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普林
隨著直播興起,不少“理財達人”開始在各個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理財經驗。
不過需要當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理財達人”都能幫你賺錢。
最近,小君每天中午都抱著手機看直播。
“看什么呢,這么入迷?”小葵好奇地問。
“我在搞錢……你看,99元一節的理財課,看完包你股票基金賺錢。”小君憧憬著自己的遠大“錢程”,“等我學會了,以后就躺在家里數錢,不上這個破班了!”
“99元一節不貴,還有名額不?”小葵有些心動。“我也要加入,團購有優惠嗎?”小依也來湊熱鬧。
M姐趕忙攔住一眾姐妹:“這種課你們也信啊,正經人誰會承諾包賺啊!”
“說不定人家厲害呢?”小君不服氣地說。“真厲害早就發財了,何必賣課呢?”M姐反問道,“再說,你看看那些賺錢的基金經理、私募大佬、民間股神,哪個人敢打包票一定賺錢?敢說這種話的八成是個騙子。”
說完,M姐翻出網上最新的反詐案例:“你們看,這幾個詐騙案例,是不是和你們遇到的很像?先是付小錢買了理財課,接著就被忽悠買了更貴的課,一檔一檔‘升級,最后賠進去十幾萬元。”
“真的假的?”幾個小姐妹心有余悸,“那平臺上就沒有靠譜的理財達人了?”
“倒不至于,靠譜的人還是挺多的,只要你們掌握6點原則,就能找到靠譜的理財達人了。”M姐幫大家總結道:
“三可”
可以關注權威金融機構的官方賬號。如各大銀行、各大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等。由于監管對于這類金融機構有非常嚴格的投資者教育要求和合規要求,所以它們的科普內容既多又專業,而且不允許存在誤導,非常靠譜。對于剛剛開始理財的“小白”來說,這些賬號是最好的“敲門磚”。如果你把這些專業機構的投教內容都學會了,那基本就入門了,也就有了最基礎的分辨能力。
可以和專業財經平臺的賬號相互印證。一般專業財經自媒體或者理財達人不會只在一個平臺“營業”。你可以去幾個專業理財平臺上搜索同款“賬號”。如果你關注的達人在這些專業平臺上同樣粉絲眾多,那么大概率水平不會差。
可以多關注風險警示。各類詐騙賬號多以推薦產品或展示投資收益為主,以吸引普通投資者“上鉤”,而愿意多做風險警示的財經博主反而更靠譜。
“三不”
不要買課。網上各類免費的理財課程和科普內容數不勝數,普通投資者完全沒有必要花這個冤枉錢。就算是在市場里摸爬滾打了幾年、十幾年的基金經理們都不能保證賺錢,網絡上這么幾節淺顯的理財課又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不要輕信推薦股票、基金和保險。首先,推薦金融產品是需要專業資質的,而網上絕大多數理財達人都不可能有這個資質,所以這個行為本身就不合規。其次,我們也不知道推薦產品背后是否有什么利益輸送。即使推薦的是個好產品,它也不一定就適合你。記住,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才是最好的理財產品。
不要輕信收益展示。許多理財達人都喜歡展示自己的收益,以彰顯自身的高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所展示的收益只賺不賠,或者大幅脫離市場走勢,那么就需要對展示的真實性打一個問號了。
“沒想到看個短視頻也有這么多門道……”小依感嘆道。
“沒想到學個理財課也有這么多陷阱……”小君也感嘆道。
“沒想到跟我學了這么久,你們還是會上當……”M姐最后感嘆道,“看來我也得去開個賬號,幫助更多姐妹脫離‘理財陷阱的苦海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