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歌,袁俊英,李素杰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智力障礙是指兒童在發育階段所表現出的智力發育不全或受阻及社會適應困難為臨床特征的綜合征,社會、遺傳、心理、有害生物醫學等因素均是其主要原因,致殘率較高,嚴重危害患兒身體健康,使家庭蒙受沉重負擔[1]。目前臨床上對于智力障礙尚無確切治療方案,提高患兒社會適應能力及智力發育是促進康復的關鍵。音樂活動訓練可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起到喚醒、宣泄作用,調動患兒的積極主動性以發揮良好的康復效果。韻律壓力感知訓練則是將句子重音、感知單詞及說話的節奏與旋律共同組成韻律,以高音的變化分別呈現出來,繼而促進患兒感覺統合能力、適應能力的康復[2-3]。本文旨在觀察韻律壓力感知訓練聯合一對一音樂活動訓練應用于智力障礙兒童的效果。
1.1 對象 選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間收治的智力障礙兒童114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7例。納入標準:確診為智力障礙[4],Gesell智力量表提示發育商<70分。排除標準:伴有腦癱、孤獨癥、癲癇等疾病,合并遺傳代謝性疾病或先天性腦積水現象;中途退出者。本研究通過倫理審查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持續干預3個月。
1.2.1 對照組 給予一對一的音樂活動訓練。①由醫護人員領唱《你好歌》,并以眼神對視的形式與患兒互動;②聆聽音樂:康復師依據患兒興趣和喜好為其播放兒歌;③選取樂器演奏:醫護人員指導患兒觸摸吉他、鼓樂器等并嘗試簡單訓練,選擇自身喜歡的樂器演奏;④隨著音樂律動:康復師帶領患兒跟隨音樂進行跺腳、伸腿等動作訓練;⑤音樂活動結束后,患兒與康復師共同整理樂器,以《再見歌》結尾。均為一對一訓練,30 min/次,4次/周。
1.2.2 觀察組 在上述基礎上增加韻律壓力感知訓練。①押韻單詞、句子感知:醫護人員與患兒共同處于安靜的病房內,持續播放30 min的押韻詞語,并確保音響的音量適宜。雙動力揚聲器所播放的聲音從距離患兒1 m且斜上方45°處傳遞,同時電腦屏幕上隨之播放與聲音相對應的圖片,主要包含平時可接觸到的內容,如食物、玩具、樹木等,每個單詞、句子各重復播放3遍。②跟讀韻律詞匯:康復師在電腦上重新播放患兒所認識到的單詞圖片或句子圖片,要求患兒描述圖片上的內容并領讀一遍,30 min/次,1次/d。
1.3 觀察指標
1.3.1 智力發育 采用Gesell發育診斷量表(GDS),選取適應性、大運動、精細運動、個人社交4個維度進行評估,發育商分數越高表示中樞神經系統發育越好,發育商低于85分表示發育較差。
1.3.2 適應行為能力 采用兒童適應行為量表(AAMD-ABS)加以評估,其中主要包含認知功能因子、獨立功能因子、社會/自制因子3項,共59個條目,分數越高說明患兒行為能力越好。
1.3.3 感覺統合能力 采用兒童感覺統合評定量表(CSIRS)評估,主要是觸覺功能不良、前庭失衡、本體感失調3個維度,共47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分數越高表示病癥程度越輕。

2.1 一般情況 對照組57例中,男36例,女21例,年齡4~6(5.21±0.84)歲,智力障礙病程1~4(3.02±1.01)年;觀察組57例中,男39例,女18例,年齡4~6(5.02±0.83)歲,病程2~5(3.28±1.11)年。上述兩組特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2.2 智力發育情況 干預前,兩組患兒智力發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GDS各項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智力發育情況比較分
2.3 適應行為能力 干預前,兩組患兒適應行為能力各項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后,兩組AAMD-ABS各項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適應行為能力比較分
2.4 感覺統合能力 干預前,兩組患兒感覺統合評定量表(CSIRS)各項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后,兩組CSIRS各項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感覺統合能力對比分
智力障礙主要是由于腦部結構或功能異常而表現出的適應行為與認知水平明顯受損[5],主要表現為語言障礙、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以及運動發育遲緩等,可作為單一性的癥狀出現,也可與大腦發育受損軀體疾病聯合存在。國外研究報道,智力障礙的患病率大約為1%~3%,我國大約為0.93%[6]。智力障礙當前尚無特效藥,因此,積極尋求安全有效的干預措施,對改善智力障礙患兒的智力水平、適應行為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智力障礙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既有外部環境因素也有內部遺傳因素的影響。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圍生期缺氧、外傷、感染、精神障礙、內分泌障礙以及代謝缺陷等,而遺傳因素主要包括染色體數目/結構異常、單基因/多基因突變以及基因CNVs突變等。隨著近些年來圍生期檢測技術的進展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環境因素所造成的智力障礙比例逐漸降低,遺傳因素則受到廣泛重視[7]。
針對智力障礙兒童實施一對一音樂活動訓練,將音樂、語言、認知能力相結合,把音樂元素募集在患兒的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內,可有效激發患兒參與感,促進感覺運動功能障礙的恢復[8]。但訓練方式相對枯燥,患兒難以長時間保持注意力,無法完成全程訓練。有報道指出,兒童感覺統合能力越高,大腦對外界刺激的反饋越敏感,有利于提升大腦皮質的活躍程度和生物氧化酶活性,糾正局部腦組織酸中毒,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9]。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CSIRS各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提示韻律壓力感知訓練聯合一對一音樂活動訓練可有效改善智力障礙患兒感覺統合能力。韻律壓力感知訓練通過音樂、實物圖像以及效果圖像的提示,使患兒大腦兩半球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激發神經遞質與神經突觸的大量釋放,使兩側前額葉皮質功能和已受損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代償性,患兒的智力發育得以最大程度改善;同時,將圖片與音樂建立固定聯系,患兒的神經—肌肉潛在機制得到有效激活,加快腦組織內血液微循環,有效抑制神經細胞覺醒,繼而降低神經元、半暗帶低氧超極化狀態,前庭失衡、觸覺功能不良等癥狀得以改善,繼而有效提升智力障礙患兒的感覺統合能力。
本研究還顯示,干預后觀察組AAMD-ABS、GDS各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提示韻律壓力感知訓練聯合一對一音樂活動訓練可有效提升患兒智力水平和適應行為能力。韻律壓力感知訓練通過將聲控動畫技術與傳統音樂方式相結合,在旋律、節奏、色彩的感覺刺激下充分調動患兒的積極主動性,繼而達到激勵、喚醒作用,使患兒投入較多的精力在某件事物的學習過程中,有效提升注意力和適應行為能力。同時,在聯合訓練中,左、右視野感知到的圖像可分別在對側大腦半球中反映出來,這種視覺交叉誘導可對左腦的邏輯思維、右腦的形象思維加以激活整合,有助于促進智力障礙患兒智力水平的發育和適應行為能力的恢復[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