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輝,張瑞芳,吳凱麗
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難治性血清反應陰性風濕免疫系統脊柱關節疾病,主要以全身慢性炎癥反應為特點,發病原因與遺傳、環境、代謝、免疫等因素有關,疾病初期多無特異性表現,隨著疾病發展逐漸侵犯肌腱韌帶及關節等。本病目前無法治愈,且長期藥物治療會產生不同程度不良反應,臨床藥物治療的同時,通過護理干預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康復鍛煉、心理干預以及中醫特色干預。AS屬于中醫痹證范疇,多因正氣不足、邪入督脈而致經脈不利,中醫外治可以避免肝臟首過效應以及藥物的胃腸道不良反應,直達病灶,方便開展。有證據表明,穴位貼敷可以有效促進AS患者活動能力恢復[1-2]。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我們進行了穴位貼敷聯合關節操對改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關節活動能力的療效以及對炎性因子水平影響的探究。
1.1 對象 選取我科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期間就診的AS患者83例作為研究對象,用機械抽樣法分為對照組41例,觀察組42例。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13例,年齡19~53(33.58±9.52)歲,病程0.8~10(5.98±2.94)年,晨僵時間15~70(43.05±13.28) min;觀察組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齡20~55(34.66±10.12)歲,病程0.7~11(6.28±3.09)年,晨僵時間16~72(42.96±12.87) min。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晨僵時間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AS診斷[3];②脊柱疼痛評分在4分以上;③愿意配合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②認知功能障礙,無法配合研究;③對所有藥物及敷料嚴重過敏。本研究已獲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規范給予常規治療及護理措施。通過播放視頻,指導并督促患者進行關節操功能鍛煉:①呼吸鍛煉:深呼吸功能訓練,并同時擴胸運動;②頭頸部關節功能鍛煉:最大限度做前屈、后仰、側彎以及旋轉等動作;③腰部關節功能鍛煉:腰部做前屈、后仰、側彎以及圓形運動等動作,2次/日,30 min/次。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于腎俞、脾俞、膀胱俞、肝俞、大椎、命門、關元穴位處,給予穴位敷貼(藥物組成:赤芍、桃仁、白芥子、牛膝、續斷、莪術以及乳香、沒藥等),上述藥物研細末,調制為膏狀貼敷于患者相關穴位處,2天一次,4~6 h/次(視患者皮膚耐受度適當調整)。兩組均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 于觀察前、觀察3個月后測量相關指標。
1.3.1 癥狀改善 ①脊柱炎疾病活動性指數(BASDAI),包括患者1周內晨僵程度、脊柱痛、疲勞等方面癥狀;②巴斯強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數(BASFI),包含10個項目,每項0~10分,分數與脊柱功能呈反比,分數越高代表疾病活動性越強。
1.3.2 關節活動能力 包括胸廓活動度(擴胸度)、脊柱活動度(枕墻距、頷胸距、指地距)、腰椎前屈功能(改良Schober指數)。
1.3.3 炎性因子 包括C反應蛋白(CRP)以及血沉(ESR)水平。

2.1 癥狀改善 干預前,2組BASDAI、BASFI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3個月后,2組BASDAI、BASFI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2組患者癥狀改善對比
2.2 關節活動能力 干預前,2組患者關節活動能力5個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后,對照組枕墻距、頷胸距、指地距及改良Schober指數4個指標均較干預前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觀察組關節活動能力5個指標均優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且干預后觀察組擴胸度、枕墻距、頷胸距及改良Schober指數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2組患者關節活動能力比較
2.3 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干預前,2組CRP、ESR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后,2組CRP、ESR水平均比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3。

表3 2組干預前后炎性因子比較
強直性脊柱炎是以關節和肌腱附著點慢性炎癥為主的免疫相關性疾病,以脊柱、關節癥狀最為明顯,隨著疾病發展逐漸出現脊柱活動受限,關節病理性破壞,關節強直。若不有效干預,嚴重者會導致殘疾,影響生活質量。本病發病機制復雜,目前普遍認為與機體免疫系統紊亂、適應性免疫與固有免疫應答反應異常有關。本病西醫多從炎癥免疫反應方面考慮[4],中醫本病則屬痹癥范疇,《內經·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認為該病以腎氣不足、督脈虧虛為本,日久則正氣虛損,邪氣留戀,痰瘀阻滯經脈,腎與督脈同病,則見腰骶疼痛,活動受限,關節強直,終致脊柱關節變形彎曲。臨床上除了規范化用藥以外,康復鍛煉對緩解關節強直、糾正畸形、恢復機體功能必不可少。結合發病機制進一步尋求有效干預措施是臨床輔助治療的目標,穴位貼敷是中醫外治療法,可用于改善慢性疾病癥狀以及提高免疫力,且效果明顯[5]。本研究將穴位貼敷與關節操鍛煉聯合應用,觀察其改善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癥狀和關節活動能力的效果以及對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
關節操能糾正患者不良習慣,對關節進行拉伸,使得各關節協調能力提升,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血供,緩解肌肉攣縮,增強肌肉力量,有效改善關節活動能力[6]。中藥穴位貼敷主要選取腰背部督脈及膀胱經穴位,脾腎為人體先后天之本,腎在體合骨,脾主肌肉,加之肝司筋脈關節,為罷極之本,命門補先天治后天,大椎強筋骨,乃陽經與督脈交匯處,可益陽氣、調督脈,膀胱俞及關元在關節周圍,能有效化痰通絡、活血止痛,且上述穴位是臟腑氣血匯聚之地,穴位貼敷藥效可直達臟腑,再經由經脈氣血布散至全身筋脈肌肉;加之用藥有活血祛瘀、強筋健骨及行氣止痛之功,故整體溫補腎陽、調節氣血,通利關節,有效提升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綜合療效,改善胸廓、脊柱腰椎等活動度[7-8]。本研究觀察組BASDAI、BASFI均比對照組低,擴胸度、枕墻距、頷胸距及改良Schober指數均優于對照組,說明穴位貼敷聯合關節操可以有效改善疾病活動性及關節活動能力,效果優于單純關節操鍛煉。
現代醫學多認為強直性脊柱炎受不同因素影響,機體通過分子模擬機制產生炎性免疫應答,從而發病,影響疾病進展。CRP是評估機體炎癥程度的重要臨床指標,具有促進炎性細胞因子吞噬及免疫調節的作用,ESR在強直性脊柱炎中呈現高表達,是本病常規檢測指標,能較為準確地反應機體炎癥[9]。關節操通過促進受累關節及部位循環與代謝,從而促進炎性細胞因子產物的吸收,減輕對抗炎因子分泌的抑制,有效降低炎性水平[10]。現代研究表明,中藥乳香、沒藥等有效成分能增加病變部位金屬蛋白酶抑制劑1含量,減少金屬蛋白酶3含量,從而有效降低血液中炎性指標水平;芍藥則可介導p3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號通路,發揮抗炎抗菌以及調節免疫的效果,改善受損部位軟骨細胞增殖水平,抑制炎癥損傷程度。將上述溫里散寒、活血化瘀類中藥通過穴位貼敷,其溫熱作用和藥力刺激可改善患者血管功能,促進致痛物質的排出,抑制炎性物質的吸收,減少炎癥反應水平[11-12]。本研究觀察組干預后炎性因子水平比對照組低,說明穴位貼敷聯合關節操可以有效改善炎性免疫應答,效果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中藥穴位貼敷聯合關節操鍛煉可以有效改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疾病活動度,促進關節活動能力與脊柱功能恢復,降低C反應蛋白及血沉水平,減輕炎性反應程度,臨床效果佳。但是本研究沒有針對影響穴位敷貼療效的各項因素進行把控與研究,除了所用藥物與穴位之外,貼敷的時間長短以及皮膚狀態等也是影響療效的因素,也與患者不同的耐受度密切相關,研究未保持絕對的一致性,或可存在一定誤差[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