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王茜,嚴生威,蒯小云
1.泰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 泰州,225300;2.興化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泰州市姜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隨著城鄉一體化不斷加速,國家對農村環境衛生質量更加重視,有了更高的要求[1-2],為全面了解泰州市農村地區環境衛生狀況的變化,客觀評價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按照《2017—2019年江蘇省農村環境衛生監測項目工作方案》,對泰州市農村環境衛生開展了監測。現根據2017—2019年監測數據,分析了解泰州市農村環境衛生現狀,為政府部門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據。
1.1 監測點 依據江蘇省農村環境衛生監測項目工作方案要求,選取姜堰區和興化市作為監測地點。每個監測地隨機抽取5個鄉鎮(不含城關鎮),每個鄉鎮隨機抽取4個行政村,共40個村作為監測點,監測三年。每個村隨機抽取5戶家庭作為監測戶,于每年的7月、8月采用查閱資料、入戶訪談和現場觀察等方法獲得調查數據。
1.2 監測內容 包含監測點的自然與經濟狀況、人口學資料、居民健康等基礎信息;飲用水及飲水習慣、垃圾和污水處理方式、廁所與糞便無害化情況、病媒生物密度與防制情況。土壤衛生監測情況包括土壤的pH值、寄生蟲和重金屬污染等。
1.3 實驗室測定 每個監測點采集土壤樣品1份,采集5~20 cm深表層土壤,在1 m2范圍內按照5點取樣法采集土壤混合為1份樣品,其中用于蛔蟲卵檢測的樣品總量不少于50 g,用于重金屬檢測的樣品總量為1 000 g左右。蛔蟲卵測定方法采用飽和硝酸鈉漂浮法[3];鉛、鎘的測定按照《土壤質量鉛、鎘的測定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1)或《土壤質量鉛、鎘的測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0)或其等效方法進行;鉻的測定按照《土壤總鉻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491);土壤pH采用電位法測定。根據GB15618-2018《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中的二級標準進行評價。

2.1 監測點基本情況 2017—2019年,姜堰區總人口數分別為78.81萬、78.66萬、78.25萬,農村人口占比分別為80.10%、80.14%、73.86%;興化市總人口數分別為158.16萬、158.25萬、156.55萬,農村人口占比分別為87.02%、86.88%、89.68%。3年監測點總戶數分別為26 287、30 889、32 588戶,常住人口數分別為79 324、89 947、94 301人,戶籍人口數分別為86 126、99 417、106 289人。
2.2 監測點供水、道路和溝渠情況 40個監測點(村)均為集中式供水;2017—2019年生活污水處理占比分別為25.00%(10村)、37.50%(15村)、65.00%(26村);村內道路硬化占比分別為90.00%(36村)、92.50%(37村)、100.00%(40村);村內河道無垃圾、雜物占比分別為70.00%(28村)、87.50%(35村)、75.00(30村);河道垃圾、雜物相對較少占比分別為30.00%(12村)、12.50%(5村)、25.00%(10村)。
2.3 監測戶廁所與糞便無害化處理情況 2017—2019年,監測戶衛生廁所占比分別為91.19%(23 971/26 287)、93.76%(28 961/30 889)、98.55%(32 116/32 588);衛生廁所以三格式為主,占比分別為78.09%(18 719/23 971)、78.49%(22 731/28 961)、66.98%(21 512/32 116);監測點非衛生廁所戶數分別為2 149、1 448、429戶,占比分別為8.18%、5.00%、1.34%;無廁所戶數分別為167、480、43戶,占比分別為0.70%、1.66%、0.13%。3年衛生廁所戶占比有所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044.25,P<0.01)。
2.4 監測點生活垃圾收集及處理情況 2017—2019年,監測點農村生活垃圾“統一收集”的占比由55.00%上升為95.00%,無隨意堆放的情況發生,生活垃圾收集方式年度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3.75,P<0.05)。
2017—2019年生活垃圾處理方式涵蓋了“填埋、焚燒、再利用、高溫堆肥”等多種方式,其中“焚燒”的處理方式比例有所上升,“再利用”的處理方式構成比有所下降,基本不采用“高溫堆肥”的方式,生活垃圾處理方式構成比年度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64,P<0.05)。見表1。

表1 2017—2019年監測點生活垃圾收集和處理方式構成比[n(%)]
2.5 監測點生活污水處理情況 2017—2019年,監測點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以“管道”為主的村由21個增加到了22個,隨意排放或明溝排放的村由14個降到6個;通過處理廠處理生活污水的村由5個增加到了11個,到2019年又減少為9個,排放方式構成比年度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1.81,P<0.05),生活污水排放地點以“排入河流”為主,排放地點構成比年度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7.54,P>0.05)。見表2。

表2 2017-2019年監測點生活污水收集與處理方式構成比[n(%)]
2.6 病媒生物防制情況 2017—2019年,開展滅鼠工作的村分別有16個(40.00%)、17個(42.50%)、30個(75.00%),開展滅蠅的村分別有12個(30.00%)、21個(52.50%)、37個(67.50%),開展滅蚊的村分別有11個(27.50%)16個(40.00%)、23個(57.50%),開展滅蟑螂的村分別有11個(27.50%)、11個(27.50%)、20個(50.00%)。
2.7 土壤環境衛生情況 2017—2019年監測點的40份土壤樣品中均未檢測出蛔蟲卵,僅2017年姜堰區有一份土壤樣品結果顯示pH值為7.9時,鉛含量為101.6 mg/kg,超過了環境限值80 mg/kg,存在鉛重金屬含量超標的現象。2017—2019年其余鉛、鎘、鉻含量均不超標,符合土壤無機污染物的環境質量二級標準。見表3。

表3 2017-2019年監測點土壤pH值及重金屬含量(mg/kg)情況
環境衛生好壞對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的意義。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以及廁所衛生等是影響農村環境衛生的重要方面[4-5]。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17—2019年泰州市農村戶廁主要以衛生廁所為主(>90%),且逐年增加,說明農村衛生廁所已基本普及,大大減少了介水傳染病的傳播[6-7],但仍有少部分村存在非衛生廁所和無廁所的情況,需要進一步開展改廁舉措。
監測結果中,2017—2019年泰州市農村環境衛生監測點生活垃圾“再利用”所占比例有逐年下降趨勢,應引起高度重視。可鼓勵居民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從而提高生活垃圾“再利用”的比例,并減少垃圾填埋和焚燒的處理方式,防止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2017—2019年泰州市農村環境衛生監測點生活污水以“管道”排放的比例超過了50%,仍有隨意排放和明溝排放現象。生活污水大部分最終排入“河流”,污水處理方式相對較低級,通過污水處理廠處理農村生活污水的村數量年度間有所下降,可能由于缺乏專業的一線技術人員對投入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可持續性運營和維護。此外,還有研究發現生活污水的亂排放與感染性腹瀉發病率等密切相關[8]。因此,有關部門應加以重視,加快建設完善農村垃圾和污水處理系統,如加大農村排污管道的建設面積以及重視農村人才建設,對專業人才提供專業培訓,提高污水處理率,使得生活污水可以經過處理廠處理后排放,減少對農村空氣、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從而保障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
調查表明2017—2019年泰州市農村病媒生物控制有序提升,明顯高于國內其他農村地區的調查研究[9]。說明泰州市農村地區病媒生物宣傳教育逐漸普及,居民的生活衛生意識有所提高。
另外,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17—2019年泰州市農村土壤的重金屬檢測中,鉛、鎘和鉻的檢測情況總體較好,僅有一份樣品提示鉛超標。
今后建議政府加大農村公共環境衛生的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擴大監測范圍,大力做好農村環境衛生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衛生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公眾對環境衛生和生態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衛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