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強


在某校語文組曾經聽到這樣一個故事: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對語文教材的解讀書籍,比教參內容更豐富、更全面,自然成了教師授課的法寶。可是很多聰明的學生找到了“竅門”,自己也從書店買來一套,放在案頭,教師所教的內容都在里面,學生一目了然,上課輕松多了。這讓許多老師苦悶不堪,自己所要講的、要問的學生都知道,課還怎么上?于是,在一次嚴肅的語文組會議之后,大家統一要求,下了“封殺令”:誰擅自購買這套書,就是違反學校規定,要嚴肅處理……
記得剛聽到這件事的時候,我無奈地笑了:如果離開教材和教參,我們的老師憑什么站上講臺呢?
無疑,教材是教師們手頭最重要的資料。長期以來,它成了教師走路的“拐杖”,離開教材,教師就會一片茫然,手足無措。于是,許多教師滿足于做教材的“傳聲筒”——備課就是把教材中的內容原封不動地搬過來,而上課就是將這些內容原封不動地搬給學生,既不注重研究學生,也不根據學情進行教材的創生,結果思維固化,模式僵死。這種背景下,語文老師做出集體“封殺”的決定,無非就是給自己“留條活路”!
難道課堂中的教師僅僅承擔著教授知識的責任嗎?顯然不是,除此之外,教師還擔負著開發學生智力、塑造學生靈魂的重任,教學中應當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有個說法叫“用教材教”,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看起來像是文字游戲,但仔細琢磨,意味大不相同。教材的編排水平再高,其承載的信息也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知識水平,在認真領會課程標準中對教材編寫意圖說明的同時,真正消化教材,既讓教材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約束和限制,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教師也是教材的開發者,要參與到教材的再編寫中,大膽改變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據學生的實際增刪、調整教學內容,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對教材知識進行科學重組和整合,對教學內容做綜合化拓展。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再生無限,于“滯后”的教材中開掘鮮活,在“片面”的教材中構架完整,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 從而激發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意識。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比教科書的編者看得遠多了。教師如果僅滿足于照本宣科,那么遲早會遭到學生的摒棄。
可以依據“學情”改造教材。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材上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教育富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我們面對的學生,各有各的特色,就是在同一個班,學生與學生之間也不一樣。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距那么大,不可能編排出適應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學生的教材。就算是選到了最適用的教材,教學質量還要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創造、實施的質量和效果。了解是教育的前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須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心理特征、學習規律而定。有的教師認為新的教材比原來的好教了,因為教材內容相對舊教材簡單了許多。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認識。之所以給教材留下更多的“空間”,目的在于給教師和學生提供創造性使用教材的機會。教師要在教材的基礎上,根據需要,適當補充和拓展內容,這樣才是正確使用教材的方法。由此可見,新教材不是簡單了,反倒是“復雜”了,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運用“資源”擴容教材。多數教師教學中往往更關注的是硬件,諸如教學場所、實驗器材、多媒體教學工具、網絡技術、圖書、教具、學具等等。凡是提到教學效果、教學質量,總是先比硬件:人家學校有什么,我們學校沒有什么,所以……他們常常忽視軟件的重要性,如學校領導忽視管理、忽視師資培訓,教師忽視對理論的學習等。殊不知優越的硬件設備只有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下,通過教師努力,才會發揮出更大的效能。所以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一定要依據所在學校的教學資源而定。要力求用最樸實的教學資源及手段去上最好的課,才是依據教學資源靈活創造教材的最好做法。一味追求教學硬件“上檔次”,或因學校硬件設備滯后而苦惱于教材的“難教”,都不是正確的態度。傳統的掛圖、教具、學具等依舊應充分而合理地使用。
可以發揮“特長”激活教材。再好的教科書,遇上不會教的教師,也難以教好;不好的教科書,有好老師一樣能教好。搞好教學工作的關鍵取決于教師素質。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特長,有的擅長美術,有的擅長音樂,有的擅長朗讀,有的擅長板書,有的擅長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教師的特長,有利于教師用自身形象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更便于挖掘教材的內涵,為學生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服務。課改的變動性、多樣性,要求教師是一個決策者,而不是一個執行者。而決策者的直接表現就是創造性地教學。有的語文老師上課,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生活,記錄生活;有英語老師打破教材局限,把學生感興趣的一些內容,如體育明星、影視劇等編排成英語文章讓學生來學習。這些都是一個教師創造性的體現,也是一個教師個性特長的體現。單純地“執行”教材僵化的內容,也會使教師的個性被抹殺。
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包括變更教材體系,調整教材順序,摒棄和添加某些內容,甚至自編教材。創新的最終著眼點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畢竟教材并非盡善盡美,許多內容及教材要求完全可以根據實際進行再創造。在實際教學中,應體現三個字:
探——教材內容的編排往往是循環上升的,有的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實,教師不要小看學生的能力,在很多地方,順其自然地向深處走一點,常常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擴——教材的內容更新遠遠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教師要善于對教材進行及時彌補和更新,增添最新的資訊,作為對教材內容的擴展,既讓學生感興趣,又擴大學生的視野,可謂一舉兩得。
引——新課程強調開放,教師不能拘泥于死板的教材本身,要善于引導學生走出教材,到廣闊的社會空間中實踐和認證教材傳遞的信息,多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諸如搜集、整理、專題研究等開放度較高的活動,也是對教材創造性使用的重要手段。
教學中的創新,哪怕是一點改變,都會在學生中引起更大范圍的變革。作為“對話者”的教材不是一個“確定的權威”的守護者,而是一個可能性的創造者。它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開發和創造的一個“藍本”。只有跳出它的狹隘,不斷批判,不斷豐富,才能真正實現新課程的要求。
(插圖:葛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