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澤

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而理想的育人過程就是以人的成長伴隨和推動人的成長,以形成彼此共生互促的良性循環。教育不僅要實現學生的成長,教師的成長和發展也至關重要。科學的教育生態,其實也揭示了教師的心理建設和數字素養之間本就存在著的相互作用、共同生長和相互促進的關系。
心理建設作為新時代教師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指教師通過對自身情感、思維、言語和行為等方面的自主調整和矯正,增強自信心、積極性、使命感和責任意識,以達到提高教育質量、減輕工作壓力、促進身體健康等目的。而數字素養則是教師主動適應數字化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必備核心素養,包括信息與問題發現、信息獲取與加工、信息安全與倫理、信息創新應用與開發等方面的綜合實踐能力。
[一][數字素養:為何與何為]
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在媒體素養、計算機素養、信息素養、網絡素養等概念相繼出現后,數字素養由保羅·吉爾斯特于1997年在其著作《數字素養》中提出,并被定義為一套訪問互聯網、查找管理和編輯數字信息的技能,以及正確使用和評估數字資源、工具和服務,并將其應用于終身學習過程的能力。當然,近年來智能素養和多模態素養等概念的出現,又豐富和擴充了數字素養的內涵,其也被認為是數字素養的結構性組成部分。
正因數字技術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師的數字素養才越發變得重要。教師只有積極適應時代變化,勇敢走出舒適區,堅持終身學習,具備相應的數字知識與技能,才可以與學生通過各種媒介載體有效開展交往學習。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培育數字素養。教師首要務本,本立而道生。持續的專業發展之道,便是認真參加數字技術培訓,充分了解新技術和新媒體,運用數字化手段和工具不斷開展教學實踐,做學習型教師,讓工作和生活中的自己始終處于嘗試探究與學習創新的積極狀態。
二是利用數字資源。新時代讓我們隨時都有外部大腦可調取,即隨身攜帶的互聯網終端設備。手機、電腦等各種電子“端”可以常態化助力我們用活“云”。依托網絡資源,各種在線課程、學術論壇和社交媒體網站,都可以幫助我們即時獲取最新的數字技術知識,積累數字經驗。
三是共享數字思維。教師成長,當然需要拓展新的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但更為重要的是,要善于運用問題導向的現代數字思維方式進行學習和工作,學會與同行者合作與分享,交流彼此的數字素養技能和活動經驗,溝通使用不同數字工具的策略和心得,以提升數字化教育水平。
[二][心理建設:為何與何為]
數字化教育時代,需要從觀念上厘清數字素養的內涵與價值,也同樣需要針對教師存在的數字素養“躺平”現象開展心理建設。學校要鼓勵教師永遠爭做“新青年”,面向全體教師普及數字素養知識與技能,將掌握的教育數字化時代所需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數字化實踐中,不斷探尋“數字素養”世界的奧秘;號召中年教師在青年教師的帶領下,敢于并樂于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以“數字素養”彰顯教師數字化教育生命成長的本色,從而提升心理的主觀能動性。
在數字化教育生態系統中,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數字技術,還需要具備良好充盈、積極健康的心態和職業素養,以確保數字化教育的實施效果,并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在培育教師數字素養的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心理建設。
一是了解數字技術的優缺點,明確數字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教師要學會積極面對數字化時代的新挑戰,通過深度學習掌握和精通數字技術的應用,基于自我分析與審視、思考與解決問題,在提升能力和素養進階的同時,實現教育教學與技術的有效融合。
二是堅持良好的身心調節習慣,始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師工作的強度決定了教師需要消耗大量的腦力、體力,而長時間處于高壓高負荷的狀態,很容易出現身心失衡。保持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狀態有助于提高自信心與工作熱情,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是認真參加研討和培訓,積極踐行身體和心理健康教育。參與各種形式的教育教學研訓一體化活動,不僅可以學習新知識和解鎖新技能,更重要的是,過程本身可以拓展教師的理論思路,拓寬教師的教育視野,使教師在不斷體驗成為學習者的轉換中實現具身教育,在與他人或其他行業的跨界交往中實現職業對話與合作分享,從而教育、引導學生和家長充分認識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增強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等。
[三][價值確立:建立二者關系的正確認知]
從整體上看,教師的心理建設和數字素養具有相互作用:一方面,心理建設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應對數字化時代帶來的教育挑戰和壓力,提高數字化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而數字素養則能夠有效提升教師的自信心和能力,增強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推動教師的心理建設。另一方面,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和職業滿意度,也會直接影響其數字化教學的實際效果和推廣普及的程度。因此,教師應通過積極探索和持續實踐,逐步提高自身的數字素養水平與心理素質,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數字化水平,以實際行動推動教育改革的進程,促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心理特質的正向推動,是一名教師態度、信念與自我效能感的內核驅動力。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個性傾向性是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力系統,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教師對技術教學的態度、信念和自我效能感等個性心理傾向,被證明對教師的數字素養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即教師的積極態度和使用新技術工具的意愿,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學習數字技能,并助力他們更好地將其整合到教學實踐中。
同時,自我效能感也是推動教師數字素養發展的重要心理指標之一。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是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務并在遇到阻礙時秉持堅持不懈的態度。研究表明,教師對數字化教學的態度、信念以及效能感等積極的心理傾向,作為與實踐相連的中間產物,與以往的良好應用體驗和教學經驗有關。即經驗的積累會增加教師所謂的“能力感”,從而直接影響其后續的教學實踐。
我一直認為,想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我們就應該首先成為什么樣的教師。即如果我們想要培育具有較高數字素養和心理素養的學生,那么教師首先就要進行自我提升。正如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所說,教師應重新認識自我,找到真正的教學價值和自我的價值,這也是教師在職業生活中享有意義感和價值感的關鍵所在。因此,當我們重視培育和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時,我為教師開出的心理建設良方:在閱讀中篤定和寧靜,在教學中自信和灑脫,在合作中增智和賦能,在生活中幸福和安穩。通過重構職業產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不斷進階的人生順遂而從容,始終保持著溫潤而美好的樣態,在點亮學生未來的同時,也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總之,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為代表的數字時代已經來臨,技術革命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更為我們共處的數字化時代注入了不竭的生命力,促使包括教育在內的各個領域不斷革新。在數字化浪潮的波濤洶涌中,培養適應數字化時代發展的數字化人才成為我們教育人的應然選擇。如何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培育數字素養和心理素養并重的人才,時代是出卷人,而教師則是答卷人。
(作者單位:天津市河東區益壽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