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 吳 磊 孫 琳 楊 光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近年來,黑龍江省實施國家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戰略,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向高新技術產業化要發展”的戰略部署,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在項目、經費、政策、平臺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有力支撐,推動我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持續穩步增長,特別是近兩年增速均居全國第二水平,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但與其他省份相比,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還存在數量不多、質量不高等問題。因此,開展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對策研究,對摸清企業底數,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水平,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穩步增長,實現以企業強帶動產業強,以產業強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義重大。
黑龍江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把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黑龍江省委九大發展戰略之首,實施三輪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通過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促使科技資源向產業聚集,從科技強發展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黑龍江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都對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推動科技型企業上市做出部署,并提出到2025 年,實現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5000 家的目標任務。目前,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了快速增長,排名全國第21 位。
(1)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持續增長。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7—2021 年,黑龍江省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929 家增長到2738 家,5 年間增長了194.7%,年均增長率為38.94%。2021 年,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凈增806 家,同比增長41.7%,連續兩年增幅居全國第二。雖然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較快,但在高企總數上,與其他省份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從全國總體情況來看,2021 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33 萬家,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僅占全國的0.83%,與長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等發達地區高企數量相比差距很大,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湖北省、安徽省、北京市、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均超過1 萬家,處于發展前列。與東北三省其他省份相比,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遠低于遼寧省,但是與吉林省差距相對較小,且正在逐步縮小。
(2)高新技術企業分布較為集中。從地域分布上看[1],我省各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情況多與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保持一致,哈爾濱作為黑龍江省經濟、政治中心,近5 年,高企數量一直占全省總數的60%以上。2021 年,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綏化的高新技術企業數占全省總數的94.29%,其他市(地)高企數量占比相對較低。從領域分布上看,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領域分布不均衡,高企大多處于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和高技術服務等領域,共有2218家,占我省高企總數的81%。而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資源與環境、航空航天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較少,其中航空航天領域僅有33 家,這也與該領域技術要求較高、投入資金較大有關。近5 年,高技術服務、電子信息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增長速度較快,2021 年,高技術服務領域高企較2017 年增長395%,電子信息領域增長267%。
(3)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能力不斷增強。從知識產權總量的變化來看,黑龍江省高企擁有的知識產權總量由2017 年的22529 項增長到2021 年的41019 項,增長了82.07%,其中專利數量最多,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占比70.08%,集成電路布圖、植物新品種、國家一類新藥等較少。從技術性收入情況來看,高新技術企業不僅生產大量的新產品,同時也是技術的重要產出方,與2017 年相比,2021 年高新技術企業技術的收入達到286.76 億元,增長了65.67%。隨著黑龍江省在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上持續加力,在高企數量增長的同時,也有效帶動了企業研發投入的增長,激發了企業創新的活力。但從經費來源來看,企業自籌研發經費約占研發費用總額的90%以上,政府在資金支持數額上還相對有限。
(4)高新技術企業經營發展態勢向好。近5 年,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出口總額、從業人員等指標總體處于增長態勢,高新技術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提供就業和出口創匯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021 年,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3589.76 億元、工業總產值3027.78 億元、出口總額147.94 億元,分別比2017 年增長了71.7%、69.42%和2.2%。從稅費上繳情況來看,高新技術企業未能完全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原因主要在于部分企業已享受小型微利企業、軟件企業、涉農企業、環保企業等其他減免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還有部分企業因核定征收等因素放棄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
(1)企業申報積極性不高。對于虧損、經營困難或者微利的企業來說,申請高新技術企業對其吸引不大,主要是因為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后所帶來的稅收優惠,對這些企業是失效的,而且準備申報需要付出一定成本,導致企業申報意愿不強。對于有利潤的企業來說,有時會帶來嚴格的財務監管,申報耗費時間和精力,獲益不明顯。對于小微企業來說,已經享受了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而這一政策稅收優惠明顯優于高企稅收政策,導致企業申報意愿不強。
(2)申報企業質量不高。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條件包括創新性和成長性兩個方面,而且標準較為嚴格。從經營狀況來看,一些企業生存比較困難,企業利潤微薄或存在入不敷出的現象,導致凈利潤增長率和凈資產增長率兩項成長性指標不達標的問題,企業認定通過的概率大幅降低。從創新狀況來看,企業往往在產品研發前期,對于資金的需求較為迫切,資金也成為創新型企業能否成長壯大的重要因素。黑龍江省還存在大企業有研發,小企業研發活動較少的情況,這也反映出初創企業資金不夠雄厚,資本與企業對接不暢的問題,客觀制約了企業開展研發。同時,從企業知識產權擁有量偏低、科技活動人員、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的年均增長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等方面,也可以看出企業創新能力還不夠強。
(3)高新技術企業儲備不足。雖然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增長較快,但高企總數還比較少,高企源頭儲備不足。黑龍江省高新技術產業基礎比較薄弱,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與實力,一般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轉化,很難在短時間內快速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存在高企后備力量不足的問題[2]。2021 年,黑龍江省有4044 家企業獲得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編號,但其中很多企業存在無有效知識產權的現象,短期內難以達到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
(4)高新技術企業分布不均衡。黑龍江省各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情況多與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保持一致。省會城市和經濟體量相對大的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發揮不夠明顯,特別是部分縣區的高新技術企業還存在未開辦現象。同時,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多存在于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領域,而新材料、能源與節能、航空航天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較少,新興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缺乏動力。
(5)政策體系發揮作用還不夠。黑龍江省現有獎補政策實施較晚,政策引領作用還未充分發揮。現有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政策多為直接資金獎補的方式,在企業融資、知識產權保護、城鎮土地使用等方面的舉措還不夠多,政策吸引力不夠。并且省內各地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和落實情況不一,有些市(地)存在政策執行難、兌現緩慢等情況。
(6)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服務還需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是一項綜合工作,需要孵化、培育、認定各環節的服務。目前,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服務能力還需提升,高企培育與孵化器、園區基地建設等還沒有形成有機整體,不能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全方面、多層次的服務。另外,雖然黑龍江省每年都開展一系列高新技術企業相關政策的宣傳培訓,但部分企業還存在政策把握不準的情況,因此還需進一步加強政策宣傳,打通高企政策“最后一公里”。
(1)加強教育促內生動力[3]。高新技術企業的本質意義在于通過產業扶持政策杠桿引導企業建立科技創新體系,實現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很多企業認知出現偏差,在不能功利性地追逐到高企認定帶來的物質利益時,申報意愿大大降低。要加強對企業的教育,不應只停留在政策解讀和操作流程說明的層面,而應該抓住企業動力不足的根源,引導企業認清,成為高企本身就是建立健全企業自身的研發管理體系、科技創新體系,推動企業提升其核心競爭力。政府要持續深化服務,組織開展宣傳宣講等活動,要教育企業特別是企業的管理者,真正理解政策的核心要義,懂得目光長遠,利用好政策措施,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要引導服務機構樹立正確的政策宣傳意識,杜絕投機性地利用獎補政策的現象,應該向企業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服務,為其創造價值,而不是把目光僅停留于包裝申報材料上面。
(2)完善政策激創新活力。圍繞龍江“4567”現代產業布局構建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政策鏈條,聚焦企業融資、資金支持、成果轉化、知識產權保護、城鎮土地使用、用水用電等方面,逐步完善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體系,發揮政策的疊加效應。支持高新區圍繞主導產業,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吸引省內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高新區投資和集聚發展,打造高新技術企業集群。企業研發投入后補助政策、科技創新券政策等,優先對高新技術企業予以兌付。省級財政科技資金,優先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參與實施的省重大科技專項、省技術創新引導專項、省人才專項等項目,優先支持高新技術企業開展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優先支持孵化器、眾創空間加強高企孵化功能[4]。引導各市(地)出臺配套支持政策,并鼓勵各市(地)實施基于研發投入、稅收貢獻等惠企政策措施[5]。將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額納入縣域獎勵補助,引導和支持縣域大力培育高企[6],實現縣域高新技術企業全覆蓋。
(3)深挖資源,拓源頭儲備。挖掘存量資源,對到期需重新認定的高企實行臺賬管理,提前了解企業再次申報的意愿,做好“一對一”跟蹤輔導,幫助企業規范研發管理,確保存量高企不掉隊。拓展增量資源,從科技型中小企業、規上工業企業、知識產權申報或授權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系統注冊企業、創新創業大賽參賽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等企業資源中挖掘高企培育對象,特別是要瞄準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材料、智能農機等產業,深度挖掘,“把脈問診,對癥用藥”,幫助企業補足短板弱項,推動企業盡快達到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
(4)科學管理促效率提升。創新管理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開發信息化申報、評審、管理系統,突破時間、空間限制[7],與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報系統無縫銜接,實現全流程“無紙化”辦公,降低專家評審自由裁量權,提高辦事效率,確保公平公正。優化認定流程,采取隨時申報、分批受理、集中報備的方式,每年組織開展3 ~4 個批次高企的認定申報工作。強化日常監督,發揮實地核查主渠道與隨機抽查靈活性的作用,構建高企監督新常態。
(5)優化服務提培育精準度。開展常態化政策培訓[8],加強對科技管理人員的培訓,使基層提高站位、提升專業能力,發揮前沿作用,確保政策培訓在“最后一公里”落地見效。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研發管理、知識產權、財務籌劃等方面,巡回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宣傳培訓,實現省級培訓市(地)全覆蓋,市(地)培訓區縣全覆蓋。加強入庫專家培訓,嚴格按照評審指標,把握評審尺度。堅持“走出去、迎進來、全天候”開展咨詢輔導,為企業送措施、解難題,推動企業實現應認盡認。要圍繞黑龍江省產業結構特點,針對發展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科技型企業實行精準輔導,提供個性化服務。要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及時了解企業創新、經營、發展狀況和訴求需求,同時,要了解其他省市高企培育的先進經驗,在比學趕超中爭創一流。