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到不被愛的陷阱,才能有意識地改變,盡情享受被愛的感覺。
我們在上一期專欄中提到“強迫性重復”這個概念。在親密關系中,很多人會反復制造類似早年的創傷性情境,讓自己反復體驗同樣的痛苦。表現出來就是:在跟對方的互動中,明明渴望被愛,卻常常把對方的行為往負面解讀,拒絕讓自己感受被愛。
表面上看,這是在自我虐待,放著幸福不去追求,偏要讓自己體驗痛苦的感受。從意識層面上來說,被愛的好處肯定大于不被愛的好處,但自帶防御盾牌的潛意識會量身定制屬于你的答案。
意識說:“被愛是好的。”潛意識卻會說:“想多了!不被愛才是最好的。不被愛雖然苦,但是好處更多!”受此“指示”,你在親密關系互動中的言行會趨向于讓自己感到不被愛。那么,不被愛有哪些好處?被愛又有哪些壞處呢?
不被愛的體驗竟更安全
我們都有這樣一個習慣,更愿意接近自己熟悉的東西,不會輕易靠近那些陌生的東西;傾向于接受自己認知范圍之內的東西,自動過濾和排斥那些自己經驗之外的東西。
比如,一本書里提到某個觀點,如果這個觀點恰好是你熟悉的,你對它的接受度就會變高;如果從來沒有聽過,你就會本能地忽視甚至排斥。再比如,過去你很貧窮,突然變得富有后,就會對這些變化無所適從,因為眼前的一切跟你一直以來的“我是個貧窮的人”的認知非常不相符。同樣地,如果在早年經驗里,被愛的體驗少之又少,久而久之,被愛的感覺對你來說是陌生的,不被愛的感覺才是熟悉的。
待在熟悉的不被愛的感覺里,相當于住進自己的舒適圈和安全圈,對于下一步怎么做、對方有怎樣的反應,簡直信手拈來。可一旦發現自己是被愛的,就意味著需要改變之前應對“不被愛”的策略,積極地去回應甚至回饋愛,這對你來說是陌生且痛苦的。還是不被愛更自在一點兒。
某天,有個朋友傷心地對我說,一個跟自己正處在曖昧階段的男生不主動找她聊天,她將這一行為解讀為:哎,原來他并沒有那么喜歡我。我像問來訪者一樣認真地問她:“假如你開始相信對方是愿意主動找你聊天的,你接下來會有哪些聯想呢?”她回答說:“我擔心如果他真的主動來找我聊天,下次是不是輪到我主動?如果我不主動,他會不會覺得我不在乎他,進而遠離我?”習慣被愛的人會很坦然地接受對方的好,而對這種感覺非常陌生的人則很擰巴。即便接受,也會讓自己加倍奉還,如此才能安心。因此,她在潛意識里就自動判斷了:“比起他主動找我聊天,不主動才更能讓我輕松自在。”
你只是想召喚對方幫助
當一個人將對方的某些行為解讀為不愛時,就會陷入自憐自哀之中:他不愛我,我好可憐,我很無助。這么做,其實就是在強迫性重復早年的創傷。在親密關系里,你一次次去制造和還原早年不被愛的場景,一次次去體驗與早年類似的可憐又無助的狀態,就是為了等待一個重新被療愈和養育的機會。你的可憐和無助在說:匱乏的我還停留在小時候,我這么可憐,你應該來照顧我,你應該把我父母沒有給到的重視、在乎、理解和尊重給到我。受害者的身份是你索取的資本。
比如,有人的童年是在爸爸媽媽的冷漠中度過的。父母忙于生計,總是在外奔波,留孩子一個人在家。在缺乏跟父母交流互動的場域里,孩子就會感到自己是不被愛的。慢慢地,他就形成了情感隔離,與父母筑起一道很難拆解的高墻。
缺少愛的孩子長大成人后進入親密關系,很容易陷入早年家庭互動模式的循環。有人甚至談了好幾場戀愛,都因難以感受對方的愛而分手。“你是不是不愛我了?”“承認吧,你就是不愛我了!”……類似的話說多了,另一半很容易被“誘導”,在內心認同這種說法,到最后就真的不愛了。
這就是在強迫性重復童年創傷的場景。說這些話的人,其實非常渴望被對方堅定地愛著,渴望對方給自己一些溫柔、尊重和妥協,帶來一份不同于以往的新經驗。
所以,在關系里感覺到不被愛,不要輕易責怪自己太敏感,你只是太需要對方來療愈小時候的自己了。這是你召喚對方幫助你的方式,盡管很不高效。
從覺知開始打破重復
對于匱乏愛的人來說,被愛的糟糕之處在于,會因為對方的愛而產生依賴和恐慌感。
如果對方精準地滿足了你的匱乏,你就會執著地想要得到更多,來填補自己這么多年來的缺失。但與此同時,依賴一個人又會讓你產生恐慌感。你會感覺越來越依賴對方,越來越離不開對方。就像一個餓了好久的小孩,面對來之不易的肉,哪怕撐死也會把它全都塞進嘴里。
如果確信對方能夠讓自己一直依賴,你不會有恐慌感。但愛的匱乏決定你不會相信自己是值得被這么對待的。你很容易就從對方的言行里敏感地捕捉到不被愛的痕跡和要離開你的信號。所以,你寧可選擇不承認對方的愛,也不愿意承受那份依賴所帶來的恐懼感。
對于強迫性重復,如果不保持覺知,你就會一直重復。如果對方的內心無法強大到能識破你的每一次內心真正的渴望,你就會一次次地驗證自己果然是一個不值得愛的人,就會一直在關系的互動里受傷。
打破重復就是從有意識地覺知開始:我是一個值得愛的人嗎?我以前不是,此刻可以是嗎?我的想象來自早年的經驗,并非客觀事實。也許我沒有太值得被愛,但也沒有像我想象得那么不值得愛。
叢非從
知名心理咨詢師,著有《養育你內心的小孩》《理解憤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