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芝珂,郭春麗,馮文超
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慢性疾病軌跡模式(chronic illness trajectory model)是由Corbin和Strauss于1991年首次提出,1998年進行了理論更新。該模式認為慢性疾病是一個過程,并且會隨時間發生變化,疾病的治療與護理需要隨著慢性疾病軌跡分期的變化而改變。近年來,多國學者將該模式應用于糖尿病、癌癥等疾病,顯示出強大的優勢[1]。H型高血壓指的是伴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升高(不低于10 μmol/L)的高血壓,相關研究指出,高血壓與高Hcy血癥對增加腦卒中發病風險具有協同效果,我國的高血壓患者中約超一半伴有高Hcy血癥[2]。本研究旨在探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對在H型高血壓患者管理中的應用價值。
1.1 對象 選取我院2020年6—12月83例H型高血壓住院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41例)和軌跡組(42例)。均符合《H型高血壓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診斷標準[3],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心肺肝腎等功能不全、骨折、惡性腫瘤、精神疾病患者。本研究通過倫理審查,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兩組均持續干預2個月。
1.2.1 常規組 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入院時,進行H型高血壓的發病因素、臨床癥狀、防治等相關知識口頭宣教;遵醫囑服藥,并監督其用藥情況;強調合理飲食,鼓勵適度運動;院后定期來院復診。
1.2.2 軌跡組 給予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依照患者狀態,明確疾病軌跡時期。入院后,制定相應干預措施:①自入院到確診H型高血壓為急性發病期,患者剛入院等待檢查期間易焦慮不安,責任護士密切關注其情緒,及時溝通,了解其疾病狀態,必要時安撫。②自確診到重癥監護為危急期,患者剛確診為H型高血壓,重癥監護加重心理壓力,向其講述臨床干預成功病例,創建病友交流群,群內定期推送娛樂視頻及情緒疏導小方法。③由重癥監護轉到普通病房第14 d為急性期,患者有所好轉,向其講解可能的不良反應及預防措施,若血壓突發升高,向醫師及時反映,合理降壓。④由入院第15 d至出院為穩定期,患者血壓穩定,向其普及康復小技巧,如倡導適當運動等;在微信群中將基礎康復知識以PPT或視頻等形式傳輸,如倡導進食低脂肪食物等,激勵患者間加強溝通。⑤出院1個月后為不穩定期,患者出院1個月后,以電話、微信等形式回訪;于病友群中定期推送院后自我護理技能,鼓勵患者對自身血壓定期測量,如遇異常應及時告知醫務人員;鼓勵家屬參與院后干預監督管理,倡導患者增加運動,限酒戒煙等,在患者出現不良習慣時,家屬及時制止。
1.3 觀察指標
1.3.1 血壓水平 于干預前后,在患者清晨安靜且空腹狀態下,用型臂式電子血壓計(YK-BPA2)測定同側上肢血壓。
1.3.2 應對方式 于干預前后分別應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評估應對方式,包括積極應對(12個條目)和消極應對(8個條目),每個條目0~3分,分數越高代表越傾向于該應對方式。
1.3.3 心功能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KAI-X8型)測定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于清晨患者空腹安靜狀態下,抽取2 mL全血置于抗凝管,2 700 r/min離心11 min,取適量血漿,酶聯免疫法測定B型利鈉肽(BNP)。
1.3.4 運動能力 測量患者在平坦且30 m的安靜走廊于6 min內行走的距離,即6 min步行距離(6 MWD);用握力器測定握力。

2.1 一般情況 常規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齡54~81(67.61±8.61)歲;體重50~87(68.24±9.74)kg;病程1~5(2.83±1.46)年。軌跡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53~83(68.17±9.21)歲;體重49~89(68.73±11.26)kg;病程1~5(2.90±1.41)年。兩組上述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2.2 血壓水平 干預前,兩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2個月后,兩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較干預前降低,且軌跡組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血壓水平比較
2.3 應對方式 應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評估,干預前,兩組積極應對、消極應對的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2個月后,兩組積極應對評分較干預前升高,軌跡組高于常規組;消極應對評分較干預前降低,軌跡組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應對方式分
2.4 心功能及運動能力 干預前,兩組心功能及運動能力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2個月后,兩組LVEF、6MWD、握力水平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軌跡組高于常規組;BNP水平較干預前降低,且軌跡組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心功能及運動能力比較
針對確診的H型高血壓患者,應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以減少可能帶來的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臨床上,高血壓患者多以常規護理干預為主,可減少不良生活習慣及不遵醫囑服藥等引起的血壓控制不良。但因缺乏具體化監督及管理干預,部分患者缺乏良好的自制力,致使血壓調節效果較不明顯[4]。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注重疾病知識宣教,及時打消患者各階段的疑慮,增強心理韌性,能更積極地應對疾病。病友交流群內相互交流,可促使患者更加投入于自我管理當中;定期回訪令醫務人員切實掌握患者疾病控制狀態,提高信任度,減少患者的消極應對理念的產生;提倡家屬共同參與患者院后護理干預,患者在家屬陪伴下更具有動力堅持治療[5]。
研究證實,慢性疾病軌跡模式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提高臨床安全性[6]。本研究結果顯示,軌跡組干預后收縮壓、舒張壓水平低于常規組,積極應對評分高于常規組;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常規組,LVEF、6MWD、握力水平高于常規組,BNP水平低于常規組,表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可調節血壓指標,改善應對方式,并能調節心功能,改善其運動能力。慢性疾病軌跡模式護理充分掌握疾病不同階段的特點,使患者對疾病的危險因素具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意識到良好生活理念形成的重要性。臨床成功病例可給予患者更多鼓勵,增強其摒棄不良生活習慣的決心,促進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與醫務人員形成良好配合,提高疾病控制效果,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改善其心功能。家屬的參與式干預可對患者的院后護理形成良好的監督與管理,確保其運動干預的有序且持續進行,改善運動水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