出反抗壓迫和剝削的強烈意識。朱明忠厚、勤勞、敢作敢為,成為附近窮苦青年的帶頭人。
1927 年,興國鬧春荒,鄉下的貧苦百姓,家家無米下鍋。地主奸商卻互相勾結,既不肯把糧食借給窮人,也不肯平價出售,而是送到城市牟取暴利。朱明挺身而出,領導貧苦青年攔截糧船,不準外運。迫于眾怒難犯,地主奸商只得答應朱明等人的要求。此后,朱明又組織附近幾個村的農民多次阻攔地主向外運糧,在當地形成了聲勢。

紅二方面軍到達陜北后部分領導干部及3 位紅小鬼的合影,前排右一為賀龍,右四為王震;后排右三為朱明,右四為廖漢生
不久,地主武裝勾結地方反動政權,對參加攔糧的群眾采取報復行動。朱明得到消息逃到外面躲藏,他家則慘遭不幸,家人被打,房子被燒。
1928 年,江西省政府承審員、共產黨員侯海藩,從省城回鄉開展農民運動。朱明成為侯海藩創建的鼎龍區農民協會第一批秘密會員。同年10 月,朱明和侯海藩領導了鼎龍農民武裝起義,攻打靖衛團,捕殺反動官吏與土豪劣紳。起義勝利后,朱明當選為鄉農民協會主席。
1929 年4 月,毛澤東率領紅四軍來到興國,住在縣城瀲江書院,制定興國縣《土地法》,舉辦土地革命干部訓練班。朱明學習《土地法》和毛澤東在訓練班上的講話后,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心里感到無比振奮,內心深深地佩服毛澤東。這之后,他總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積極主動地在全區發動群眾,建立赤衛隊,開展土地革命。
5 月中旬,紅四軍離贛入閩,敵人趁機卷土重來。地主返鄉團殺回鼎龍,血腥報復,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朱明遭到通緝,幸得群眾掩護而逃脫。結果,敵人縱火燒了朱明和當地7 戶群眾的房屋,他最小的弟弟也慘遭殺害。朱明找到縣革命委員會領導人胡燦,領回10 多支槍,組織起一支幾十人的游擊隊,自任隊長和總干事,配合贛南紅軍第25 縱隊攻打縣城,恢復了興國縣革命政權。他被任命為鼎龍區革命委員會主席。
1930 年上半年,朱明調任興國縣蘇維埃政府土地部部長兼雇農工會委員會主席,堅決執行毛澤東親手制定的興國縣《土地法》,領導全縣農民打土豪、分田地。這年冬,朱明調任贛南蘇維埃辦事處土地部部長兼信(豐)南(康)游擊大隊政治委員,開展武裝斗爭。不久,又調任贛南暴動第2 路總指揮部政治委員兼信豐、贛縣、于都、安遠、南康五縣邊界特別區委書記。
1930 年12 月,執行“立三路線”的贛南行動委員會書記郭承祿、蕭國璋、馬榮蘭等人,受富田事變的影響,提出了“反對毛澤東,擁護朱(德)彭(德懷)黃(公略)”等分裂紅軍的口號,制造了“信豐事件”。朱明堅決反對這種制造分裂的行為。他不顧生命危險,主動承擔給在興國工作的中共贛南特委書記陳毅送信并請示處理意見的重任。由于敵人封鎖甚嚴,從河西過不了河東。朱明返回后,郭承祿在信豐召開了所謂的“反毛大會”,責令朱明在五縣特別區委所在地的韓坊召開同樣的大會。朱明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堅決抵制,險些遭到殺害。郭承祿不甘心,又寫信要追查責任。朱明置之不理,既不開會也不傳達。直到1931 年1 月,紅35 軍來到信豐,朱明出席了紅35 軍軍委和贛南行委聯席會議,堅決支持紅35 軍政治委員羅貴波,采取果斷措施,改組贛南行委,糾正了這一錯誤。為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朱明立了大功。
1931 年上半年,朱明先后出任中共南康縣委書記、上猶縣委書記、崇義縣委書記。1932 年七八月間,國民黨粵軍1 個師北犯崇義,進至距離縣委駐地上堡60 華里處,中共崇義縣委才接到緊急報告。當時,縣大隊遠在聶都,上堡僅有百余人的縣警衛隊。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主張迅速撤離。朱明冷靜地分析形勢后,認為撤退會直接影響大王洞500 多名紅軍傷病員的安全,果斷決定組織力量抗敵。他一面耐心說服主張撤退的干部,一面急調縣游擊大隊回防上堡,同時請求贛西南特委和紅12師派兵增援。
當敵人前衛團進至距上堡僅15 華里時,有人喊他:“朱書記,再不跑就要掉腦袋了!”朱明擲地有聲地回答:“掉了腦蓋,碗大的一個疤。跑,是膽小鬼、懦夫!”朱明臨危不懼,有條不紊組織1000 多名赤衛隊員和群眾上山遍插紅旗,鳴放鞭炮,到處張貼署有紅軍各部隊番號的標語,廣布疑兵,迷惑敵人,嚇得進犯之敵后撤15 里等待后續部隊增援。次日,紅12師進至上堡,朱明負責正面誘敵,與敵激戰數日,打退了敵人的進攻,穩定了中央蘇區西南邊境的形勢。
1934 年10 月,朱明隨中央紅軍長征,被編在由少共江西省委書記張績之任團長的地方工作團,隨紅9 軍團長征。12 月15 日,中央紅軍突破黔軍防線,占領黎平、老錦屏地區,張績之犧牲,朱明接任工作團團長。沿途,他帶領工作團全體同志,協助軍團首長開展各項工作,積極做好籌糧、籌款、擴大紅軍工作,有力保障了部隊的軍需給養與兵員補充。1935年5 月在川南西昌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后,他率領的工作團將幾十匹騾馬和一些銀元等急需物資送交中央縱隊,緩解了中央的困難。中革軍委副主席周恩來聽取紅9軍團工作匯報后表揚說,你們長時間單獨行動,不但保存了力量,還補充了人員、裝備;又給中央送了騾馬、銀元,真是雪中送炭。
1935 年6 月,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中共中央決定集中主力向北進攻,首先取得甘肅南部,以創建川陜甘根據地。7月,紅9 軍團改稱紅32 軍。8 月,紅32 軍編入左路軍,隨紅四方面軍主力向阿壩北進。左路軍各部隊走過荒無人煙的茫茫草地,經過艱苦行軍于8 月下旬到達阿壩地區。張國燾拒絕中央的“北上”命令,強令部隊南下,還于10 月5日在卓木碉另立“中央”。
張國燾另立“中央”后,免去黃火青的紅32 軍政治部主任職務。為保存斗爭實力,黃火青設法讓朱明接任了紅32 軍政治部主任。朱明接任后,斗爭更加激烈。張國燾的追隨者氣焰囂張。有一次在會議上,一位領導提議要開除毛澤東的黨籍。朱明挺身而出,站出來據理反駁,批評張國燾成立的“黨中央”是“偽中央”,朱明被指責為“附和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的右傾機會主義分子”。雙方在會上爭吵起來。結果,朱明當了一個星期的政治部主任,就被張國燾撤了職。此后不久,紅32 軍里和朱明一起反對張國燾分裂紅軍的干部,先后被張國燾以各種借口撤銷職務,離開紅32 軍。朱明更是為此多次受到張國燾的排擠和打擊報復。
1935 年10 月,紅32 軍占領懋功縣。張國燾以“開辟地方工作”為名,將朱明調出紅軍,留在懋功擔任縣委書記,僅留給他幾十支破槍,令他發展地方武裝。由部隊到地方,朱明有些想法,但他從大局出發,還是馬上到職。他從建立政權入手,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建立自衛武裝,保衛勝利果實,擴大革命武裝。僅3 個月時間,朱明在懋功創建了有4 個連的懋功獨立營,并建立了一塊穩定的紅色根據地。朱明的表現得到中共四川省委的肯定。經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傅鐘推薦,朱明調任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部長。

1937 年春,紅二方面軍干部在陜西富平合影,二排右三為賀龍,三排右六為朱明
1936 年2 月,隨張國燾南下天全、蘆山地區的部隊,在國民黨軍圍攻下遭受重大損失,被迫向甘孜方向撤退。朱明在懋功歸隊。4 月,部隊到達甘孜后,張國燾再次把朱明派到環境惡劣、條件艱苦的甘孜朱倭區擔任區黨委書記,采取不給人馬、不撥槍支、不發彈藥、不給軍餉的卑鄙手段,迫害朱明,企圖利用當地的藏漢矛盾再次把朱明推入絕境。當時,朱明身患重病,由警衛員扶上馬,來到朱倭區。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朱明沒有消沉,一邊和疾病斗爭,一邊考慮開展工作的策略和方法。病情稍有好轉,他便深入到貧苦藏、漢民家中,耐心地向他們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和紅軍的宗旨。朱明在田間與他們一起勞動;走村串寨,與貧苦百姓茅屋談心;進寺院幫僧侶干活,宣傳共產黨的宗教政策;在積極分子的幫助下,與當地藏族頭人接觸,宣傳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在險惡的環境中,朱明艱難地工作了3 個多月,當地藏、漢群眾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逐漸地由敵對變成擁護和支持,就連寺院的喇嘛也主動給朱明送飯送藥,保護他的安全。
1936 年4 月,紅四方面軍在懋功、甘孜一帶整編,等待紅2、6軍團北上。7 月2 日,紅2、6 軍團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紅32 軍干部梁仁芥及時找到朱明,把紅2、6 軍團到達的喜訊報告朱明。朱明立即前往甘孜,找到任弼時匯報張國燾分裂紅軍的錯誤言行和自己兩次被迫害的經過。任弼時非常贊賞朱明堅強黨性與頑強斗爭精神,便把他留在紅二方面軍紅6 軍團第6 師做政治工作。從此,朱明才徹底擺脫了張國燾的迫害。
1937 年8 月,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朱明任八路軍第120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開赴晉西北參加開辟抗日根據地的作戰。
1941 年,朱明調任八路軍第358 旅政治部主任兼第三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當時,政治委員李井泉調去延安工作,他鼎力協助旅長張宗遜,代行政治委員的工作。兩人并肩指揮作戰31 次,破壞敵人公路20 多里、橋梁5 座,粉碎了日偽軍頻繁的“掃蕩”。在破襲朔縣附近鐵路段戰斗中,第358旅誤將一德國傳教士俘獲。這位傳教士又是聳肩,又是擺手,嘴里嘰哩咕嚕說著洋話,顯示出日耳曼民族的“優越的高傲”。朱明安排他與自己同吃同住,從各方面給予他關心和幫助,這位傳教士很受感動。當釋放這位傳教士回國時,他由衷地說:“在解放區,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官兵平等,軍民一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仁義之師。”他對八路軍由誤解、敵視轉化為友好、崇敬。后來,他曾多次給八路軍送來藥品、電池和其他當時難以買到的物資。
朱明不僅是八路軍優秀的政治工作干部,而且是一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1942 年5 月,日軍700 余人偷襲山西興縣縣城。時任第三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的朱明,在強敵進攻的危急關頭,而軍分區領導和旅長張宗遜都去延安參加整風學習的情況下,獨撐危局,堅定果斷地指揮部隊,組織田家會戰斗。田家會戰斗歷經7 天7夜,八路軍以百余人員的傷亡,取得了殲敵千余人的戰果,有效地保衛了晉西北中心地區,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使得日偽軍再也不敢妄自尊大、孤軍深入對晉西北根據地進行大“掃蕩”。
1947 年8 月,朱明被任命為西北野戰軍第3 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3 縱隊政治委員孫志遠調地方參加土改,實際上由朱明代行政治委員職務。他利用戰斗間隙,迅速開展以“訴苦”和“三查”(查階級、查思想、查斗志)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使部隊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強了戰斗作風和組織紀律性建設,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
1948 年2 月,西北野戰軍由內線防御轉入外線進攻。許光達、朱明率第3 縱隊及第6 縱隊一部,向宜川國民黨胡宗南部隊發起猛烈攻勢。此役,擊斃國民黨中將師長劉戡,俘敵旅長張漢初,全殲胡宗南部5 個旅,共2.9 萬余人。其中,第3 縱隊殲敵6300 多人,繳獲戰炮49 門,機槍225 挺,長短槍1900 多支,汽車13 輛,子彈20 余萬發。這是西北野戰軍轉入進攻后的第一個大勝仗,成為西北戰場敵我攻守形勢的轉折點。毛澤東高度評價宜川大捷:“這次勝利,證明人民解放軍用訴苦和三查方法進行了新式整軍運動,將使自己無敵于天下。”此后,朱明密切配合許光達,參與指揮了洛川戰斗、荔北戰役,解放西安、寶雞、渭河流域的戰役,扶(風)眉(縣)戰役及解放蘭州戰役,并取得了重大勝利,為解放大西北奠定了堅實基礎。
朱明在戎馬生涯中,身經百戰,戰功卓著。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刻,他總是親臨火線,身先士卒,以自己模范行為激勵部屬英勇作戰。在西北野戰軍第3 縱隊攻打榆林城時,朱明到第一線察看地形,當時戰斗非常激烈,國民黨的飛機晝夜轟炸掃射,來增援的馬步芳騎兵不斷騷擾,朱明全然不顧,敵人一發炮彈打來,險些遇難。參加洛川戰斗時,朱明緊隨部隊前鋒行動,踏上了一顆松發式地雷,由于警衛員的奮力施救,才幸免于難。
1952 年8 月,朱明出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第一副部長,負責主持軍委組織部的常務工作。朱明在總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蕭華領導下,開始組建總政組織部并負責組織部的日常工作。
朱明到北京時,總政機關剛剛恢復,組織機構尚不健全。延安時期的總政班底,抗戰勝利后大部分人員到了東北。新中國成立時,總政只有少數干部組成的兩個研究室,主要負責全軍政治工作的機構編制、工作條例及相關規章制度的擬制工作。朱明到任前,蕭華將第一研究室改成組織部,設置干部、組織、黨務等3 個處和秘書室,共幾十個人。朱明到任后,建議蕭華向軍委提出了調整組織部機構和人員定額,相繼增設了紀律檢查、青年、政工條例、編制統計和學校政治工作等處。朱明在蕭華領導下,本著任人唯賢和“五湖四海”的原則,從各大軍區、各野戰軍選調了一批有豐富經驗的優秀干部到各處、科,逐步完善了組織機構。
朱明十分重視部隊在勝利后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思想建設。1951 年春,他領導軍委組織部承辦全軍組織工作會議的籌備工作,為會議起草了《關于整頓黨的基層組織的決議》;1952 年配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反”“五反”運動,他領導制定了《關于軍隊黨內處分的暫行辦法》;配合入朝作戰,他主持制定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立功條例》;主持完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編寫工作。在總政工作6 年間,朱明主持或參與領導制定的條例或制度近20 部,為發揚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和建立統一的政治工作制度做出了卓越貢獻。
1955 年,朱明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被授予中將軍銜。1956年4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部隊成為獨立兵種,原總參謀部通信部改為通信兵領導機關。10 月,朱明出任通信兵首任政治委員。
朱明到任后,同通信兵部主任王錚一道,按照通信兵兵種機構框架,從上至下系統地建立健全了領導機構。他向總政領導請示,與有關部門協商,選任了通信兵政治部正副主任、干部部部長及各政治部門領導;從總部機關、各軍區、軍兵種選調了一批優秀干部充實通信兵機關各部、處,又相繼把各軍區、各野戰軍中水平高、有經驗的通信兵處處長調到通信兵領導機關擔任領導職務,完善了通信兵領導機關組織機構。
針對通信兵專業技術人才缺乏,通信技術裝備陳舊,科研隊伍薄弱等情況,朱明在黨委會上提議,并經黨委確定,將積極培養技術人才、發展新技術裝備和開展科學研究作為通信兵發展的三大任務。為落實這三大任務,朱明用很大精力抓院校建設,抓擴建、新建科研院所,抓裝備發展。為全面提高通信隊伍整體科學技術水平,加強科研工作領導力量,朱明組織領導從全軍通信兵部門抽調了一批業務骨干充實到各級領導崗位。
1961 年國家經濟遇到嚴重困難,人民生活非常艱難,通信兵有些指戰員受社會、親友、家庭的影響,思想上產生波動。朱明根據普遍存在的問題,大抓思想,大抓基層,穩定部隊。同時進行細致的調查研究,對確因家庭生活困難或因親屬死亡而思想波動、情緒低落的干部、戰士、職工,除做思想工作給予安慰外,在經濟上還給予適當補助,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對在困難環境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進行表揚,及時宣傳他們的先進思想、先進事跡。
朱明識大體,顧大局,表現了堅強的黨性。1961 年,通信兵院校發展到10 所,在校學員達2.2 萬余人,其規模大大超過了師資、教學和生活設施的實際承受能力,致使教學質量有所下降。發現這一問題后,朱明主動承擔了責任。1962 年,根據全軍院校工作會議精神和通信兵的實際能力,朱明多次召開黨委會,反復討論通信院校的調整問題。經過認真研究并報軍委批準,通信院校壓縮為7所,學員定額確定為9760 人,形成了比較符合實際需要和適應辦學能力的教學體系。
此后,朱明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整頓。他工作刻苦,事必躬親,下很大功夫研究政治工作如何滲透到教學中去的辦法,并總結了一些經驗印發各院校征求意見,準備修改后推廣。1962 年底,朱明親自動筆修改這些經驗材料時,突然感到頭痛欲裂,眼冒金星,四肢麻木,不能提筆。他預感到自己患了重病,但決心修改好后再去看病。他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種種困難,艱難地完成這項工作后才去醫院檢查。經專家會診,朱明不幸患上了腦瘤。面對死神的逼近,朱明沒有畏懼,他雖然身在病房,卻念念不忘未完成的工作,關心著通信兵的建設,關心邊境作戰的通信保障情況。
1964 年1 月1 日凌晨,朱明在北京逝世,終年61 歲。楊成武副總參謀長在悼詞中這樣評價朱明的一生:“朱明同志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具有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一貫認真地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持黨的原則,維護黨的利益,他在通信兵工作期間,為通信兵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世戎馬生涯,一生赤膽忠心。朱明為中國人民的解放、為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竭盡全力的奮斗精神和不朽業績,將永遠為后人所敬仰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